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附錄(1)(3 / 3)

45.社會是否進步要看其生產力是否具有先進性。但用物質文化關係來解釋精神文化關係,顯然是物質至上的立場,實踐證明是幼稚的,至少這樣的時代遠未到來。詩的進步既取決於其思想性,同時,詩的進步甚至其思想性的提升還取決於詩藝的先進性,這是符合精神文化發展規律的。

46.現代詩理論一方麵認為瞬間性符合現代城市生活中人們的體驗,一方麵又認為現代詩的瞬間性導致了其意義的晦澀。現代詩人的表現力缺陷就是被這樣可笑的理論掩蓋起來了。

47.總體性、整體性不能排除差異性與個體性;同一的生命體也不能否定對一致性的質疑。

48.詩是一種肯定現實世界的超越性認識,是曆史和現實之上綻開的理想之花。詩視精神升華為人的本質。

49.肯定現實世界就是正視現實人的生老病死、痛苦幸福,正視現實人的階級、政黨、政治等等社會性異化。詩正視現實,進行超越性的批判,實現超越現實的進步。

50.詩肯定真善的美,否定假惡的醜。詩的品格始終是肯定—否定—肯定。

51.詩的藝術價值無疑在作者、文本、讀者這三者中間,但作者與理想主義或客觀主義、文本與形式主義或唯美主義、讀者與實用主義或主觀主義不應混為一談。缺少了作者以外的讀者,詩的藝術價值不是不存在,而是不能實現。

52.詩文本的主觀外在語言和抽象的客觀外在語言可以在相同或相異的智性之中顯現相同或相異的光色。但在個體性與集體性之間完全的相同是幾乎不存在的,因此,用伽達默爾的“象征”說解釋不了主觀外在語言與抽象的客觀外在語言的關係。

53.內在語言中的語言記憶包括既成語言和準語言元素。準語言元素也可以稱為語言感性元素和語言理性元素。

54.語言思維是集體性與個體性的集合。集體性的語言記憶並不是個體性的語言記憶的簡單相加;個體性的客觀外在語言與集體性的客觀外在語言也不可能完全相等。

55.詩人的表現力就是詩人新穎獨特的語言生成的能力和個體性的主觀外在語言走向集體性的抽象的客觀外在語言的能力。

56.常有讀者說,某一首詩說出了自己想說而說不出的話。這是詩人將與讀者相類似的準語言元素生成了語言,而詩語言的主觀外在語言既新穎又與抽象的客觀外在語言較好地融會貫通,自然有如雲消霧散的感覺。

57,詩的散文化,實質是詩人僅僅動用了語言記憶中的語詞、日常語法、分行組合等等既成語言。部分散文化的詩雖在分行組合上做了一些處理,但除了外在節奏有所變化外,內在旋律並沒有改變。

58.語言記憶中的既成語言為什麼能讓人感動?因為這些既成語言裏蘊含著令人感動的感性元素。實現這樣的效果,文一般從外向內,詩則由內向外,因此,詩語言需有直入心靈的手法。

59.詩人進行詩歌創作,不僅需要豐富的語言記憶,而且需要調動其感物智能和組合慧能,生成新穎獨特的語言,並用個體性的主觀外在語言走近集體性的抽象的客觀外在語言。從這裏分析,詩可以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比高低了。

60.語言思維具有曆時性與共時性的宇宙存在狀態,曆史傳統難以割斷,時代特征也無法掩蓋。口頭語言、書麵語言僅僅是語言外在的一部分。

61.詩的獨特性取決於詩人的語言生成中的感物智能和組合慧能的獨特性,簡單說就是感悟的深度和組合的智慧;詩的深入淺出則取決於詩人的語言生成與語言記憶的融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