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知公孫瓚兵至,亦領軍出。二軍會於磐河之上:紹軍於磐河橋東,瓚軍於橋西。
公孫瓚立馬橋上,大呼曰:“背義之徒,何敢賣我!”
袁紹亦策馬至橋邊,指瓚曰:“韓馥無才,願讓冀州於吾,與爾何幹?”
瓚曰:“昔日以汝為忠義,推為盟主;今之所為,真狼心狗行之徒,有何麵目立於世間!”
袁紹大怒曰:“誰可擒之?”
言未畢,文醜策馬挺槍,直殺上橋。公孫瓚就橋邊與文醜交鋒。戰不到十餘合,瓚抵擋不住,敗陣而走。
文醜乘勢追趕。瓚走入陣中,文醜飛馬徑入中軍,往來衝突。瓚手下健將四員,一齊迎戰;被文醜一槍,刺一將下馬,三將俱走。文醜直趕公孫瓚出陣後,瓚望山穀而逃。
文醜驟馬厲聲大叫:“快下馬受降!”瓚弓箭盡落,頭盔墮地;披發縱馬,奔轉山坡;其馬前失,瓚翻身落於坡下。文醜急撚槍來刺。
忽見草坡左側轉出一員大將,文醜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麵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心想此人必定不凡,飛馬挺槍,直取此人。
公孫瓚扒上坡去,原來是關羽關雲長。與文醜大戰五六十合,勝負未分。瓚部下救軍到,文醜撥回馬去了。
忽聽得山背後喊聲大起,閃出一彪人馬,為首兩員大將,乃是劉玄德、張翼德。因在平原探知公孫瓚與袁紹相爭,特來助戰。
瓚曰:“玄德何來?”。
劉備道“聞兄與本初大戰,特來助兄一臂之力”。
瓚大喜,瓚曰:“若非玄德遠來救我,幾乎狼狽。”
遂同歸寨,整頓甲兵。次日,瓚將軍馬分作左右兩隊,勢如羽翼。馬五千餘匹,大半皆是白馬。因公孫瓚曾與羌人戰,盡選白馬為先鋒,號為白馬將軍;羌人但見白馬便走,因此白馬極多。
袁紹令顏良、文醜為先鋒,各引弓弩手一千,亦分作左右兩隊;令在左者射公孫瓚右軍,在右者射公孫瓚左軍。再令張遼引八百弓手,步兵一萬五千,列於陣中。袁紹自引馬步軍數萬,於後接應。
公孫瓚遣大將嚴綱為先鋒。劉備領所部人馬於後接應,瓚自領中軍,立馬橋上,傍豎大紅圈金線帥字旗於馬前。從辰時擂鼓,直到巳時,紹軍不進。
張遼令弓手皆伏於遮箭牌下,隻聽炮響發箭。嚴綱鼓噪呐喊,直取張遼。袁軍見嚴綱兵來,都伏而不動;直到來得至近,一聲炮響,八百弓弩手一齊俱發。綱急待回,被張遼拍馬舞刀,斬於馬下,瓚軍大敗。左右兩軍,欲來救應,都被顏良、文醜引弓弩手射住。
紹軍並進,直殺到界橋邊。張遼馬到,先斬執旗將,把繡旗砍倒。公孫瓚見砍倒繡旗,回馬下橋而走。張遼引軍直衝到後軍,正撞著關羽。
關羽見是古人,遂馬上欠身道“文遠別來無恙”。
張遼以回了一禮,道“遼今有軍命在身,得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