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21世紀第二次大蕭條,罪魁禍首凱恩斯主義(2 / 2)

到這時侯,經濟學家開始發現,問題出在對美國的出口上,各國實際上是背走了美國國內的通貨膨脹,將美國的蕭條和滯脹背回自已的國內。但是,這種做法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就開始了,也的確帶動了全世界的經濟繁榮,遠遠超過了兩次大戰以前的增長水平。有些曆史學家將它的原因歸因於美國的帶動,因此又稱之為美國景氣;凱恩斯主義者就象它稱為“凱恩斯景氣”。在20世紀深受其惠,但在21世紀深受其害的中國和日本的經濟學家,熊皮德和高田是清的解釋,最後得到了廣泛的認同,兩人也因此被授予米塞斯經濟學獎。自此以後,米塞斯經濟學獎,也代替了諾貝爾獎,成為22世紀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熊皮德和高田是清認為,20世紀後期的經濟增長,不是因為凱恩斯主義,而是因為美國因為更純淨的市經濟,到二次大戰為止,技術和經濟水平已經遠遠超過了其他國家,甚至比歐洲也要領先兩三代,更遑論其時的歐洲和日本等國,被戰爭大為摧殘。

因此美國為恢複各親美國家的經濟而提供匠馬歇爾計劃,實際性質是幫助這些國家,接收美國相對落後的夕陽產業的轉移,用它們更低廉的人力成本,為美國提供更便宜的替代產品,而美國本身就得以騰出資源,實現產業升級。正是這一過程,帶動了歐洲的恢複,日本的昭和景氣,和中國自以為是的經濟奇跡。凱恩斯主義的大蕭條,甚至同時就已經發生了,導致了20世紀七十年代美國本身的滯脹,甚至導致了英鎊的消失;僅僅因為羅納德。裏根和撒切爾夫人的反凱恩斯主義的改革,才緩和了凱恩斯主義的蕭條,冷戰的結束,讓全世界得以騰出本來用於冷戰的資源,抵銷了凱恩斯主義的部分泡沫,凱恩斯主義大蕭條才得以推後。美國同時也得以帶動了,事後看來是言過其實的“互聯網革命”“手機革命”,這些革命雖然新奇,但是對於提高經濟效益,節約短缺資源來說,沒有什麼真正的用處。

從美國的納斯達克到中國的創業板,總之所謂高科技,隻不過是因為凱恩斯主義的貨幣泛濫,你方炒罷我登場的此起彼伏,從IBM到英特,從英特到微軟,從微軟到西斯科,從西斯科到穀哥,從穀哥到蘋果,從蘋果到麵書,從麵書到阿裏巴巴……,從來沒有一家公司能持續十年前程遠大,也沒有一家公司最終征明,值得上他曾經聲稱的市值。事實證明,隻不過是凱恩斯主義炒作的貨幣現象。當美國在二戰前,積累了超出至少一代的產業優勢時,日本和中國等國國家,可以用凱恩斯主義的出口導向,帶動自已的經濟,因應產業升級而增長;那麼,當美國的產業優勢已經削弱,中國日本和歐洲,不能再用同樣的方式升級,美國的新產業隻是製造玩具時,中國和日本等國家,還如何再通過舊的方式,帶動經濟增長呢?當中國和日本等國不再接受美元作儲備時,美元導致的通貨膨脹,同樣令到美國的產業空心,化為自顧不暇的大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