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詩有關的胡言亂語
1.有人說,所有的人都是詩人。我也認為是,這是廣義上的詩人,或者說是生活中的詩人。而我們通常說的詩人,是狹義上的詩人,是文學中的詩人。
2.人的情感是人生命曆程中的內在晴雨表。人內心的那些透透徹徹的痛苦,混混沌沌的幸福,忽明忽暗的哲思……都是人內在的情感語言——情意,是詩的細胞、詩的種子或者詩的素材。
3.人內在的情感語言,可以在個體的內心中體味出詩意,也可以在外在的觸動下感受到詩意,卻不能稱之為詩,而隻能說是詩的素材。也就是說人生與自然的素材,隻有經過人心靈的照撫才會成為詩的素材。它是一種自發的審美。
4.把詩的素材——情意外化的人,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詩人。
5.情意外化的過程,即詩化,是自覺的審美,是詩到達相對完美的途徑。
6.詩化的自覺不等於詩藝的自覺。詩是難以完美的,詩藝的不自覺甚至相對完美也不易達到。
7.語言思維或語言思維偏向是語言的本體性認知,是一種有新高度的語言觀,對詩的思考需要這樣的認識基礎。這個語言觀從總體上把語言看成是內在語言與外在語言相互依存的生命體。
8.詩也是內在語言與外在語言相互依存的生命體。內在語言是需要深入的部分,外在語言是可以淺出的部分。
9.所有的人都有詩的種子,因此,詩可以在所有的人內心中開花。無論過去、現在或者將來,詩屬於所有的人。
10.能讓詩的種子在眾人內心開花的人,是優秀的詩人;能讓詩的種子在後世的眾人內心花開不敗的人,是詩人中的詩神。
11.優秀的詩人可能不很多,詩神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我們不得不用相對的眼光來滿足內心的缺憾。
12.想象力就是駕馭理性的能力。西語詩善於用理性描繪感性,漢語詩則長於用感性彰顯理性。這個差異是從語言思維偏向開始的,因此,中西詩學、哲學等等的差異是必然的。
13.從語言思維來把握弗洛伊德“意識”與“無意識”理論,“意識”就是語言層麵的東西,“無意識”則是生理層麵的東西。弗洛伊德的“無意識”理論對文藝創作和文學批評的負麵影響,根源在於它把生理層麵當成了語言層麵。當然,並不是說生理層麵不能有意識地進入語言層麵。
14.文學創作或者詩歌創作歸根結底是語言層麵的問題。語言層麵當然包含社會性、現實性等等這些語言層麵,但這些語言層麵不是文學之所以是文學、詩之所以是詩的語言層麵。從這個認知出發,把俄國形式主義當成文學史研究中的主觀唯心主義立場和把文學性當成文學或者詩歌的全部,都是很可疑的。
15.“陌生化”理論建立在具有比較精密語法的語言思維基礎之上,因此,在詩歌領域它無法解決其無序的操作性問題。
16.絕對自由的人是沒有生命力的,這是人的社會性所決定。詩人是自由的,但他受到詩這一生命體的束縛。
17.好詩不在結構的簡單或複雜,在於適合詩的生長發育。
18.詩人有鍾愛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懷和理智。
19.“讀書人”與知識分子不能劃等號。知識分子是文化的傳播者,是傳承民族傳統文化的人,是具有“獨立的精神,解放的思想”的人。不是所有寫詩的人都是詩人,詩人是知識分子中的優秀分子,富有批判精神和科學精神。
20.詩人的批判精神始終如一;詩人的科學精神與時俱進。
21.詩人是在詩法中淩空蹈舞的人,是入了世出得世的凡人。
22.天空與大地,理想與現實,這是詩人的翅膀和雙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