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賞識不要隨意,要掌握好時機(2)(2 / 3)

心理學家羅西和亨利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反饋效應心理實驗: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每天學習後就進行測驗,測驗後分別給予不同方式的反饋——第一組,每天告知學習結果;第二組,每周告知一次學習結果;第三組,隻測驗不告知學習結果。8周後。將第一組和第三組的反饋方式對調,第二組反饋方式不變,實驗也進行8周。結果,反饋方式改變後,第三組的成績有突出的進步;第一組的學習成績逐步下降;第二組的成績穩步上升。這個實驗說明:學習者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結果,有助於強化其學習積極性,有助於提高學習效率。反饋方式不同,對學習的促進作用也不同。

如果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而我們做父母的置之不理,那麼會嚴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而適時對孩子的成績給予積極評價,告訴孩子你因他的成績而自豪,這將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促使孩子乘勢而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

宋誌偉上小學時是個聰明聽話的好孩子,但是到了初中後,沉迷於網絡,最後為了去網吧竟然去偷東西。他為什麼會走向這樣的人生軌跡呢?他後來說:“我上小學成績很好,父母歡天喜地,始終認為我必能成為有用之才。升入初中後的第一次期末考試,我考到班級第十五名,高高興興地回家告訴父母,準備與父母分享成功的喜悅,可是父母卻反複問我:‘班上怎麼還有十四名同學比你好?’‘你為什麼沒有考到前五名?’”

宋誌偉的父母感到孩子的考試分數離自己所期望的還有很大一段距離,沒加考慮,就把情緒寫在臉上,給了孩子當頭一棒。而宋誌偉認為在學習上已取得較滿意的成績,本想回到家裏準備和家長分享成功的喜悅,可惜家長沒有把握住教育的契機——及時賞識。

父母這樣做使本來很自信的宋誌偉變得對學習一點信心都沒有了,變得厭惡學習、厭惡考試,一有時間就去網吧,尋求刺激,把自己的精神寄托在飄渺虛幻的網絡世界之中,最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宋誌偉在向家長彙報成績的時候,家長能夠多給他一些必要的鼓勵和賞識,如果還能夠在賞識的同時幫助他總結成功的經驗,找尋未來取得更好成績的方法,那麼孩子還會是現在的結果麼?

所以,父母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孩子取得了成績,即使很小,也要給予肯定和賞識。不要給孩子設立周期太長的目標,讓孩子長期等待父母的賞識和讚揚。孩子的意誌力和耐力都是有限的,他們很可能會因為等待時間過長而放棄努力。因此,應該多給孩子設立一些短期的表揚目標,一旦孩子達到目標或取得進步,就及時讚揚他。

另外,父母不僅要從成績方麵賞識學生的進步,還要注重從其他方麵發現孩子的優點從而真誠賞識孩子,努力拿著放大鏡尋找孩子的優點,這樣才能不斷放大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取得更大更多的進步。

當看到孩子打掃房間時,應該及時稱讚他:“你真能幹,家裏幹淨多了。”當看到孩子畫了一幅畫,應該及時稱讚他:“畫得真棒,很有想象力。”相信這些及時的讚揚會讓孩子更加快樂和自信。

如果父母善於從不同角度發現孩子的優點,賞識不同角度的優點,孩子一定會因為受到賞識而在其他方麵也努力進取的。

6.在孩子做好事時賞識

我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你往上畫什麼,它就有什麼。”所以,孩子生下來接受的都是正麵的教育——不能說謊,要善良,有愛心,和小夥伴友好相處等,但是在生活中,當孩子表現出這樣良好的行為時,卻不一定能夠得到家長的肯定和讚賞。

在公交車上,11歲的高誌航和媽媽好不容易找到了座位,可是不巧,一位老奶奶也上了車,售票員高喊:“哪位少坐一會兒,給老人讓個座。”聽到售票員的話,很多人都扭過了臉看向窗外,或者眼睛一閉裝起睡覺來,顯然都不願意站起來。這時候離門口較遠的高誌航衝著搖搖晃晃站不穩的老奶奶招手,說:“老奶奶您坐我這裏。”老奶奶過來坐下,一個勁兒道謝,高誌航高興極了,興奮地看坐著的媽媽,媽媽卻扭過臉不看他。到站下車後,媽媽看到旁邊沒人,生氣地對孩子說:“你傻呀,車上那麼多人,你逞什麼能呀!”孩子愣住了。媽媽平時不是教育自己要助人為樂嗎,怎麼現在變了?

剛剛上一年級的萌萌,今天把自己的儲蓄罐打開了,因為昨天老師號召同學們給災區捐款,萌萌把所有的錢都拿了出來,悄悄帶到學校,鄭重地交給老師,老師嚇了一跳。因為數目很大,有幾百元錢,所以老師悄悄給萌萌媽媽打了個電話,媽媽愣了一下,表示自己不知道這件事,可是孩子做的是獻愛心的好事,自己也不好說什麼,再說這確確實實是孩子自己積攢的零花錢。晚上,媽媽狠狠地批評了萌萌,說:“捐錢,意思意思就行了,捐那麼多幹什麼!”萌萌委屈地哭了,沒想到自己做好事,卻得到了老師的懷疑和家長的責罵,這是為什麼?她弄不明白。

有兩個同學因為一點小事吵了起來,而且越吵越厲害,最後竟然動手打架,雙方糾纏在一起,誰也不服誰。這種情況被嶽羽看到了,他想都沒想就衝了過去,奮力把兩個人拉開,結果兩個人分開了,可是嶽羽新買的T恤衫卻在勸架過程中被撕出了一個大口子。回到家,被媽媽好一頓責罵:“人家打架有你什麼事,以後遇到這樣的事,有多遠躲多遠。”

孩子做了好事,卻得不到家長的肯定,就會讓孩子對自己的善良和愛心產生懷疑,最終自我否定,變得自私冷漠,這對孩子最終品格的形成極為不利,而良好的品格是孩子一生最重要的財富。所以,家長要目光長遠,不要讓世俗的功利心影響到自己的心態,對做好事的孩子要給予大力賞識,幫助其一點一滴地養成正直善良的好品格。

當然,很多孩子在做好事的過程中也會有不當之處,出現“好心辦壞事”的現象,有的是因為孩子的知識閱曆不夠,有的是因為孩子的力量過於弱小,這個時候,家長要給予細心指點,必要時還要出手相助,讓孩子把好事辦好。

比如,孩子為了幫家長做家務,而摔壞了東西,家長不要因為心疼物品而責罵孩子,要教給孩子做家務的方法;孩子喜歡小動物,收養流浪狗、流浪貓,自己卻因為學習緊張沒時間照顧,這個時候家長不要埋怨,要幫助孩子做一些事情,並且告訴他,以後做好事一定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做。

總之,孩子做了好事,我們應該感到欣喜,並且用賞識的方法鼓勵孩子,絕不能置之不理或橫加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