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雪峰烏骨雞雞舍建築與(1 / 3)

飼養設備一、雞場選擇和雞舍建築

(一)雞場的選擇原則

雞舍場址選擇是否適宜,對於雞場基建投資的控製,雞群生產性能的發揮,疫病防治工作的實施,周圍環境的淨化以及以後生產規模的發展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因此,選擇適合的場址建造雞舍,是不可忽視的環節。一般應掌握以下原則:

1無公害生產原則

所選區域的土壤土質、水源水質、空氣、周圍建築等環境應符合無公害生產標準,防止重工業、化工業等工廠的有毒汙染。雞群長期處於汙染嚴重的環境,雞體內會滯留有害物質,產品中殘毒量也會積留,這些食品對人體是有害的。因此,不應在有汙染地區建雞場。

2衛生防疫原則

擬建場地的環境及附近的獸醫防疫條件的好壞是影響雞場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必須對當地曆史疫情做周密詳細的調查研究,特別要注意附近的集貿市場、屠宰場、畜牧場距擬建場地的距離、方位以及有無自然隔離條件等。

3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原則

雞場選址和建設時要有長遠規劃,做到可持續發展。雞場的生產不能對周圍環境造成汙染,選擇場址時應該考慮處理糞便、汙水和廢棄物的條件和能力。雞場汙水要經過處理後再排放,使雞場不致成為汙染源而破壞周圍的生態環境。

總體要求:地勢要高而幹燥,背風向陽,坐北朝南或東南方向,地形不宜過陡,既方整平坦,又不是低窪潮濕水位低的地方;交通要方便,但又不可離公路主幹道太近,一般距主幹道1000米以上,距次要公路500米以上;周圍環境要安靜,排水通風良好,不要靠近村莊、集市、工廠及其他畜牧場;要有可靠和充足的水源,夏季雞的飲水量是采食量的4倍多,除雞群飲水外,雞舍的洗刷、消毒及防暑降溫用水也較多,因此考慮供水量應以夏季最大的耗水量計算,水質不能是未經處理的河水、塘水及灌溉用水,一定要是幹淨清潔的人飲水或山泉水;要有進場公路,用電要方便,要能保證供電;雞舍場地宜寬廣,以利以後擴大生產規模。

(二)雞場的分區與布局

1雞場分區

一般將雞場分為管理區、生產區、隔離區及糞汙處理區四個區,各區有各自布局的要求。

(1)管理區。管理區包括辦公室、宿舍、化驗室、車庫和倉庫(飼料倉庫除外)等建築。要求既與外界聯係方便,又與生產區聯係方便,設置在交通方便、地勢幹燥的上風處。管理區與生產區要嚴格隔離開,間距100米以上,嚴禁外來人員隨意進入生產區。

(2)生產區。生產區是雞場的核心,包括雞舍、飼料間等建築。生產區地勢應低於管理區或處於其下風向,周圍有圍牆或其他屏障隔離,為保證防疫安全,雞舍的布局應根據主風向與地勢,按孵化室、幼雛舍、中雛舍、後備雞舍、成雞舍的順序配置。即孵化室在上風向,成雞舍在下風向,這樣能使幼雛舍得到新鮮的空氣,減少發病機會,同時也能避免由成雞舍排出的汙濁空氣造成疫情傳播。

育雛區(或分場)與成雞區應有一定的距離,在有條件時,最好另設分場,專養幼雛,以防交叉感染。綜合養雞場兩群雛雞舍功能相同、設備相同時,可放在同一區域內培育,做到全進全出。由於種雛和商品雛繁育代次不同,必須分群分養,以保證雞群的質量。

(3)隔離區。包括病雞隔離舍及死雞處理間等建築。應設置在低於生產區下風向地方,與雞舍相距300~500米,並有圍牆或天然屏障與外界隔絕,設小門進出。病雞隔離區的道路不與雞舍其他區的道路交叉;要嚴格控製病雞與外界的聯係。

(4)糞汙處理區。包括糞汙池與貯糞場等建設,應規劃設置在遠離管理區、低於生產區下風向的地方。糞汙處理區應有傾斜度,使糞汙不倒流於生產區。糞汙池應加蓋,防止糞汙外溢和散發不良氣味。貯糞場應保證在堆放期間不造成對周圍環境的汙染及孳生蚊蠅。

2生產區建築物的布局

(1)雞舍朝向。雞舍位置坐北朝南,或稍偏西南、東南較為適宜。冬季陽光直射或斜射入雞舍內,有利於雞舍的保溫取暖;夏季陽光直射,太陽高度角大,南向雞舍陽光直射入雞舍少,有利於防暑。

(2)雞舍間距。雞舍間距指兩棟雞舍之間的距離。原則上應使南排雞舍在冬季不遮擋北排雞舍的日照,具體計算時一般以保證在冬至日9時至15時這6個小時內,北排雞舍南牆有滿日照。有關數據表明,距雞舍排風口10米處,每立方米空氣中細菌含量在4000個以上,而20~30米處為800~500個,減少80%~875%。因此,一般防疫要求雞舍的間距應是簷高的3~5倍(15~20米),開放式雞舍應為5倍,密閉式雞舍應為3倍。

3場內道路

為了場區的環境衛生和防止汙染,生產區的道路應區分為運送飼料、產品和用於生產聯係的淨道,以及運送糞便汙物、病死雞的汙道,淨道和汙道絕不能混用或交叉,以利衛生防疫。

(三)雞舍建築設計

1雞舍建築的基本要求

(1)保溫及防暑性能好。雞隻個體較小,但其新陳代謝旺盛,體溫也比一般家畜高。因此,雞舍溫度要適宜,不可驟變。尤其是1日齡至4月齡的雛雞,由於調節體溫和適應低溫的功能不健全,在育雛期間受冷、受熱或過度擁擠,常易引起大批死亡。

1日齡至4周齡雛雞的適宜溫度為21℃~35℃。夜間停止光照後,要提高舍溫1℃~2℃。雪峰烏骨雞種雞產蛋的適宜溫度是13℃~25℃。溫度超過28℃以上時,雞的產蛋量、蛋重、飼料轉化比及蛋殼厚度均下降;29℃以上時,產蛋率下降,雞因受熱而變得衰弱;舍溫超過35℃,種雞可能發生中暑,甚至死亡;溫度低至-9℃時,雞冠開始凍傷。青年雞舍一般認為適宜溫度在21℃~25℃。

(2)通風條件良好。雞舍規模無論大小,都必須保持空氣新鮮,通風良好。由於雞的新陳代謝旺盛,每千克體重所消耗的氧氣量是其他動物的2倍,所以必須根據雞舍的飼養密度,相應增加空氣的供應量。尤其是在飼養密度過大的雞舍中,如果通風不良,氨、二氧化碳及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迅速增加,這些有害的氣體會由氣囊侵入雞體內部,影響身體的發育和產蛋,並能引起許多疾病。

雞舍內保持適當通風換氣量及氣流速度的主要作用:一是控製舍溫;二是有利於雞體散熱;三是排除雞體呼出和排泄的水分;四是清除有害氣體以維持空氣新鮮。一般雞舍可采用自然通風換氣方式,利用窗戶作為通風口。如雞舍跨度較大,可在屋頂安裝通風管,管下部安裝通風控製閘門,通過調節窗戶及閘門開啟的大小來控製通風換氣量。密閉式雞舍須用風機進行強製通風,其所起的換氣、排濕、降溫等作用更為顯著和必要。

(3)光照充足。光照分為自然光照和人工光照。自然光照主要對開放式雞舍而言,充足的陽光照射,特別是冬季可使雞舍溫暖、幹燥和消滅病原微生物等。因此,利用自然采光的雞舍首先要選擇好雞舍的方位,朝南向陽較好。其次,窗戶的麵積大小也要適當,雪峰烏骨雞種雞雞舍窗戶與地麵麵積之比以1∶5為好,肉用仔雞舍則相對小一些。

2雞舍的建築形式

建築雞舍應適合本地區的氣候條件,要科學合理,因地製宜,就地取材,降低造價,節省能源,節約資金。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專業戶迫切需要了解一些適於集約飼養的、經濟實用的新型簡易雞舍建築的設計方案。這裏介紹幾種供參考。

(1)組合式自然通風籠養種雞舍。這種雞舍采用金屬或木製框架,夾層纖維板塊組合而成(圖21)。吊裝頂棚,水泥地麵。雞舍南北牆上部全部敞開無窗扇,形成與雞舍長軸同樣長的窗洞,下部為同樣長的出糞洞口。糞洞口冷天封閉,上下部孔洞之間設有側壁護板,窗洞以複合塑料編織布做成內外雙層卷簾,以卷簾的啟閉大小調節舍內氣溫和通風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