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給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發展出現了一些重要的新趨勢。一是經濟全球化趨勢。以國際貿易高速增長,國際資本流動規模巨大,國際分工和跨國公司的空前發展以及世界貿易組織的誕生等為標誌,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潮流。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趨勢。麵對經濟全球化這一不可逆轉的潮流,各國紛紛采取對策,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應運而生,較有影響的有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歐洲經濟共同體等。實踐也證明,它確實是一個能夠促進經濟發展,特別是促進發展中國家、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重要戰略。區域經濟一體化往往以城市群為主體,參與區域間經濟競爭。因為以大城市為核心的城市群能發揮強大的積聚效應和輻射帶動作用。城市是區域的核心,城市帶動區域發展,已是國內外發達地區的成功經驗。以北美自由貿易區來看,首先是美國和加拿大,以後加上墨西哥,整個貿易區人口達3.6億,麵積達2129萬平方千米,北美自由貿易區已成為當今世界上麵積最大、實力最強的區域經濟組織;再如國外經濟實力較強的典型城市群,日本的橫濱—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麵積僅為日本國土的1/7,卻聚集了全日本49%的人口,工業產值占日本工業總產值的85%);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最具實力的是幾個三角洲地區,如南部以廣州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東部以上海為核心的長江三角洲,中部以武漢三鎮為核心的城市群,這些區域均以其強大的城市帶動戰略,實現了經濟迅速發展。另外一些欠發達的地區,也通過建立經濟區,以求得較快發展。如江西的“昌九工業走廊”、安徽的“皖江開發戰略”、河南的“環鄭州經濟圈”等。應該說,省域經濟發展政策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各地、市、縣的共同發展,加強各地之間經濟上的相互依賴性。在地區發展差距不能在短期內消弭時,則應適度地調整區域政策導向,實施非均衡發展,構築區域增長極,以此來帶動地區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由此可見,經濟的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等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和趨勢給湖南這樣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隨著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逐步走向以城市經濟發展為主導的時期,湖南作為地處中西部結合的農業大省,要趕上這股潮流,就要實施長株潭三市一體化,聚合與釋放三個城市的能量,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及全省的經濟發展。長株潭三市一體化的實現將從根本上提高湖南品位,有利於在21世紀構建廣州、武漢之間又一座超特大型城市,形成一個全新的經濟增長極。因此,無論從地緣優勢、經濟優勢、綜合優勢,還是現實性來看,長株潭三市一體化都與湖南的城市化、市場化、現代化緊密相連。
長株潭經濟區內部三個中心城市—長沙、株洲、湘潭,互相接壤相連,區位條件優越,經濟聯係廣泛,科技人才優勢顯著,在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為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和城市集聚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加快我省經濟跨越式發展,完全可以培育出一個聚集全省發展優勢的龍頭和核心經濟增長極,從而帶動全省經濟的快速發展,提高湖南參與國內外經濟競爭的實力。
從世界經濟來看,21世紀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一體化成為必然趨勢,而且國際貿易的發展將有力地推動經濟全球化和地區經濟一體化,貿易和投資的相互促進,將共同推動國際分工和各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企業跨國並購將打破國家的壁壘,模糊民族和國家的經濟界限,國際互聯網絡將不斷提高金融、貿易、企業全球經營的效率和質量。麵對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機遇,抓緊實現長株潭經濟一體化,把“長株潭”迅速做大做強,才能在國際經濟一體化和跨國企業並購浪潮中為我省贏得有利的發展機遇,抗衡國內外企業集團的衝擊。從國內來看,中心城市與區域經濟圈密不可分。長沙的經濟總量在全國35個城市中居第23位,處於中等偏下水平,尚不具備一個省會城市應有的輻射能力,短期內要迅速做大做強難度較大,隻有實現長株潭三市的一體化,把長株潭的單項優勢有機地整合為網狀城市群的整體優勢,盡快形成經濟成長迅速、產業結構和生產力布局優化、科教事業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的大型城市群落,才能與周邊省區的廣州、武漢、重慶相抗衡。因此,要加快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進程,構築出湖南的“廣州”、“武漢”,力爭在承東啟西中部腹地城市科技群落經濟增長極形成過程中搶占製高點。
(三)實現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的政策支擔
長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所特有的優勢資源,也是全省經濟最為發達和最具活力的核心經濟區域。隨著長株潭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和宣傳力度的加大,長株潭已在國內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引起了國家決策層的重視。長株潭城市群目前已被國家計委納入國家“十五”發展規劃和全國重點支持發展的七大城鎮密集區之一,其發展項目融資也已列入國際金融機構的議事日程,國際谘詢則得到13家世界著名谘詢機構的積極回應。這充分表明國內國際看好長株潭的發展潛力和發展前景。長株潭被譽為“21世紀城市發展最具活力的地區”。其地位與哈爾濱、福州、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大區域中心城市處在同一層次。“長株潭”進入國家“十五”規劃,對湖南經濟發展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實施了非均衡的地區發展戰略,即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這種戰略在政策上的體現是沿海地區得到了製度創新和對外開放方麵的優惠。在20世紀80年代,這些傾斜政策包括了投資、財稅、外資外貿、金融等方麵。由於以上種種政策優惠,沿海地區的投資回報率明顯地高於內陸地區,吸引了大量的境外資金。境內外資金流入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一地區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80年代中期開始,中西部地區的勞動力流向東部地區的速度和規模不斷加大。由於存在著戶籍管理方麵的限製,這些流動人口不可能成為流入地的永久居民,他們創造的財富除一部分以收入的形式歸自己所有外,其餘的成了流入地的資本積累,為流入地所享有。這種積累成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的有力支持。事實證明,允許和鼓勵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是正確的。由此產生的地區差距是發展中的差距,是發展快慢的不同。發展需要一個過程,縮小差距也需要一個過程。在地區發展方麵,共同富裕是目的,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是手段。國家這種承認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規律,繼續允許和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發展得更快、更好些,以此來帶動全國的經濟發展戰略為湖南實施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以此帶動湖南經濟的騰飛提供了寶貴經驗和理論依據。
就現階段國內的情況來看,大城市的綜合效益顯然高於中小城市,前者的文化內涵也是後者難以比擬的。建設經濟強省,主要依靠若幹大中城市的支撐。以我國幾大省份為例,凡是經濟實力較強的省份,必然有省會特大城市的支撐,例如廣州、南京、武漢、成都和濟南,都對本省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經濟實力稍次的省份,省會城市一般規模都較小,如鄭州、石家莊、合肥和長沙。盡管決定經濟發展的因素諸多,但省會城市功能不夠強大,無疑是影響經濟飛速發展的關鍵性因素之一。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就城市規模收益和外部成本進行的計量模型分析發現,100萬~400萬人口的大城市,淨經濟效益遠遠高於中小城市。比如增加一個城市戶口,大城市所花的錢比起中小城市要多一些。比如省會城市就需要修建大學、飛機場、大型火車站、高檔醫院等,但這些設施的服務範圍遠遠超出了省會城市,把這些投資平攤在省會城市的新增人口上是不合理的。對於發展中的省區來說,擁有雄厚社會經濟實力和特大型中心城市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往往在達到一定規模之後才具備較強的輻射帶動能力。湖南必須構建一個與武漢、廣州兩市相當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構成能夠輻射帶動全省的強有力的區域增長極。這也是湖南省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所在。但湖南省在此方麵恰為弱項。湖南應興建一個與武漢、廣州兩市規模相當的特大型中心城市,構成能夠輻射帶動全省的強有力的區域增長極。這方麵的適宜做法是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
第二節加速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意義
跨越式發展是以江澤民同誌為首的黨中央提出的,是正確估量國際國內形勢所作出的具有重大前瞻性和戰略性的思考和決策,跨越式發展也是發展中國家的曆史選擇。所謂跨越式發展,一般來說是指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為縮小與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差距,直接借鑒和吸收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發揮後發優勢,通過非均衡推進和超常規增長,實現經濟發展水平整體上升的一種發展方式和發展過程。跨越式發展有兩個含義或兩種公式:一是以較短的時間或較少的代價實現與先進國家或地區原來走過的發展裏程相同的目標。比如多數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差不多用了200年的時間,而一些發展中國家實現工業化隻需要少得多的時間,我國大概用不到100年的時間就夠了。二是在發展過程中跳過先進國家或地區曾經出現過而發展中國家或地區不必重複的一些階段,比如在信息化建設中跳過主機階段直接進入個人電腦階段,跳過銅纜通訊階段直接進入光纜通訊階段,跳過封閉式專用網階段直接進到開放式互聯網階段等等。
在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中,無論是國家或地區,都有過落後變先進或先進變落後的很多事例。在農業社會,亞洲曾領先於歐洲1000年左右,但到工業社會,歐洲反過來領先於亞洲,亞洲的工業化起步竟比歐洲要晚100多年。1781年前,美國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但過了90年後,至1870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就超過了英國。1871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隻有法國的62%,但過了40年後,到1910年德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卻超過了法國。按照我國三步發展戰略目標的設想,在2050年前後,就應趕上世界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基本實現現代化。這就隻能要求我們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實現生產力跨越發展,這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以湖南的實際來說,跨越式發展應具有的基本特征是:增長速度較快,5年內平均經濟增長速度要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力爭在2010年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產業結構優化,按照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一、二、三產業比例調整到15:44:41;技術水平提升,科技、教育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十五”末達到50%以上;經濟質量提高,整體經濟效益良好,人民生活不斷提高,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6%、5%;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因此,經濟跨越式發展不僅是一個速度問題,更重要的是實現科技的進步與創新,實現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幅度提高。湖南作為內陸地區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當前提出並加快實施跨越式發展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加速湖南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是湖南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湖南作為內陸地區經濟欠發達的省份,經濟在全國一直處於中下遊。2000年全省GDP3691.88億元,在全國排名12位,與排名第一位的廣東省相差5970.25億元;人均GDP5639元,排名17位,與排名第一位的上海市相差28908元;地方財政收入排名16位,經濟競爭力相對薄弱。要想在“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的新格局中奮起直追,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發展壯大湖南經濟,必須從省情出發,選擇有強大帶動效應的區域、關鍵產業和產業關聯度高,能帶動全局的項目,推動湖南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實現經濟的快速增長,提高湖南在全國的經濟地位。隻有大力推行經濟跨越式發展戰略,才能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城市作為企業、產業高度聚集區,作為國家或省、地區經濟的核心,是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提高城市或城市群的國際競爭力是至關重要和緊迫的。長株潭及其城市群作為湖南或長江中下遊地區範圍內的經濟中心,要通過擴散和涓滴效應與經濟腹地之間進行空間上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長株潭及其城市群,作為湖南和一定區域經濟的龍頭和驅動器,其跨越式的發展,必然能帶動整個湖南經濟快速發展,走向和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因此,加速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是加速湖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中一個重要步驟,也是實現湖南經濟發展戰略目標的一個突破口。
(二)實施非均衡發展,構築區域經濟增長極,是湖南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正確選擇
非均衡發展是客觀存在的實際,也是經濟發展的普遍規律。全國總的發展格局也是優先發展東南沿海,然後才進行西部開發。非均衡發展是製定相關政策措施,扶持優勢地區加快發展,形成帶動輻射度強大的經濟增長極,再帶動整個區域的發展,是區域經濟超常規增長的一條根本途徑和經驗。長株潭優先發展的目標,就是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成為省域中心城市。巴西的聖保羅、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他們的GDP都占到了全國的40%。廣東的廣州、深圳,遼寧的沈陽、大連,GDP在全省的比重也占到了40%多。長株潭在全省的比重也應該加大。
以往,湖南最大的思想障礙就是小生產式的地方主義。各地都從本地的利益出發,都強調自己的特殊地位,都想成為全省的區域建設重點,結果資源配置“撒胡椒麵”,推行“隻有實現區域的均衡發展,才能保持全區域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的戰略,於是就造成了湖南各地區間產業分布的同構和分散,小而全,無重點。這種地方平均主義的觀念如不徹底打破,湖南經濟發展的落後麵貌是不可能迅速改變的,也根本不可跨越式發展。現階段湖南省應走不平衡發展的道路,即在一定的時期內集中盡可能多的人力、物力,特別是基本建設投資,優先發展投入—產出效益良好的地區和部門,盡快取得開發效益,然後再去發展相關的地區和部門。也就是通過階段性的非平衡式增長來實現區域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即三市融城必須量力而行,講求適度規模,反對盲目求大和把基建戰線鋪得過長。倘若把基本建設戰線拉得太長,搞大推進式(bigpush)均衡開發,則會分散有限的力量,結果是欲速而不達。從湖南的實際情況出發,目前湖南實施的戰略是“一點一線”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即集中力量實施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和重點發展京廣鐵路沿線地區。對於長株潭三市市區及相鄰地帶,可選擇網絡開發(networkdevelopment)模式。此模式需要綜合實力較強的城市、高水平的交通運輸網絡和信息係統作為支撐,優點是所在區域能夠較為迅速地均衡增長。而長株潭作為湖南省的重點中心城市,已具備了這種網絡開發模式所需要的條件。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需要轉換大思路和采取大動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是以東部沿海的4個經濟特區、5個省、上海所帶動的。當前應將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改為尋找新的經濟“區”,以“區”帶“麵”,富“點”於“區”,以帶動經濟跨世紀的增長。湖南實施“一點一線”戰略,將長沙這一“點”擴大到株洲、湘潭而成“區”,然後以長株潭為依托,壯大“區”的規模,通過“區”的擴散,以交通幹線為骨架,形成以“區”帶“麵”的開發模式,促進交通幹線上及周圍次級點的成長,使這一地區成為全省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湖南發展較慢,關鍵是缺少具備強輻射力、能拉動經濟發展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城市群。
(三)為經濟落後地區的快速發展提供寶貴的經驗
加速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探索一條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可行之路,可為國家解決在實施西部大開發後中部因發展滯後可能造成塌陷的問題提供寶貴經驗和理論依據,以便進行有效的政策導向。
第三節實現湖南省重點區域(長株潭)跨越式發展應當重視的問題
(一)湖南經濟跨越式發展要注重消除“斷層”
經濟跨越式發展意味著對一部分地區、部門和企業實行傾斜或者給予優惠,在一定時期內使這些地區、部門和企業得以優先發展,但卻會分散其他地區、部門和企業的建設力量。因此跨越式發展必須注重投入—產出效益,講求合理跨越和適度傾斜,正確處理好重點與全局、傾斜與均衡、效益與公平、近期與長遠的關係。從長遠的觀點看,湖南跨越式發展的核心是重點建設長株潭城市群,實行長株潭經濟一體化。而長株潭經濟一體化將促使長株潭地區得到快速發展,其經濟總量將達到全省經濟總規模的一半,使之成為能夠強有力地輻射帶動全省的主體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