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政府在1997年、世界銀行在1998年相繼接受了“知識經濟”這一概念,並用這一概念來描述知識和信息起主導作用的“新經濟”,明確宣稱世界正進入知識經濟時代。
二、對知識經濟內涵的爭論
尋本溯源,知識經濟概念的形成,源自於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許多著名學者對信息技術革命將產生的巨大影響、對未來經濟走勢進行的大量研究和預測。
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和概括,對未來經濟提出了多種說法:阿爾溫·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書中提出的“後工業經濟”,約翰·奈斯比特1982年在《大趨勢》一書中提出的“信息經濟”,再有英國福萊斯特1986年在《高技術社會》一書中提出的“高技術經濟”、“軟經濟”、“非物質經濟”、“智能經濟”、“服務經濟”、“新經濟”,等等。1996年,OECD在國際組織文件中首次正式使用了“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
(knowledgebasedeconomy)這個新概念;1997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在有關報告中使用的“知識經濟”(knowledgeeconomy),一般被認為是對OECD報告中“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簡化和發展。據國內學者郭強的考證,1984年,段紀憲首次提出了“知識經濟”的概念,但並沒有對此作出詳細的解釋。段紀憲在1984年11月26日的《世界經濟導報》發表了《產業結構、知識與中國現代化》一文,認為“信息社會所反映的社會形態,實質上是以知識經濟為主的知識社會”,“以知識為組織經濟生活的主要手段的時候,社會就從傳統的工業經濟蛻變為知識經濟,而以知識經濟為特點的社會,就是知識社會”。
從目前的情況看,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於未來經濟的種種提法已漸漸被歸入“知識經濟”的範疇。但從現有的文獻看,對“知識經濟”內涵的界定目前尚難以統一,仍處於爭論之中。對“知識經濟”的基本含義,一種最普遍的解釋就是按經濟合作組織的定義:“知識經濟”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使用(消費)之上的經濟。
此外,一些學者還從不同的視角對知識經濟作了不同的表述。
一種觀點認為,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略稱,目前還不是一個嚴格的說法,知識經濟所要表述的是一種新的複雜的經濟狀態,它是指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核心,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存儲、使用和消費之上的經濟。另一種觀點是將知識經濟同傳統的產業結構和資源配置相比較,認為知識經濟指區別於以傳統工業為產業支柱、以稀缺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新型經濟,它以這種表述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本質,得到了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即從生產力角度對知識經濟進行了概括和總結: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是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因此是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還有一種觀點是從把知識作為一種生產要素的角度來表述,認為知識是比原材料、資本、勞動力、彙率更重要的經濟因素,在現代經濟中,知識已成為真正的資本和首要的財富。還有一種觀點得到了大多數研究者的認同,它從知識經濟同科學技術的關係的角度來表述,認為知識經濟是以高科技為代表的技術知識和以科技為首構造的新的生產力係統,這個新的生產力係統的核心是人力資本。這種表述抓住了經濟發展的本質,即從生產力角度對知識經濟進行了概括和總結: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它是以知識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使用)作為最重要環節或主導因素的經濟。
“知識經濟”迅速成為普通大眾耳熟能詳的術語,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是1996年10月8日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巴黎發表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報告。這是“知識經濟”首次在正式國際組織的公開報告中出現。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7年的公開演講中,一再談到“知識經濟”。他說:新經濟是知識經濟。但是,關於知識經濟依然存在頗多爭議。這些不同意見集中於知識經濟的性質究竟是什麼?它究竟是一個新的社會經濟時代還是一種產業形態?
有學者認為,知識經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知識經濟是指知識產業,知識經濟在實踐上就是指“以知識為基礎的產業”。從產業上劃分,迄今為止,人類社會具有的經濟形態依次為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信息經濟(後工業經濟)、知業經濟(知識產業經濟)。從產業意義上講,知識經濟僅指知識產業經濟,即狹義的知識經濟。廣義上看,知識經濟包括知識產業經濟和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廣義的知識經濟是指一種經濟形態或經濟時代,這種經濟形態中還有農業和工業,隻不過是以知識產業部門為主且工農業都相當程度地知識化了。
著名記者及作家艾豐認為:知識經濟是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又是一個新的世界時代。知識經濟對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是一種否定,又是一種提升。否定的是工業經濟和農業經濟的主導地位和時代特征地位,提升的是它們的內在素質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