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裏有老子的道,牛有老子的道,水有老子的道,道無處不在,看起來卻是那樣平常,隻不過尋常事物。
老子究竟終老於何處呢?這千古之謎,隻有老子和他的青牛知道。函穀關關隘重重,再向西是西風殘陽,眼前是莽莽秦嶺,遠方是大漠落日,道可以潤澤四方,青牛的腳力能夠走多遠呢?欒川是老子的隱跡之地嗎?但願是。欒川人願意以這片山水送與哲人,讓道給這片山水以潤澤,這原本是對老子善意的挽留。他們在這片山林裏鑄了像,修了廟,用老子給這片水命了名,可見他們的虔誠和對道的深深迷戀。
可是,天下叫老君山的山水竟有八處,每個地方,都有更多的老子歸隱地的傳說。
老子的墓地也有很多處,在西安周至、河南洛陽都有。
更多的地方有類似的傳說流傳是一件幸事,許多的山水都願意對哲人一再挽留,道已經像清泉一樣把涓涓清流沁入了人們的心靈。
尋夢穀還有什麼夢可尋呢?
這裏有我們的夢,有欒川人的夢,有老子的夢。
我們做過許多絢麗的夢,有許多夢丟失了,再也尋不回它。取而代之的,是許多人生的煩憂。
夢既然是尋不回的,還是向老子問一問道吧,老子不語。我撞響鍾、鼓,燃了香燭,老子還是不語。子不語,我亦無語。無語良久,我忽然想到,問道還是悟道?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滋潤萬物,使之生長,而從不與萬物競高下,論短長。人安身立命,也應該像水一樣,隨遇而安,善於處低窪之地,心如止水。這應是道的大境界。
我順著老子的目光環顧四野,居高臨下,讀深秋裏的老君山,讀紅葉,讀山路,讀雲海,讀棧道,讀險峻,讀過一遍,我忽然對我們的所謂煩憂,感到可笑。在明淨的山水麵前,在老子麵前,它們像霧靄一樣飄散得無影無蹤,老子的道無影無形,又無處不在。你不可以說出它,它卻像空氣一樣彌散四周。紅葉上有它,山路上有它,雲海裏有它,棧道上有它。要用心靈讀它,要用感覺去悟它,要悟到覺悟,才能入道,長期修煉,才能得道。悟道尚需時日,因為覺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許十年,也許八年,也許需要一生。所以,老子不忙,不躁,不急,不論是高立於山巔,還是局促於鬥室,他都是隨遇而安,都是豁達而平靜。我們來爬山並悟老子之道,先要悟他的從容和淡定,悟他的豁達和偉大的平靜。
晚間在山裏農家旅館住下,上北瓜、豆腐、拳菜、香椿等六素兩葷各一碟,鼓腹而眠。第二天,登纜車直達老君山,飽覽雲海蒼茫,心胸為之開闊,走過山間棧道,體會了險要和驚心。臨行,我向老子上了三炷香,並重重地叩了一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