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做人要有榮辱觀,不要把榮辱看得無所謂(1)(1 / 3)

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曆來十分重視榮辱觀念。“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寧可毀人,不可毀譽”等格言警句,都說明古代的哲人誌士將榮辱放到了與人格一樣重要的地位。然而,當今社會,少數人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榮辱意識顛倒,把羞恥之心扔到了腦後。

尤其是在官場,一些領導幹部不患德之不崇,唯恐位之不尊;不患政之不廉,唯恐財之不夥。他們顛倒是非,以醜為美,以惡為善,以恥為榮,其行為嚴重突破了做人的底線,敗壞了社會風氣。清代著名思想家龔自珍說:“士皆知恥,則國家永無恥矣;士不知恥,為國之大恥。”可見,是否知榮辱,不僅關係到個人的人格能否確立,而且關係到民族、國家的興衰。所以,樹立怎樣的榮辱觀應該引起每位有誌之士的高度重視,不可以無所謂的心態來對待。

不知榮辱,何以知進退

十字路口,紅燈如炬,若無川流的車輛阻礙,不少人都會若無其事地橫穿馬路。假如誰“規矩”地等綠燈亮起再通過,沒準兒會被沒好氣地撞一下,罵一聲“礙手礙腳”。這個情景,在人們身邊不乏出現。在那些不遵守交通法的人看來,並不覺得自己的行為有什麼“恥”,倒是那些守“規矩”的老實人,簡直就是“傻帽”。

可見,要守道德、講規範,首先要知榮辱。自古以來,我國就有“不知榮辱乃不能成人”,“人唯知所貴,然後知所恥”,“衣食足,當知榮辱廉恥。知廉恥,方能知進退”等知榮曉辱的道德格言。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人缺乏正確的榮辱觀,分不清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因而對自己的所作所為“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更有個別“恬不知恥”者,正因為其不知恥,才做出了嚴重的不道德的行為,因而也才會受到人們的鄙視和譴責。

現在,如果說榮辱不分的問題在相當一部分人身上存在,也許並不為過。比如,在一些人心目中,服務人民、崇尚科學、辛勤勞動、誠實守信、遵紀守法、艱苦奮鬥等價值觀,已統統成了“早已過時的舊觀念”。相反,投機鑽營、弄虛作假卻成了“靈活”、“變通”的代名詞,而好大喜功、見利忘義,不惜以損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為代價,換取個人或小集團利益的行為,則被尊奉為“有個人追求”;一些人把守公序看作“不開竅”,把遵良俗當作“老古董”,有的人把節儉當“摳門”,以鋪張為大方,以說真話為不識時務,以說假話為人情練達,以見義勇為為多管閑事,視見危不救、見困不扶為人之常情……

種種黑白混淆的錯誤認識,擾亂了人們的思想;是非不分、善惡不辨、美醜不清、榮辱不明,敗壞著社會的風氣。試想,麵對各種缺德、無德,甚至無恥的言行,特別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節”,尤其是那些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的“小事”,我們是亦步亦趨、隨波逐流,不分黑白、不辨香臭,以恥為榮,還是知榮棄恥、褒榮貶恥、揚榮抑恥?這就是一道道選擇題,往往隻在一念之間,卻每年、每月、每天都被每個人反複選擇著。頭一次走向反麵,也許會有一些負罪感,久而久之,就會處之泰然,形成了習慣。無論榮或辱的選擇,日久天長,漸漸地都將成為我們常說的“自覺行動”。

無論過去我們是否知榮辱、選擇了榮或辱,今天,“八榮八恥”讓我們警醒。我們每一個人都該按“八榮八恥”的要求反思一下自己,找一找不足,並直麵不足,以恥為恥,從此不做恥事。

有道是,“知恥而後勇”。隻要我們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細處做起,絕不得過且過,或放縱自己,真正將“八榮八恥”轉化為自覺行動,“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就能明榮辱之分,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就能引領社會風尚的轉變。

隻有清潔做事,才能明白為人

不為名利所誘惑,不為權勢所屈服,這是令人尊重的高潔品性。為人在世就要成為這樣一個有高潔品性的人。

莊子主張做人要達到一種超脫了事物和規範的“定”的心理境界,也就是說要清心寡欲,修成一種視富貴榮辱、金錢名利、美酒美色為身外之物的心理。當深處這些身外之物的環境之中的時候,能夠坦然處之,不動心,不動情,不動身,不為這些事物所累、所染、所迷,特別是麵對非正當的、與社會認可的道德水準相背離的名利色的時候,能夠去掉貪欲,像水那樣潔身自好。唯有達到這樣的心境和修養,才能真正過上無憂無慮的自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