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在農業技術方麵還是有一定成就的。首先是作為西方傳統作物之一的葡萄在中世紀進一步發展。葡萄種植業在許多地區已然鞏固,而且葡萄釀酒技術已比較成熟。另外,西方中世紀釀造啤酒的技術已很高明。古老的啤酒是由草藥或混合料調味密封製成。9世紀以後,歐洲農民開始選用略帶苦味的蛇麻草釀造啤酒,基本上奠定了現代啤酒的口味標準。歐洲水果種植業和釀酒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幫助了歐洲農業乃至整個經濟的發展,農民們在釀酒時所使用的許多技術,如酒精蒸餾術等也為歐洲近代化學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條件。
其次是馬匹的合理使用也對中世紀的農業起了積極的作用。歐洲古代使用的胸帶和肚帶因為處置不當,勒迫馬匹的氣管,而且也很少使用馬掌保護馬蹄,因此馬匹的作用很受影響。後來在東西方的交往中,從東方尤其中國引進了水平胸帶,解放了馬的束縛。10世紀後又研製了墊肩馬軛,廢除肚帶,把項圈套上馬肩來著力,僅此一項馬的牽引力就可以增加4倍。歐洲同時輸入了釘馬掌法,馬掌能保護馬蹄,使馬蹄更好地抓牢地麵,且能使馬更好地馱貨和車。此外,歐洲人從東方學會使用了馬鐙,又發明了靴刺和馬嚼。這些變革極大提高了馬匹在農業中作為牽引牲畜的重要性。從公元10世紀起,馬匹開始取代在整個中世紀作為“農民的發動機”的牛,牢固確立了在農業中的地位。
三、與宗教神學合為一體的西方中世紀哲學
中世紀的西方封建社會,天主教會是最大的封建統治者,它支配了中世紀的世俗權力和精神生活,哲學不過是用理性解釋信仰的工具,成了神學的婢女。這時人們所注意的中心不是世俗生活而是脫離世俗的天國。中世紀的主要哲學問題是神與人、天國與世俗的關係問題。中世紀哲學主要是古希臘羅馬哲學特別是柏拉圖哲學、亞裏士多德哲學和新柏拉圖主義同基督教合流的產物。經院哲學的特征是奉基督教教義為無上權威,但要用理性去加以解釋,解釋的方法極其煩瑣,成了一種純粹抽象的邏輯推理。
(一)被封為聖人和聖師的奧古斯丁
奧古斯丁在羅馬天主教係統,被封為聖人和聖師。對於新教教會,特別是加爾文主義,他的理論是宗教改革的救贖和恩典思想的源頭。
奧古斯丁認為隻有善才是本質和實體,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惡隻不過是“善的缺乏”或“本體的缺乏”。上帝作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並沒有在世間和人身上創造罪惡。罪惡的原因在於人濫用了上帝賦予人的自由意誌,自願地背離了善之本體(上帝)。這種決定論的“原罪”和“救贖”理論使得基督教的人性論像上帝論和基督論一樣充滿了神秘主義色彩。“原罪”是先驗的和形而上學的罪,而“救贖”同樣也是先驗地被預定的。人的自由意誌遭到了貶抑,人的邪惡本性使他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向善,隻有上帝的恩典才能使人重新獲得善良意誌,並最終得到拯救。
奧古斯丁認為,自從人類祖先亞當、夏娃因犯罪而被貶人間之後,現實世界就被劃分為兩座城:“一座城由按照肉體生活的人組成,另一座城由按照靈性生活的人組成。”前者是“上帝之城”,它是上帝的“選民”即預定得救的基督徒的社會,這是一座永恒之城,在現實世界中代表著它的就是教會;後者是“塵世之城”,它是撒旦的領域,是肉體淫亂的淵藪,在現實世界中表現為異教徒的生活態度。
奧古斯丁在認識論上綜合了柏拉圖的回憶說和亞裏士多德關於積極能動的理性靈魂的觀點,提出了“光照說”。他將恩典和真理說成是源之於上帝、見之於我們心靈的理性之中的東西。他把上帝比作真理之光,把人的心靈比作眼睛,而把理性比作心靈的視覺,正是上帝的光照使心靈的理性看到了真理。按照這種“光照說”,隻有在虔誠的信仰中,上帝的光照才會顯得通明透亮,而神聖的真理也隻有在靈魂擺脫肉體之後才能最終被認識。
奧古斯丁把古希臘哲學,特別是畢達哥拉斯、柏拉圖、普洛丁等人的理論與基督教教義糅合在一起,第一次係統論述了一種基督教的美學思想。他的美學是中世紀的權威思想之一,提出的“神性美”的概念在基督教世界中經久不衰。因此也可以說,古希臘的美學在中世紀並沒有完全斷裂,而是在一種新的融合中發展。
(二)自然神學的最早提倡者——阿奎納
托馬斯·阿奎納把理性引進神學,用“自然法則”來論證“君權神聖”說,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托馬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
阿奎納相信“任何能使人類認清真理的智慧都是由上帝所先行賦予的”。不過,他也相信人類天生便有能力在沒有上帝啟示的幫助下了解到許多知識,即使這種知識一直被啟示亦然,“尤其是與信仰有關的事物上”。阿奎納屬於亞裏士多德學派、經驗主義者,他也影響了之後這兩個學派在西方哲學界的發展。阿奎納還認為,凡接近自然過程的辦法就是最好的辦法。在自然界,支配權總在單一的個體手中。統治宇宙萬物的隻有一個上帝,蜜蜂也隻有一個王,因此國家由一個君主來治理,才是最好的政體,也才是最符合上帝的本意。
阿奎納的哲學對於之後的基督教神學有著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天主教。阿奎納的思想也對西方哲學有重大影響,他保存並且修改了亞裏士多德學派的思想。在哲學上,他最重要的著作是《神學大全》。阿奎納相信上帝所給予人類的啟示可以分為兩種:一般的啟示以及特別的啟示。雖然人可以通過對一般啟示的邏輯思考認知到上帝的存在以及一些與上帝有關的事物,但有一些其他知識必須是要通過特別的啟示才能得知的。在阿奎納來看,耶穌基督顯示了上帝的存在便是特別的啟示之一。
四、基督教文化和世俗文化相結合的中世紀文學
基督教思想製約著中世紀文學。在基督教思想逐漸深入到各個文化領域,並成為中世紀精神支柱的過程中,各類文學無不打上了它的印跡。有些文學作品公開宣揚禁欲主義和來世思想,表現了封建領主和地主階級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侶階級的意識形態特征。在各種文化的交融中,特別是在中世紀封建製度和封建國家形成與確立的曆史條件的作用下,中世紀文學突出了各民族文學遺產中的一個基本思想——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很多作品描寫和反映了歐洲封建國家形成和確立時期的社會現實,歌頌了為保衛國家和民族而獻身的英雄人物,讚美了在確保王權中起過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但有些作品又將歌頌英雄和愛國思想與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結合起來,這實際上是愛國思想和英雄主義的中世紀化,也是東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對中世紀歐洲文學影響的反映。
(一)中世紀西方特有的文學現象——騎士文學
騎士文學是歐洲騎士製度的產物,也是中世紀特有的一種文學現象。歐洲的封建製度等級森嚴,小的封建主受封於大封建主而成為“封臣”,而封建主階級最下層的一個等級就被稱為“騎士”。在中世紀早期,騎士的地位是非常低微的。但是這種情況在11世紀開始曆時200年之久的8次十字軍東征中大大改觀,騎士階層一躍稱為歐洲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中世紀的騎士製度恪守“忠君、護教、行俠”的信條,騎士們在學習武藝的同時也要學習禮儀、詩歌、音樂等。騎士要把榮譽看得高過一切,要在為封建主和“心儀的貴婦人”的冒險和效勞中獲得功名。這些特征精確地體現在騎士文學中。騎士文學將愛情作為描寫的主要對象,肯定現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繼承了古代文化精神,背離了禁欲主義。
中世紀騎士文學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在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盛行時期,很多詩人作家都從中汲取養分。盡管騎士文學中包含了種種宗教和封建禮法的因素,但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神話般的浪漫情愫仍使得這些文學作品本身對後世的西方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充滿幻想色彩的教會文學
教會文學在中世紀的歐洲文學史上占據著統治地位。教會文學主要是指當時的教士和修士所創造的文學,多用拉丁文寫成。教會文學,多取材於《聖經》,或對《聖經》進行解釋。這種創作從基督教的教義出發,並最終以教義為其邏輯的歸結點,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普及和宣傳宗教教義。因此,這些作品中充斥著基督教意識,雖然在藝術上有嚴重的概念化和公式化傾向,但由於將基督教故事和宗教意識引入了文學,使得這些教會文學作品表現得虛無縹緲,充滿了幻想色彩,並具有了象征的意味,雖然這種象征往往是神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