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王立新,等.西方文學通識[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
[22]陳光孚.魔幻現實主義[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7.
[23]曹乃雲.希臘古典神話[M].北京:譯林出版社,1995.
[24]劉象愚,曾豔兵,等.西方文學史.第三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5]鄭克魯.外國文學史.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6]劉象愚,等.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7]韋勒克.文學思潮和文學運動的概念[M].劉象愚,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9.
[28]劉象愚,等.從現代主義到後現代主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9]貢布裏希.藝術發展史[M].範景中,譯.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30]常寧生.反叛與超越[M].北京:東方出版中心,2000.
[31]雅克·德比奇,等.西方藝術史[M].徐慶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
[32]瑪德琳·梅因斯通,等.劍橋藝術史[M].錢乘旦,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
[3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4]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5]鮑姆嘉通.美學[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87.
[36]朱光潛.文藝心理學[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37]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38]王嶽川.後現代主義文化與美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9]曹孚.外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0]吳式穎.外國教育史簡編[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8.
[41]滕大春.外國教育通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
[42]單中惠.西方教育思想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43]鄭金洲.教育通論[M].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44]萬俊人.現代西方倫理學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45]唐凱麟.西方倫理學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46]三浦藤作.西洋倫理學史[M].謝晉青,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25.
[47]章海山.西方倫理學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
[48]羅國傑,宋希仁.西方倫理思想史.上卷[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49]段琪,陳東風,文庸.基督教學[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0.
[50]毛麗婭.天堂地獄——基督教文明[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1]段德智.宗教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2]傅樂安.當代天主教[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53]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基督教文化[M].濟南:齊魯書社,1991.
[54]羅伯遜.基督教的起源[M].宋桂煌,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58.
[55]海倫·加德納.宗教與文學[M].江先春,沈弘,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56]王曉朝.基督教與帝國文化[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7.
[57]潘樹林.神人之間——激蕩的文藝複興[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58]楊慧林.基督教的底色與文化延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59]安修·Lee.宗教的故事[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
[60]徐新.西方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1]孟昭毅,曾豔兵.外國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62]朱立元.論西方美學發展的兩條主線[OL].http://www.csscipaper.com
[63]劉新科.國外教育發展簡史[OL].http://202.117.144.143/files/FED/Course1/contents.htm
[64]http://baike.baidu.com/view/39195.htm#4
[65]http://baike.baidu.com/view/440746.htm
[66]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3236254.html
後記
文化是一個民族精華的載體,是一個民族命運前途的最根本的決定性力量,有什麼樣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民族。當代思想家任繼愈先生認為,一個民族的曆史和文化是“國家興亡之學,民族盛衰之學”,加強傳統文化和曆史知識的大眾化教育已經成為當代的共識。但僅僅把普及和教育局限於本土文化還是不夠的,更多的了解外國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對於我們反觀自身以及吸收借鑒都是有益的。
了解西方文化有助於深刻認識我們傳統文化的特點。我們隻有在與他種文化的比照中,才能更深入地認識自己。因此就需要我們擴大視野,了解與自己的生活習慣、思維定式全然不同的他種文化。通過中西方文化“互為語境”“互相參照”,從他者反觀自身,有助於我們深入地審視我們自身文化的方方麵麵。法國漢學家弗朗索瓦·於連說:“中國的語言外在於龐大的印歐語言體係,這種語言開拓的是書寫的另一種可能性;中國文明是在與歐洲沒有實際的借鑒或影響關係之下獨自發展的、時間最長的文明……中國是從外部正視我們的思想——由此使之脫離傳統成見的理想形象。”對西方文化來說中國文化正是一個最適合的“他者”,反之亦然。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未來中國文化的發展,應該以本土傳統文化作為基本精神資源,然後廣泛吸收西方的各種先進的文化,在自身融合的基礎上,自我完善與更新。中國文化的振興,需要一種深層的文化精神的重鑄,而借鑒西方文化,吸收其精華部分是曆史和時代的需要。西方文化發展到今天之所以還有強大的生命力正是因為它能不斷吸收不同文化的因素,使自己不斷得到豐富和更新。同樣,中國文化也是由於不斷吸收外來文化而得到發展的。例如印度佛教傳入中國後,大大促進了中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發展。正是不同文化的差異構成了一個文化的寶庫,經常誘發人們的靈感而導致某種文化的革新。自兩希文明以來的西方文化,在哲學、藝術、政治、經濟、科技等諸方麵都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以至一些思想、觀點已經成為人類的普世價值觀。對於西方文化中的科學理性精神、現代人文精神與人道主義、近代民主政治與法製思想、現代市場經濟理論、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戰略等,我們要以充分的民族文化自信,大膽接納,在激蕩中學習借鑒,在碰撞中揚棄升華,在交融中豐富發展。
本書按西方文化的時代進程共分五章:具有開創意義的西方古典文化;具有高度的符號學性質的中世紀文化;提倡人性、反對神性的文藝複興文化;追求自由、注重理性的西方近代文化;保持特色、和諧共存的西方現代文化。附錄部分介紹西方的習俗文化。每章又按九個部分展開,即政治、科技、哲學、文學、藝術、美學、教育、倫理、宗教。本書結合具體事例力圖對每個時期文化的各個方麵進行深入淺出地介紹,使讀者通過閱讀本書對西方文化有一個較為全麵而直觀的認識,為進一步深入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打下基礎。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南開大學王誌耕教授給予了真誠的鼓勵和支持,並在百忙之中為本書作了序,河北師大外國語學院李正栓教授、河北師大文學院史錦秀教授,也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幫助。對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同時,對於在本書寫作過程中給予幫助和關心的同事及朋友們一並致以誠摯的謝意。
由於學識水平和時間的限製,書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趙秋棉李洪義
2011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