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太守府
袁熙在院子裏麵走來走去,臉上流露出焦急的情緒。
自從洛陽歸來,袁紹對眾將都予以封賞,長子袁譚則因為此次洛陽之行帶兵有方,則升遷為屯騎校尉,不僅可以正式可以領騎兵兩千,同時也有了日常參政的權利,而逢紀也升遷至軍議校尉,顏良、文醜二將本都是校尉,故袁紹賞了二人大量財帛以示獎勵,眾人皆大歡喜,唯有袁熙因為一個擾亂軍紀之罪,不僅沒得到獎勵,反而被袁紹罰“禁足”十日。袁熙心中鬱悶,但也不敢表態,每日隻能遣趙淩外出幫忙探聽些消息。
“顯奕公子~~”府外傳來趙淩的聲音。
“振飛(趙淩字,取自淩空跳躍,振翅高飛之意),速速進來,可有何消息?”袁熙急切的問道。
趙淩越門而入,抱拳向袁熙道,“公子,那荀彧先生已經離開渤海了。”
“啊,這是何時的事情?田豐先生沒有挽留嗎?”
“田豐先生已經極力挽留了,但是卻依然沒有效果。田豐先生還告訴我,荀彧先生曾斷言,十年之後,袁氏必滅。”
袁熙心中一驚,忙問道,“田豐先生有沒有細說到底是怎麼回事?振飛速速講來,不要漏掉每一個細節。”
原來自袁熙和顏良、文醜趕往虎牢關支援之後,田豐暫代渤海太守一職,管理渤海事務。由於碣石之匪徒已經全部緝拿,渤海治安恢複正常,所以田豐日常處理的都是些瑣事。偶爾清閑下來更覺無趣,於是便想起荀彧來。
田豐來到荀彧居住的客棧,卻發現荀彧正在收拾東西準備離開渤海,田豐忙上前問道,“文若為袁公而來,為何今尚未謀麵便要離去?”
“雖未謀麵,但觀其行,知其心。袁門四世三公,門吏遍及天下,袁本初然其既敢在朝堂之上與董賊對抗,但卻不敢久留朝廷之中挾製董賊,此乃不忠也;公既回到渤海卻不立刻召集故吏與董賊對抗,隻甘心做一太守,此乃不義也;初為渤海太守,卻容忍山賊側臥百姓身邊,此乃不仁;十八路諸侯騎兵討伐董賊,然其卻仍有保留,學藏麾下顏良、文醜二將,此乃不信也;盟軍會師唯袁公馬首是瞻,然他先任命孫堅為先鋒,卻又讓與其有隙的袁術為督糧官,此乃不智也;如此不忠不義不仁不信不智之徒,非明主也。”
田豐聽完此言,似早已料到,右手撚起胡子,也道,“文若此言差矣,當日在朝堂之上敢於之言頂撞董賊的唯有我主本初公,此乃大勇也;本初公離開朝廷非是不忠,乃是蓄積力量聯結諸侯共討董賊,此乃大義也;碣石山賊日前已被顯奕公子帶兵剿平,還百姓安定,此乃大仁也;十八路諸侯同討董賊,共舉本初公為盟主,可見此乃大信也;本初公深明烏程侯孫堅之勇,又識後將軍補給之富裕,此乃最佳搭配,至於兩人間隙,本初公又非神人何能知曉,況汜水關終究已被盟軍拿下。故某認為,本初公非是不智,乃大智也。”
荀彧聽完田豐所言,也覺得有理,便又再次留下,靜觀盟軍變化。幾日後,待盟軍大破虎牢關的訊息傳到渤海之時,荀彧連連直道,“漢室可興,漢室可興矣!”
可是,董卓火燒洛陽,挾漢帝百姓逃往長安,聯盟軍緩而不追、孫文台私藏玉璽、曹孟德滎陽中伏、公孫瓚撤回北平、同盟軍相互內鬥,等等一切不利的消息接連傳回徹底讓荀彧對同盟軍失去了信心,特別是在得知袁紹的所作所為之後,連招呼都不打,就隻身離開了渤海。當田豐趕到客棧時,隻有荀彧留下的一封信。
“信裏麵是何內容?先生有沒有告訴你?”袁熙聽到此處,急忙問道。
“公子,這是荀彧先生給田豐先生的私人信件,我也不好多問,說的多了,田豐先生就說,十年之後,袁氏必滅。而且……”
“而且什麼?”
“公子,我觀田豐先生在言及此信時,有些心神不定,似乎是有關公子你的,但也不敢貿然猜測,而且田豐先生怎麼也不鬆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