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太極(2 / 2)

“太極拳以‘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為基本方法。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雲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勢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太極拳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這是太極拳作為內家功夫的特點之一。八種勁法中,掤勁是八勁之本,練太極拳不能須臾離開此勁。它是彈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稱量;是知覺力,一切外來之力皆藉其辨別方向、大小。其他七勁不過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稱。例如,掌心由內向外纏絲稱為掤勁,若掌心由外向內纏絲則稱為捋勁,若雙手同時將掤勁交叉向外掤出,則稱為擠勁。掤勁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對方之力達不到胸部,是保護自己的防禦手法;捋勁是向旁的橫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後,用時要含胸轉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對方肩擊胯打;擠勁是向前推鄭之力,擠在手背,另手輔之,要點在於雙手用力一致,兩腳抓地前弓;按勁是向前推擊或上掀之力,用時須頂頭懸含胸拔背用腰力發出;采勁是以手抓住對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後下沉之力,用時要含胸縮胯,一般是先采後挒;挒勁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擋開之力,用時要身軀配合以腰帶動;肘勁是以肘擊人,在近身時使用,有‘遠拳近肘貼身靠’之說;靠勁是用肩擊胯打,貼身時使用。”聽完老大爺對太極的攻擊方式講解,腦海裏似乎有一影子在自行隨著那一招一式演練,竟又一次來了個神遊。而似乎老大爺並沒有停下演說的打算,也不理會我的發呆,徑自滔滔不絕般繼續著。

“太極拳在技擊上別具一格,特點鮮明。它要求以靜製動,以柔克剛,避實就虛,借力發力,主張一切從客觀出發,隨人則活,由己則滯。為此,太極拳特別講究‘聽勁’,即要準確地感覺判斷對方來勢,以作出反應。當對方未發動前,自己不要冒進,可先以招法誘發對方,試其虛實,術語稱為‘引手’。一旦對方發動,自己要迅速搶在前麵,‘彼未動,己先動’,‘後發先至’,將對手引進,使其失重落空,或者分散轉移對方力量,乘虛而入,全力還擊。太極拳的這種技擊原則,體現在推手訓練和套路動作要領中,不僅可以訓練人的反應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體素質,而且在攻防格鬥訓練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太極拳技擊法皆遵循陰陽之理,以‘引化合發’為主要技擊過程。技擊中,由聽勁感知對方來力大小及方向,‘順其勢而改其路’,將來力引化掉,再借力發力。太極拳是一門最講求省力打人的藝術,所以借力打人、引進落空是太極拳最本質的特點。要掌握“四兩撥千斤”的巧妙技藝,就是要懂得身法輕靈之理,以意運氣、以意打人,久之則身法無所不合。一身之勁在於整,一身之氣在於斂,身法能一一求對,輕靈自如,達到‘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機,而在上即能得勢,上下相隨,前後左右無不得力也。能得機得勢,乃能舍己從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敵變化;能因敵變化,‘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總之,引進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須完整統一,動則俱動,靜則俱靜,勁斷意不斷,才能一觸即發。牽引在上,運化在胸,儲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後發。一身須具備五張弓,才能做到蓄勁如張弓、發勁如發箭。勁以曲蓄而有餘,周身之勁在於整,發勁要專注一方,須認定準點,做到有的放矢。勁起於腳跟,由腳而腿而腰形於手指,須完整一氣,不能有絲毫間斷。”其實我是真的佩服這位老大爺的口才與學識以及那一大串語下來臉不紅心不跳的肺活量,果然是高手,高手!雖然我本就沒打算學什麼太極拳,但一連串聽下來,卻是似懂非懂,勉強有興趣跟他學下這太極拳打發下無聊的時間。

“不早了,我也該回去了,如果你想學我的太極,明天早上7點準時到這裏等我,再送你一句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好了小夥子明天見!”他說完便很快消失在我眼前,還真不相信他是一位年過近百的老頭。“來,還是不來?哎算了,明日事,明日說!先回家,肚子都在反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