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老早便沒有了絲毫睡意,然既便於此而令我匪夷所思,曾記當初我可是出了名的賴床之人,而今我卻與以前截然相反,怪事年年有,今年特別多!懶人自有懶人福,煩於多想,既然沒有了睡意,便一人輕輕來到洗手間忙碌完自身衛生,解決完一切,卻感精神抖擻,甚之有種精力旺盛的感覺。思緒良久便絕定外出跑跑步。進行多年沒做的晨練!
路經樓下的麵館,很有禮貌的打聲招呼,“陳師傅早!”似乎很驚訝般,“呃!小宇呀!這麼早就起來晨練呀,好像是你的第一次吧!”,“嗬嗬!好像是的,今天感覺自己精力充沛,便做下晨練!陳師傅拜拜,幫我預定四份早餐,老三樣了,我回來取!”,“好呢!路上小心車呀!”,“嗯!拜!”。陳師傅望著我遠去的背影,笑罵道,“這小子!。。。”
一路緩慢的小跑,目的地便是文化宮所在,不多時便到達目的地,看著比我更早來此的中老年人,有的舞劍,有的跳舞,有的煆煉骨骼,還有一群老大娘係列在那跳著健身操,看著她們那不服老的精神,目光便情不自禁般被吸引,以至於慢慢走到她們不遠處的石凳坐下來靜靜欣賞。也許是看得太久,便覺索然無味,靜靜離開,漫無目的般四處遊蕩,然而當我來到一處偏僻之地時,我看到了一位老大爺有模有樣的打著太極拳,頓感興致勃勃,便來到他跟前看著他使出的每一個動作,渾然一體,意境幽遠,剛柔相濟,快慢相間給人一種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意境。一套打完,我還在發愣回想著他剛才的每一招一式。
“嗬嗬!小夥子,看你的樣子,好像很感興趣呀!要不跟著我這個老頭一起打!”這位打太極的老大爺打完一套停下來時卻發現身邊一位豬哥般人物站在他身邊發愣,於是便笑嘻嘻對我說道。
“呃,對不起,對不起,我剛失態了,隻是你打的太極好像與其它的人似乎有不同之處!”以為打攪了老大爺的練拳,連聲道歉。
“哦!那我問你,我與別人打的太極有什麼不同之處,方知現在的太極版本可是大同小異!”老大爺聽我如此一說,便興味盎然般問道。
“總之,我也說不出怎麼個不同之法,隻是感覺上有點差異,好像是意境上有點不同,我以前看別人打太極時充其量有形而無神,而今天看到您老的太極,形意俱全,一招一式都感覺與空間相諧和。這隻是小子亂語,望您老別介意!”我把剛剛自己的感受一一道出,而那位老大爺像是很滿意我說出的結果般,似笑非笑般望著我。
“難得,難得,想不到這世上還有人能看出我的太極不同之處,小子你很有練武的天賦呀!你隻說出其大概,未說出其真意,太極始於無極,分兩儀。由兩儀分三才,由三才顯四像,演變八卦。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剛柔相濟、快慢相間、鬆活彈抖、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古人稱為‘太極’。太極拳最初是叫長拳、十三勢,後來王宗嶽根據《周易》陰陽動靜的道理名其為太極拳。因為太極拳運動作勢,任其自然,無中生有,所謂無極而太極也。太極拳雖然在套路、推手架式、氣動功力等方麵各派有異,但都具有疏經活絡、調和氣血、營養腑髒、強筋壯骨的功效。太極拳作為拳術之一,早期曾稱為‘長拳’、‘綿拳’、‘十三勢’、‘軟手’。至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山西武術家王宗嶽著《太極拳論》,才確定了太極拳的名稱。“太極”一詞源出《周易•係辭》,含有至高、至極、絕對、唯一的意思。天地之間,世界之上,萬物與機緣,無時無刻不在變化。樹木花草,山嶽樓台,看似靜止,無不在漸漸老化。俗語說,隻有‘變’是不變的。太極拳就是要把種種變化,在拳演練出來。動靜開合,剛柔快慢,上下左右,順逆纏繞,忽隱忽現,虛虛實實,綿綿不斷,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顯時氣勢充沛,隱時煙消雲散,以意帶力,到點融化於全身,做到勁斷意不斷,然後再輕輕啟動,揮灑自如。一意一念,一舉一動,隨心所欲,都在自我控製之中,以達到養生、防身的效果,這就是太極拳。而你所看到的太極拳,隻是些粗俗的健身之法,經年久失傳,而今也隻有此效果了!哎!”老大爺幹脆邀我一起坐到不遠處的石凳上,用一種很奇怪的眼神望了我一眼,便又繼續說道,而為了發言我國尊老愛幼的光榮傳統,我隻好不忍心打斷他的話,安靜的充當忠實的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