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馬爾茲說:“我們的神經係統是很‘蠢’的,你用肉眼看到一件喜悅的事,它會做出喜悅的反應;看到憂愁的事,它會做出憂愁的反應。”研究發現,積極的自我暗示確實能調動人的巨大潛能,使人變得自信、樂觀。當你習慣性地想象快樂的事時,你的神經係統便會習慣性地讓你擁有一個快樂的心態。所以,我們要經常對自己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比如,“在我生活的每一方麵,都在一天天地變得更美好”、“我的心情愉快”、“我一定能成功”等。
一位日本心理學家曾這樣說過:“當我們的頭腦處於半意識狀態時,是潛意識最願意接受暗示的時刻,在這個時候進行暗示的接收工作是再理想不過的了。”在暗示的過程中不必對目標究竟能否實現有太多顧慮,例如,你總用“我是最好的”來暗示自己,雖然眼前事實並非如此,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現在沒有實現,並不代表未來不會實現。
隻要你的內心能堅持積極的自我暗示,你就會接受這種觀點,充滿自信。正如美國心理學家威廉斯說:“無論什麼見解、計劃、目的,隻要以強烈的信念和期待進行多次反複的思考,它必然會置於潛意識中,成為積極行動的源泉。”
與此相反,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給人帶來極大的危害。如果暗示本來對未來缺乏堅定信心或正在苦苦努力的人最近將會走背運,那麼他們很有可能會放棄努力,至少心理會受影響,那麼接踵而至的失敗或者不如意,便會讓他認為真的走“背運”了。但他們不知道的是,這所謂的走背運其實是由於他們自己的放棄,使周身的積極氣場迅速發生蛻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害怕失敗卻正遭受失敗的人。所以我們要多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遠離消極的心理暗示。
好的期望能帶來好的結果
古希臘有一位年輕的王子,叫皮格馬利翁,他很喜歡雕塑。有一次,他用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雕刻了一個美麗的少女。王子對雕塑少女愛不釋手,每天都以憐愛的目光深切地注視著象牙美女,甚至茶不思飯不想,坐在“她”麵前,呼喚著“她”,夢想著她能夠成為真正的少女。最後,王子的誠心感動了天神,天神使這位象牙少女擁有了真正的生命,和王子生活在一起。
這雖然是個神話,卻說明:我們的熱切期望會形成積極的暗示,從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氣場引力,使我們的期望最終轉化為結果。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格布在教育實踐中對此進行了驗證。
1968年的某一天,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來到一所小學,說是要進行一個試驗。他們從一年級至六年級中各選了3個班,在這18個班的學生中進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未來發展趨勢測驗”。
測驗結束之後,他們給每個班級的教師發了一份學生名單,並且告訴教師,根據測驗的結果,名單上列出的學生是班上最有良好發展可能的學生。出乎很多教師的意料,名單中的孩子有些確實很優秀,但也有些平時表現平平,甚至水平較差。
對此,羅森塔爾解釋說:“請注意,我講的是他們的發展,而非現在的情況。”鑒於羅森塔爾是這方麵的專家,教師們從內心接受了這份名單。爾後,羅森塔爾又反複叮囑教師不要把名單外傳,隻能教師自己知道,聲稱如果不這樣,就會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
8個月後,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又來到這所學校,並對那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複試,奇跡出現了:他們提供的名單上的學生的成績都有了顯著進步,而且情感、性格更為開朗,求知欲望強,敢於發表意見,與教師關係融洽,而且更樂於與別人交往。
實際上,他們提供的名單是隨意挑選的,隻是羅森塔爾撒了一個帶有強烈暗示的“權威性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