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原則就不會有感召力
多數情況下,已經確定的原則就是是非標準,堅守原則的人就是堅持是非標準的人。如果你是一位領導者,要獲取感召力,那你一定不要丟掉原則,改變是非標準。
每一個成功的領導者,都受到自己內心信念的激勵,同時他們的信念也深深地感召著大量追隨者。領導者身上非同尋常的精神資本,正是促使他們產生影響力和走向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為領導者,一定要高度重視精神力量對於領導活動的巨大作用,盡可能使自己擁有強大的精神感召力並善於懂得如何以這種精神力量來達到成功。
要想做好艱巨複雜的領導工作,領導者絕對不能僅僅依靠個人的知識、能力、經驗等因素,而必須借助於自身所蘊涵的精神力量,使自己成為整個組織成員的精神紐帶與凝聚核心。
然而,要想通過精神力量達到影響和感召下屬的非凡效果,領導者首先必須做到自立自強。
古人說:“自立為立人之始,自助為助人之基。”作為領導者,隻有自己首先做到“自立自強”,不被困難擊倒,才有資格引導、幫助下屬實現“自立自強”;隻有自己首先達到一定的目標和要求,才有能力幫助下屬也達到那樣的目標和要求。
一句話,領導者想要求下屬做什麼,就必須首先使自己做到什麼。否則的話,領導者就不可能對人產生精神感召力。
正因如此,所以領導者必須不斷加強自我“內向修煉”,把自己充分“武裝”起來,力爭達到較高的精神境界,擁有無堅不摧、不可戰勝的精神力量。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就會自然而然地具備精神感召力。
事實上,領導資格和領導能力都是內在的東西,很難以簡單、直白的定義予以說明。所以每個領導者都必須清楚一點,領導資本需要不斷地通過自我的“內在修煉”才能最終獲得,這是一個持續不斷、永無止境的過程。領導者進行內向修煉的主要目的,在於培育、健全自己完善的人格和高超的思考能力。
當然,領導者隻有思考能力也是不夠的,因為領導者所接觸和處理的大部分事情都是與人有關的,而人不僅是很個性化的,而且有精神、有感情、有難以捉摸的心理活動。
因此,領導者必須從人類的共性出發,著重加強自己精神方麵的訓練,以便更好地發揮榜樣的帶頭作用。
俗話說:“上梁不正下梁歪。”西方也有一句諺語說:“母蟹不能阻止小螃蟹橫行,因為她自己不能直著行走。”
所謂“正人先正己”,一個領導者要想用積極、正麵的精神感召、鼓勵下屬,就必須首先使自己具有這種精神。隻有領導者以身作則,為人表率,才能受到下屬的真心擁戴,並起到上行下效、同心戮力的良好效果。
堯當了帝王之後,大臣們紛紛提議要他建造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以顯示出帝王的氣魄和臣民對帝王的敬愛。
可是,堯卻認為建造太好的宮殿就拉大了同臣民之間的距離。
所以,他提議把宮殿建成茅屋。於是堯率領大臣們親自動手,從山上采來木頭和茅草,蓋了幾間茅屋,就算是和大臣們議事的大殿了。
宮中的廚師給堯端來山珍海味,堯讓廚師送給70歲以上的老人們吃,自己則喝野菜湯,吃糙米飯。
宮中的裁縫要用綾羅綢緞給堯做衣服,堯就讓人把這些衣料發給準備結婚的少男少女們,而自己卻穿粗麻布衣服,僅在天冷時披上一張獸皮。
有一位大臣於心不忍,對堯說:“你的生活太清苦了。身為帝王,理應比一般人生活得好一些,臣民對此也是能夠理解的。可是,你現在的生活連一個守門小官也不如啊!”
堯笑道:“我和你的想法不一樣。帝王不應該隻想比臣民生活得好,而應該想法子讓臣民生活得好一些。守門小官天不亮就起來,半夜才能睡,晚上有急事需要開門時還得爬起來,比我辛苦,也理應比我生活得好一點。”
於是,大臣們紛紛效仿堯的做法,都過著儉樸的生活。
堯的時代距今已是幾千年了,但那時候的領導原則至今仍然仍閃爍著金色的光輝。
仗義執言是做人應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