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未來22世紀印度,被累死的社會主義大象(3 / 3)

中國的威脅,受製於巍峨的喜馬拉雅山。威脅印度一個邦幾個縣的旅遊生意,還算實話實說,若說威脅整個印度,值得印度整個地維係統一,承受自作自受的經濟災難,那是連印度人自已都說服不了自已。相反地,巴基斯坦要弱小得多;倒是可以借印度的威脅,作為巴基斯坦維持統一的國內政治動員,因此巴基斯坦可以在更窮困的情況下,仍然維持著國家的統一。這是印度羨慕而不可得的“好處”!印度的軍人集團,試圖阻止印度的分裂。約舒巴將軍發動了印度曆史上第一次軍事政變,巴克阿將軍的軍事政變,建立印度最成功的軍管政權,——但再成功,也隻是軍管政權!巴克阿總理的宣傳機器下,國父甘地變成了一個致力複辟阿克巴大帝光榮的專製主義者,莫臥兒的阿克巴大帝,成為巴克阿政權倡導的傳統文化的正能量。旅遊聖地泰姖陵,成為巴克亞印度的政治聖地。

巴克阿為代表的印度軍政府,試圖用法西斯主義,壓製印度因為經濟災難而走向分裂的趨勢,——這是徒勞的;經濟困境不可能用政治手段解決;巴克阿的方法是用中央管製的經濟,壓製被民粹造大的北歐模式的社會泡沫,——這一層作為複蘇的緊急手段,則是成功的。法西斯主義的確是民粹政治的衍生物,也是民粹政治的唯一的解毒劑。如同皮諾切特下的智利,在新自由主義的路線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經濟複蘇。盡管遠遠比不上私有製的資本主義經濟,但較之蘇聯古巴式的社會主義製度,好得不可比擬,——這正是中國鄧阿平的成功人。印度巴克阿將軍,也因此被視為再造印度的“印度的鄧阿平”,被譽為甘地第二的國父。

但是法西斯主義的經濟模式,受製於較國民經濟更迅速地膨脹的,政治食利的特殊利益集團,——在20世紀末的中國,被稱為國進民退,——因此其複蘇的餘地有限。印度龐雜民族宗教和文化的社會,令到印度特殊利益集團與印度社會的衝突,較之中國更迅速地爆發,從而終止了巴克阿改革開放的盛世。巴克阿的繼任者,為了對付越來越強烈的分裂傾向,不得不越來越激烈地采用極權主義性質的鎮壓措施,也就不得不犧牲越來越多的經濟增長。印度國家變成一個軍隊為主體的,對下層民眾作鎮壓的專製機器。當這台軍隊專製機器出現在一個封閉國度,如兩千年閉關鎖國中的中華帝國中時,通常會形成一個封建王朝。而在有潛在更貧困的競爭者如巴基斯坦的南阿,結果總是貌似更強者,被更貧困的、更小、因此更團結的小國所擊敗,而作為失敗者的大國,就自已走向分裂動蕩。這也是20世紀清朝的命運。

第四次印巴戰爭不可避免地爆發了,貌似強大的印度軍政府力量,在一係列本意隻是服務於國內宣傳的軍事冒險中,終於遭受到不可避免的失敗。印度軍政府的力量瓦解了,維係印度統一的鎮壓力量也消失了,印度不可避免地分裂了。巴基斯坦吞並了與印度爭議的地區,變成了南阿最強大的國家,也進入了曾令印度分裂的政治動蕩之中。這個地區最終仍然會在互利合作的關稅同盟中,再次結成統一的聯邦,但是直到未來22世紀。印度已經是曆史上的國家,現實中的地理名詞。印度在社會主義道路上終於自尋死路,給了東方中國極大的震動;口水戰結束了。中華帝國傳統下的民族,繼蘇聯以後又多了一個自我震驚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