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普勒經過多次實驗、驗算,發現了橢圓形軌道是太陽係行星運動的真實軌跡。這就是行星運動的第一定律。他進一步計算表明,行星繞太陽旋轉的線速度不是均勻的。行星的運動服從麵積定律,即單位時間內行星的向徑所掃過的麵積相等,這是行星運動的第二定律。以後經過10年的艱苦研究,他又發現了行星運動的第三定律,即太陽係中任何兩顆行星公轉周期的平方與其軌道半徑的立方成正比。開普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為近代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他自己一生卻貧困交加,為宣揚哥白尼的思想,受到宗教裁判所的迫害,1630年慘死在索取薪俸的途中。
(四)建立力學三定律的牛頓
牛頓在伽利略自由落體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運動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牛頓認為,任何物體,隻要沒有外力作用,便將永遠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這就是著名的慣性定律,力學第一定律。外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原有運動狀態的原因,外力的變化與動量的變化成正比。這就是牛頓提出的力學第二定律。力學第三定律是:“兩個物體間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同時存在,它們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牛頓建立的力學三定律正確地反映了宏觀物體低速的機械運動規律,構成了古典力學的基礎。
牛頓的成就在西方近代科學史上任何科學家都是無法相比的。他自己卻從不把自己看得高於他人,他曾說:“如果我看得遠些,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五)近代生理學之父——哈維
在醫學界,古羅馬蓋倫的學說一直統治著醫學界。蓋倫認為,人體血液是從右心室通過心髒中隔流入左心室的。16世紀中葉,比利時的醫生維薩裏根據他的實踐經驗出版了《人體的構造》一書,在他的著作中他指出了蓋倫學說的多處錯誤,其中他否定了心髒中隔能夠輸送血液的錯誤思想。他根據解剖事實否認了血液能透過中隔,他指出左右心室之間肌肉很厚,沒有可見的孔道能將動脈血和靜脈血溝通起來,但他並未指明血液是如何從右心室流入左心室的。他的同學塞爾維特最早提出血液是通過肺從右心室流入左心室的。1553年,塞爾維特出版了《基督教的複興》一書,提出了心肺之間血液小循環的學說。他的學說違反了基督教教義,他被當做異教徒活活燒死。
繼承塞爾維特事業並完成血液循環理論的是英國的醫生哈維。哈維通過解剖和實驗發現動脈和靜脈中血液流動的方向相反,即一個從心髒流向肢端,一個從肢端流向心髒。他又通過觀察發現,心髒每收縮一次便有若幹血液從中輸出。人的心髒約含有二英兩(1英兩=28.3495克)血液,每搏動一次大約要輸出半英兩到一英兩血液,如果經過半小時,搏動出來的血量將超過全身任何時刻所含的總血量。這麼多的血不可能在半小時內由肝髒製造出來,也不可能在肢體末端這麼快地被吸收掉,唯一的可能是血液在全身沿著一個閉合的路線做循環運動,這個循環的路線是從右心室輸出的靜脈血,經過肺部變為動脈血,然後通過左心房進入左心室,從左心室搏出的動脈血沿著動脈到達全身,然後再沿靜脈回到心髒。哈維預言在動脈和靜脈的末端必定有一種微小的通道把二者聯係起來。1628年哈維出版了專著《心血運動論》,他所提出的血液循環使生理學發展成為科學,他也因此被譽為近代生理學之父。
三、由以神為本向以人為本轉變的西方近代哲學
西歐封建社會的後期,一係列科學技術的發明和重大的地理發現,促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形成和發展,激化了社會內部的各種矛盾,加快了新舊思想交替的進程。同時,經院哲學日趨崩潰,西方哲學由中世紀哲學轉入了近代哲學。
西方哲學在近代開始了由以神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人們的思想逐漸從宗教中走出來關注社會。近代西方哲學反映了民眾反對封建等級製的鬥爭、爭取人權平等和追求個人幸福的思想。
(一)“與智慧相伴的是真理,智慧隻存在於真理中”——培根的哲學思想
1.充滿睿智的哲學思想
弗蘭西斯·培根是英國哲學家、思想家、作家和科學家,被馬克思稱為“英國唯物主義和整個現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培根認為,世界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存在,人的知識(認識)隻有通過感性經驗從客觀外界獲得。它在強調感性認識的同時,也重視理性認識的作用。他說蜜蜂采蜜,原料來自花圃、田間的花叢,蜜蜂采集到花粉後,必須經過自己的加工製作,才能造出香甜可口的蜂蜜。人的認識也一樣,原料隻能通過感官從外界獲得,但這還不等於已經獲得真正的知識,人還必須通過自己的大腦,把這些從外界獲得的材料,“加以改變和消化而保存在理智中”,這樣才能形成真正的知識。
培根十分重視科學實驗對認識的作用。他認為,實驗和經驗不同,經驗是自然形成的,而實驗則是由人控製的。人通過科學實驗,往往能夠得到從經驗得不到的知識,“自然的奧秘在技術幹預之下,比在自然活動時更容易表露出來”。培根強調必須通過科學實驗這種能夠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才能獲得更深刻的知識。
培根認為要認識自然,就要破除人的心智方麵的種種障礙,實現理智的解放。在他看來人的認識錯誤來源於兩個方麵,即既來自感覺,也來自心智,心智方麵的錯誤對人的認識影響更大。
2.啟人心智的名言
(1)一切真正偉大的人物(無論是古人、今人,隻要是其英名永銘於人類記憶中的),沒有一個因愛情而發狂的人:因為偉大的事業抑製了這種軟弱的感情。
(2)禮節要舉動自然才顯得高貴。假如表麵上過於做作,那就丟失了應有的價值。
(3)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
(4)美的至高無上的部分,無法以彩筆描出來。
(5)一般來說,青年人富於“直覺”,而老年人則長於“深思”。
(6)在起始時善用時機,再沒有比這種智慧更大的了。
(7)炫耀於外表的才幹陡然令人讚羨,而深藏未露的才幹則能帶來幸運。
(8)書籍是在時代的波濤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貴的貨物運送給一代又一代。
(9)在一切大事業上,人在開始做事前要像千眼神那樣察看時機,而在進行時要像千手神那樣抓住時機。
(10)青年人比較適合發明,而不適合判斷;適合執行,而不適合磋商;適合新的計劃,而不適合固定的職業。
(11)由智慧所養成的習慣能成為第二本性。
(12)除了知識和學問之外,世上沒有任何其他力量能在人的精神和心靈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見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統治和權威。
(13)殘疾人的成功通常不易招致嫉妒。因為他們有缺陷,使人樂於寬容他們的成功。也常使潛在的對手忽視了他們的競爭和挑戰。
(14)合理地安排時間,就等於節約時間。
(15)既然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就應當努力求得好的習慣。習慣如果是在幼年就起始的,那就是最完美的習慣,這是一定的,這個我們叫做教育。教育其實是一種從早年就起始的習慣。
(16)金錢是品德的行李,是走向美德的一大障礙;因財富之於品德,正如軍隊與輜重一樣,沒有它不行,有了它又妨礙前進,有時甚至因為照顧它反而喪失了勝利。
(17)幸運的時機好比市場上的交易,隻要你稍有延誤,它就將掉價了。
(18)最好的辦法是把年輕人的特點與老年人的特點在事業上結合在一起。從現在的角度說,年輕人可以從老年人身上學到他們所不具有的優點,而從社會影響角度來說,有經驗的老年人執事令人放心,而年輕人的幹勁則鼓舞人心,如果說,老年人的經驗是可貴的,那麼年輕人的純真是崇高的。
(19)集體的習慣,其力量更大於個人的習慣。因此一個有良好道德風氣的社會環境,是最有利於培訓好的社會公民的環境。
(20)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二)“我思故我在”——笛卡爾的哲學思想
勒奈·笛卡爾是偉大的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生理學家,解析幾何的創始人。笛卡爾是歐洲近代資產階級哲學的奠基人之一,黑格爾稱他為“現代哲學之父”。
笛卡爾強調科學的目的在於造福人類,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和統治者。他反對經院哲學和神學,提出懷疑一切的“係統懷疑的方法”。
笛卡爾最著名的思想就是“我思故我在”。意思是:“當我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時,我卻不用懷疑我本身的思想,因為此時我唯一可以確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這句名言是笛卡爾哲學體係的出發點,但在過去的東歐和現在的中國學界都認為它是極端主觀唯心主義的總代表,對其進行了嚴厲的批判。笛卡爾的懷疑不是對某些具體事物、具體原理的懷疑,而是對人類、對世界、對上帝的絕對的懷疑。從這個絕對的懷疑,笛卡爾要引導出毋庸置疑的哲學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