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章 主要疫病防治技術(下)(1 / 3)

九、雞傳染性喉氣管炎

傳染性喉氣管炎是由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本病的特征是高度呼吸困難、咳嗽、氣喘和咳出含有血液的痰液。剖檢時可見喉頭、氣管黏膜腫脹、出血。

1病原

傳染性喉氣管炎病毒屬皰疹病毒,有強毒株和弱毒株之分。病毒主要存在於病雞的氣管及其滲出物中。病毒能在雞胚絨毛尿囊膜生長繁殖,使雞胚在接種後2~12天死亡。

病毒對外界環境因素的抵抗力中等,加熱55℃經10~55分鍾,直射陽光7小時可滅活。在死雞的氣管中13℃~23℃可存活10天,在-18℃條件下能存活7個月以上。凍幹後,-20℃~-60℃條件下能長期存活。用2%來蘇兒、1%燒堿12分鍾即可殺死病毒。

2流行特點

本病主要侵害雞,各種年齡的雞均可感染,但成年雞較幼齡雞的症狀嚴重。病雞及康複後的帶毒雞是主要傳染源,經上呼吸道及眼內傳染。被呼吸器官及鼻腔排出的分泌物汙染的墊草、飼料、飲水和用具以及人、野生動物可成為傳播媒介。本病一年四季都能發生,但以冬春季節多見。雞群擁擠,通風不良,管理不善,維生素A缺乏,寄生蟲感染等,均可促進本病的發生。本病感染率高,但致死率較低。

3臨床症狀

自然感染的潛伏期為6~12天。由於病毒的毒力和侵害部位不同,傳染性喉氣管炎在臨床上可分為喉氣管型和結膜型。

喉氣管型:是強毒株引起的,主要侵害喉氣管,其特征是呼吸困難,可見伸頸張嘴喘氣,有濕性響亮的喘鳴音,症狀嚴重的表情極為痛苦,有時蹲下,呼吸時身體呈波浪式的起伏。咳嗽或搖頭時,咳出血痰,血痰常附著於牆壁、水槽、食槽或雞籠上。個別雞的嘴有血染,打開雞的嘴巴,將雞的喉頭用手向上頂,可見喉頭出血。若喉頭被血液或纖維蛋白凝塊堵塞,病雞會窒息死亡,死亡雞的雞冠及肉髯呈暗紫色,死亡時多呈仰臥姿勢。

結膜型:是低致病性病毒株引起的,主要侵害眼結膜,其特征為眼結膜炎,起初眼結膜紅腫,隨後流淚,眶下竇腫脹,眼分泌物從漿液性到膿性,最後導致眼盲。

4病理變化

喉氣管型:主要集中在喉頭和氣管。在喉和氣管內有卡他性炎症或出血性滲出物,或者被血凝塊狀滲出物堵塞,或在喉和氣管內存有纖維素性的幹酪樣物質,呈灰黃色附著於喉頭周圍,幹酪樣物脫落處的黏膜急劇充血,輕度增厚,散在點狀或斑狀出血,氣管的上部氣管環出血。鼻腔和眶下竇黏膜也發生卡他性或纖維素性炎症。黏膜充血、腫脹,散布小點狀出血。

結膜型:有的病例單獨侵害眼結膜,有的則與喉、氣管病變合並發生。結膜病變主要呈漿液性結膜炎,表現為結膜充血、水腫,有時有點狀出血。有些病雞的眼瞼,特別是下眼瞼發生水腫,而有的則發生纖維素性結膜炎,角膜潰瘍。

5診斷

根據突然發病,傳播快,成年雞多發,發病率高,死亡率低的流行病學特征和張口呼吸,氣喘,有囉音,咳嗽時咳出帶血的黏液等典型症狀以及喉頭上部出血明顯的剖檢變化,可初步診斷為傳染性喉氣管炎。確診需進行實驗室檢查。本病在鑒別診斷上,應注意同傳染性支氣管炎、慢性呼吸道病及新城疫的區別。傳染性支氣管炎多發生於雛雞,呼吸音低,病變多在氣管下部。慢性呼吸道病傳播較慢,呼吸有囉音,消瘦,氣囊變化明顯。新城疫死亡率高,剖檢內髒器官病變較明顯。

6防製

目前本病沒有特效的治療辦法,隻有采取綜合防治措施,杜絕本病的發生或降低發病所造成的損失。

(1)隔離及消毒

防止本病流行的有效方法是堅持嚴格的隔離、消毒等防疫措施。由於帶毒雞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切不可與健康雞接觸。確因生產需要與外來的雞合群,外來雞必須用少量的易感雞與其作接觸感染試驗,隔離觀察2周不發病方可合群。

(2)免疫

一般首免可在4~5周齡時進行,12~14周齡再接種一次。肉雞首免可在5~8日齡進行,4周齡時再接種一次。目前使用的疫苗有弱毒苗和強毒苗兩種。弱毒疫苗的最佳接種途徑是點眼,但可引起輕度的結膜炎,如沒有繼發感染,很快會自然康複,若出現繼發感染,有可能會引起少量雞隻死亡。強毒苗隻能作擦肛用,絕不能將強毒疫苗接種到眼、鼻、口等部位,否則會引起疾病的爆發。擦肛後3~4天,泄殖腔出現紅腫反應時就能達到免疫效果。由於目前的疫苗可能會造成病毒的終生潛伏,偶爾活化和散毒,所以,未發生和未確診本病的雞場和地區不要免疫接種,否則可能會造成該病的發生和流行。

(3)治療

可采取對症治療和防止繼發的方法。預防繼發感染:飼料和飲水中可加入廣譜抗生素藥物,如氟苯尼考50毫克/千克飼料、強力黴素每千克體重100毫克、環丙沙星50毫克/升水等。特異治療:肌注喉氣管炎高免卵黃抗體2毫升,隔天再肌注1次。

十、雞痘

雞痘是家禽一種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疾病,它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種病型。

1病原

病原為雞痘病毒。帶病雞的皮屑、糞便都是傳染源。病毒大量存在於病禽的皮膚和黏膜病灶中,病毒對外界自然因素抵抗力相當強,對胰酶和幹燥有較強的抵抗力,上皮細胞屑片和痘結節中的病毒可抗幹燥數年之久,陽光照射數周仍可保持活力,在-15℃下可保存多年。病毒對乙醚有抵抗力,在1%的酚或1∶1000福爾馬林中可存活9天。該病毒對氯仿和熱比較敏感,加熱50℃經30分鍾或60℃經8分鍾可被滅活。在腐敗環境中,病毒很快死亡。1%氫氧化鉀溶液可使其滅活。

2流行特點

主要發生於雞和火雞、鴿有時也可發生,鴨、鵝的易感性低。各種年齡、性別和品種的雞都能感染,尤其以感染育成雞和產蛋雞較為普遍。近年來,30日齡以下的雞發病在逐漸增高,死亡率也在增高。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其以春秋兩季和蚊蠅活躍的季節最易流行,在雞群高密度飼養條件下,擁擠、通風不良、陰暗、潮濕、體表寄生蟲、維生素缺乏和飼養管理粗放,可使雞群病情加重,如有並發感染或繼發感染,可造成大批雞死亡。

雞痘多因皮膚和黏膜損傷感染引起。斷喙、皮下或肌內注射,由於器具不消毒或操作不當,帶有病毒的蚊蟲叮咬等可以引發雞痘病的發生。

3臨床症狀

雞痘的潛伏期為4~10天,根據病雞的症狀和病變,可分為皮膚型、黏膜型和混合型三種病型。

皮膚型:皮膚型雞痘的特征是在身體無毛或毛稀少的部位,特別是在雞冠、肉髯、眼瞼和喙角,亦可出現於泄殖腔的周圍、翼下、腹部及腿等處,形成灰白色痘疹,並逐漸增大至綠豆大,變成黃色或灰黃色幹硬結節,有時和鄰近的痘疹互相融合,形成幹燥、粗糙呈棕褐色的疣狀結節,突出皮膚表麵。有時引發病雞眼結膜炎、腫脹,甚至失明。產蛋雞則產蛋量顯著減少或完全停產。

黏膜型:此型雞痘的病變主要在口腔、咽喉、氣管和眼等黏膜表麵出現痘斑,在黏膜上生成一種黃白色的小結節,逐漸增大並互相融合在一起,由壞死的黏膜組織和炎性滲出物質凝固形成一層黃白色幹酪樣的假膜,似人的“白喉”,所以又叫雞白喉。剝去假膜,則露出紅色的潰瘍麵。隨著病情的發展,假膜逐漸擴大和增厚,阻塞在口腔和咽喉部位,使病雞特別是雛雞造成呼吸和吞咽障礙,嚴重時致使病雞窒息死亡。

混合型:是指皮膚和口腔黏膜同時發生病變,病情較單一型嚴重,有較高的死亡率。

4病理變化

皮膚型雞痘的特征性病變是局部表皮和其下層的毛囊上皮增生,形成結節。起初為白色小結節、濕潤,逐漸變為黃色到灰色或暗棕色,如融合到一起則形成痂塊,皮膚變得粗糙。結節結痂後易脫落,出現瘢痕。

黏膜型雞痘,其病變出現在口腔、鼻、咽、喉、眼或氣管黏膜上。黏膜表麵隆起形成白色結節,以後迅速增大,形成黃色奶酪樣的假膜,將其剝去可見出血糜爛,炎症蔓延可引起眶下竇腫脹和食管發炎。

5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病雞的冠、肉髯和其他無毛部分的結痂病灶,以及口腔和咽喉部的白喉樣假膜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進行實驗室病理組織學檢查。

6防製

(1)加強雞群飼養管理和衛生防疫。保持日糧營養全麵,增強雞的抗病能力;密度不能過大,保持雞舍通風換氣和舍內清潔衛生,定期帶雞消毒;每批雞出籠後應將欄舍內的墊料、糞便等雜物全麵清除,徹底打掃幹淨,再用常規消毒藥劑噴灑消毒。

(2)盡量控製或切斷傳播途徑。經常保持雞舍周圍的整潔,建立汙水處理設施,做好滅蚊殺蟲等衛生防疫工作,減少昆蟲傳播疾病。

(3)加強檢疫,控製疫情傳入。對新引進的雞群,引進後應隔離飼養觀察,證明無病後方可合群。一旦發生雞痘,應及時隔離病雞,對重症者及時淘汰,對死亡和淘汰的病雞及時進行深埋或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對發病雞舍、運動場和一切用具進行嚴格消毒;對病情輕、經治療轉歸的雞群應在完全康複後兩個月方可合群,同時對無病雞群進行緊急免疫接種,以防疫情擴散。

十一、禽副傷寒

本病是除了白痢和傷寒之外的其他沙門菌引起的禽病的總稱,為各種家畜、家禽和人的共患病。

1病原

對禽危害大的沙門菌有10多個血清型,最主要的是鼠沙門菌。本菌對熱及多種消毒劑敏感。在自然條件下最易生存和繁殖,成為本病易於傳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墊料、飼料中副傷寒沙門菌可生存數月、數年,對熱和常用的消毒藥很敏感,加熱60℃可滅活。

2流行特點

大多數種類的動物都可發生副傷寒感染。在家禽中,副傷寒感染最常見於雞和火雞。常在6~21日齡發病,7~10日齡達最高峰。呈地方流行性,病死率10%~20%,嚴重者高達80%以上。1月齡以上的家禽有較強的抵抗力,成年禽往往不表現臨床症狀。本病經消化道感染,母雞在產蛋過程中,蛋殼被糞便汙染或在產出後被汙染的孵化器、育雛室、雞舍、用具、飼料等均可傳播。人和動物可帶菌,也可經種蛋垂直傳播。

3臨床症狀

經帶菌卵感染或出殼雛禽在孵化器感染病菌,常呈敗血症經過,往往不顯任何症狀迅速死亡。年齡較大的幼禽則常取亞急性經過。

幼雞副傷寒的症狀與傷寒和雞白痢相似,主要表現為嗜睡、呆立、垂頭閉眼、兩翼下垂、羽毛鬆亂、厭食,飲水增加,水泄樣下痢,肛門粘有糞便,怕冷而靠近熱源處或相互擁擠。

成年禽在自然情況下,一般為慢性帶菌者,常不出現症狀。

4病理變化

最急性死亡的病雛,完全不見病變。病程稍長可見卵黃凝固,肝髒、脾髒有針尖大小灰白色壞死點。膽囊擴張並充滿膽汁,心包炎、心外膜炎,氣囊呈現輕微混濁,具有黃色纖維蛋白樣斑點,盲腸膨大內含有黃白色幹酪樣物質。小腸有出血性炎症。

5診斷

按照症狀、病理變化,並根據雞群發病史,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需病原分離鑒定。

6防治

防治方法和藥物的使用與雞白痢同。用喹諾酮類或磺胺類等藥物治療均有較好的效果,能降低禽副傷寒的病死率,控製本病的擴散。但治愈後家禽有可能成為長期帶菌者。

要嚴格實施衛生消毒和隔離檢疫措施,注意公共衛生,病畜禽應嚴格執行無害化處理。加強屠宰檢驗,特別是急宰病畜禽的檢驗和處理。飼養員、獸醫、屠宰人員以及其他經常與畜禽及其產品接觸的人員,應注意衛生消毒工作,防止本病危害人的身體健康。

十二、雞慢性呼吸道病

雞慢性呼吸道病是由雞敗血性黴形體引起的接觸性呼吸道傳染病。雞慢性呼吸道病常常給養雞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

1病原

雞敗血黴形體,革蘭染色弱陰性。雞敗血黴形體對環境抵抗力較弱,一般消毒藥均能將它迅速殺死,但對青黴素有抵抗力;在20℃的雞糞中可生存1~3天,在卵黃內37℃環境下能生存18周,20℃可存活6周;在45℃中經12~14小時即死亡。

2流行特點

各種年齡的雞均能感染發病,以4~8周齡最易感染,成年雞常為隱性感染,多呈散發,幼雞則往往大批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可發,特別是冬季最嚴重。病雞和隱性帶菌雞是傳染源,本病的傳播方式有水平傳播和垂直傳播,水平傳播是病雞通過咳嗽、噴嚏或排泄物汙染空氣,經呼吸道傳染,也能通過飼料或水源由消化道傳染,也可經交配傳播。影響雞體抵抗力降低的應激因素如預防接種、衛生不良、雞群過分擁擠、營養不良、氣候突變等均可促使本病的發生和流行。帶有本病病原體的幼雛,用氣霧或滴鼻的途徑免疫時,能誘發致病。雞群發生傳染性鼻炎、喉氣管炎、支氣管炎和寄生蟲病等疾病可引起繼發感染。垂直傳播是由隱性或慢性感染的種雞所產的帶菌蛋,可使14~21日齡的胚胎死亡或孵出弱雛,這種弱雛因帶病原體又能引起水平傳播。

3臨床症狀

雞慢性呼吸道病潛伏期10~21天。病雞以呼吸時發出噪音、咳嗽、流鼻涕、竇部腫脹突出如腫瘤物、發育不良、機體消瘦為臨床特征。

病雞流黏性鼻液、打噴嚏,其後炎症蔓延到下呼吸道即出現咳嗽,呼吸困難,呼吸有氣管囉音等症狀,此時走近雞舍附近可聽到像青蛙發出的“咕嚕、咕嚕”的叫聲,病雞食欲不振,消瘦。後期,鼻腔和眶下竇中蓄積滲出物,可引起眼瞼、眶下竇腫脹,發硬,眼部突出如腫瘤狀。眼球受到壓迫,發生萎縮或失明,可侵害一側眼睛,也可能兩側同時發生。

本病常並發或繼發雞大腸杆菌病,死亡率40%~60%。成雞患病後症狀輕微,產蛋率降低10%~40%,蛋的孵化率減少10%~20%。

4病理變化

病變主要是鼻腔、氣管、支氣管和氣囊中有滲出物,氣管黏膜常增厚。胸部和腹部氣囊的變化明顯,早期為氣囊膜輕度渾濁、水腫,表麵有增生的結節病灶,外觀呈念珠狀。隨著病情的發展,氣囊膜增厚,囊腔中含有大量幹酪樣滲出物,有時能見到一定程度的肺炎病變。嚴重的慢性病例,眶下竇黏膜發炎,竇腔中積有渾濁黏液或幹酪樣滲出物,有時可見一側或兩側眼部腫大,剝開眼結膜可擠出灰黃色的幹酪樣物質。病雞嚴重者常發生纖維素性或化膿性心包炎、肝周炎和氣囊炎,此時可以分離到大腸杆菌。出現關節症狀時,常見跗關節周圍組織水腫,關節液增多。

5診斷

根據本病的流行情況、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本病在臨床上應注意與雞的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喉氣管炎、新城疫、滑液黴形體、禽霍亂相鑒別。

6防治

(1)加強飼養管理,淨化雞場環境

盡量避免引起雞體抵抗力降低的一切應激因素,如雞群飼養密度不能太高,雞舍通風良好,空氣清新,陽光充足,防止受冷,飼料配合適宜,定期驅除寄生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