當生氣成為一種習慣,人會不自由住的產生煩躁情緒,從而爆發。有時候,一件在旁人看來十分微小的事情,根本不值得大動肝火。但習慣生氣的人卻莫名其妙的爆發“無名怒火”。身邊的人自然不理解你發怒的原因,但又有誰願意接近你呢?人們都希望身邊的親人、朋友性格溫和,對那些狂躁易怒之人總是避而遠之。同樣,當你把家人、朋友當成“出氣筒”時,你自然就化身為“火藥桶”,傷人傷己。
【案例】
漢武帝劉徹是個很暴躁和陰狠的人。李陵當時五千步兵遭遇到匈奴八萬大軍的圍擊,浴血奮戰殺掉了匈奴一萬多人,且引且戰八日,後糧草盡絕,又無兵增援,窮途末路之時忍辱投降,以期他日再報大漢。匈奴單於佩服他的英雄氣概將女兒下嫁於他。漢武帝氣他投降匈奴,既要誅他九族。大漢朝堂上眾臣都畏懼漢武帝的暴躁而不敢言,隻是司馬遷為李陵說了句客觀的話,但因為與聖意相違背,即被處於宮刑。後武帝死,昭帝即位,霍光、上官桀、金日三公輔政,派人去匈奴想請回李陵。此時,李陵早因家人皆被處死而心灰意冷。婉拒,終病死於匈奴。
【評析】
漢武帝的暴躁在曆史上是出了名的,他特別容易生氣。雖然他能夠打敗匈奴也因為這樣倔強的性格,但畢竟他是極少數擁有這種性格而成功的人。又譬如商紂王、三國末期的吳國君主孫皓等等,都是特別容易暴躁的人。漢武帝的暴躁不僅嚴重傷害了臣民,也將自己孤立起來。若是當時沒有那麼多不畏犧牲敢於直言的人,他的結局並不會像曆史中那樣好。
作為一個君主都尚且如此,更何況我們這些普通百姓呢?經常生氣,給人一種狂躁易怒的性格,也會因此而犯錯。司馬遷隻是客觀的講出自己的看法,並沒有觸犯刑法,也沒有賣國投敵,卻被漢武帝施以宮刑。也是因為當時的封建社會,皇權高於一切。倘若放在今天,作為一名企業的老板隻要碰到不如意之事就怒火中燒,拿下屬出氣。那麼還有誰會繼續為你賣命?大家唯恐你倒下而不及。漢武帝因為暴躁而失去了一名勇將,也成為後世的爭議。
經常生氣,是對自己和他人的不負責。當今社會,沒有人能用暴力真正去控製別人。盡管有時一些人會因為某種目的對你的狂躁隱忍不言,但這其實隻是表麵現象。也是為自己今後的失敗埋下了伏筆。經常生氣,傷害的是人心。
b) 平和心態,以理服人
古往今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縱然權傾天下,富可敵國,若隻是以暴力來征服他人,必然有一天會被暴力所推翻。容易生氣暴躁的人,即使是君主也會令臣民反感。曆史上如同秦始皇,即使他的強權是他在位時沒被打倒,但也終究逃不過被顛覆的命運。
當今社會,更是個講求民主的社會。如果因為性情暴躁,任意妄為根本無法立足於社會,成功也無從談起。凡是以平和的心態,以理服人才能真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支持。這個社會需要個性,但個性不等同於將性格的缺陷不加約束的釋放出來。連自己情緒都不能駕馭的人,又怎能管理別人,開拓事業呢?
法國文學家大仲馬曾說:“暴躁是一種虛怯的表現。”越是容易暴躁生氣,越是顯得自己身的不自信。舉個更簡單的例子,兩個人吵架,若是理虧的那方必定是聲音最大的。因為明知自己沒有道理,所以不能以平和的對方說服對方,隻得擴大音量來掩飾自己的心虛。因此,平和的心態是十分重要的,它更體現出人的氣質;正因為有了前者,才能靜下來用道理來說服他人。
【案例】
晏子是春秋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夫,有一次奉命出使楚國。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當晏子到來時,叫人把城門關了起來,在城牆上開了一個五尺高的洞,要求晏子從這個洞裏鑽過去。晏子看了看說:““這是一個狗洞,不是城門,隻有訪問狗國的人,才會從狗洞裏鑽過去。我在這兒等一會兒,你們先去問一下你們的國王,楚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守城門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話傳達給了楚王。楚王隻好下令打開城門,把晏子迎接到城裏去。晏子見到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人了嗎?”晏子嚴肅地回答:“我們首都臨街都住滿了人,大夥兒把袖子舉起來,就能夠連成一片雲;大夥兒都甩一把汗,就能夠下一陣雨;街上的人肩膀擦著肩膀,腳尖碰著腳跟。大王怎麼能說齊國沒有人了呢?”
楚王說:“既然有這麼多人,為什麼打發你來呢?”
晏子拱了拱手說:“我們國家有這樣一個規矩:訪問上等的國家,就派上等人去;訪問下等的國家,就派下等人去;訪問中等的國家,就派中等人去。我在我們國家是最不中用的,因此就被派到這兒來了。”說完他故意笑了笑。
楚王沒辦法,也隻好跟著他無奈地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