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結束語 推進“奢儉相容”是現實語境下的理性選擇(1 / 1)

奢儉之爭,由來已久,但是傳統奢儉論的基本主張,無非是要麼奢侈要麼節儉,此外似乎別無選擇。在可以溯及的過往,人們已經習慣了這種非此即彼的路徑,卻從來未曾擺脫“奢儉悖論”的桎梏。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依然繞不開這一難題。當前和將來,加快建設節約型社會、推動消費節約與積極擴大內需、鼓勵居民消費,都極為重要和迫切。在經濟學意義上,推動消費節約必然要求理性“尚儉”,鼓勵居民消費必然要求理性“崇奢”。基於傳統的經濟學視野,“尚儉”與“崇奢”的政策並行,將不可避免地陷入現實的“奢儉悖論”。

本文認為,跳出缺乏“通約性”的無謂爭論,專注於依據經濟學的彈性分析方法,可以重新界定新的形勢下何為奢、何為儉的問題。一般地,主流經濟學以需求的收入彈性方法界定奢侈品與必需品,需求的收入彈性大於1的消費品為奢侈品、對奢侈品的消費是奢侈消費,而需求的收入彈性小於1的消費品為必需品、對必需品的消費是節儉消費。實際上,在自然資源日益稀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對於人們消費行為奢儉與否的衡量,僅僅停留於經濟收入的層麵是不夠的,還應該考慮到增量消費對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亦即自然資本的影響。也就是說,必須引入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概念,從而拓展奢侈與節儉的內涵。具體講,自然資本相對商品消費量的消耗彈性、自然資本消耗的收入彈性大於1的消費品是奢侈品,對奢侈品的消費是奢侈消費;自然資本相對商品消費量的消耗彈性、自然資本消耗的收入彈性小於1的消費品是必需品,對必需品的消費是節儉消費。這樣,僅僅以需求的收入彈性考量奢儉消費的所謂“一元”視角也被拓展為同時以需求的收入彈性、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考量奢儉消費的所謂“二元”視角。

解決了新的形勢下何為奢、何為儉的問題,就為何時奢、何時儉確立了基本的標準。適應在建設節約型社會進程中持續擴大消費需求的要求,依據“二元”視角標準,就要從需求的收入彈性角度堅持奢侈消費,同時從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角度堅持節儉消費。在理論上,由於消費品具備替代性,依據“二元”奢儉視角標準完全能夠突破“奢儉悖論”,推進“奢儉相容”。然而實踐中,逆“二元”視角標準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普遍存在,並通過“應儉而奢”(即堅持了從需求的收入彈性角度奢侈消費,但未能同時堅持從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角度節儉消費,也就是從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角度也奢侈消費)和“應奢而儉”(即堅持了從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角度節儉消費,但未能同時堅持從需求的收入彈性角度奢侈消費,也就是從需求的收入彈性角度也節儉消費)兩種基本形式,帶來了顯著的消極效應,嚴重製約著“奢儉相容”的實現。所以,以消費觀念的更新和消費行為的調整為著眼點、著力點,針對性地製定和實施規製“應儉而奢”、調節“應奢而儉”的消費政策是必要和必需的。

本文基於現實語境,拓展了考量奢儉消費的視角,研究中獲得了一些具有新意的觀點:第一,不僅要堅持主流經濟學需求的收入彈性方法,而且要結合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方法來考量現實生活中的奢儉消費;第二,奢侈與節儉的關係可以辯證統一為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麵,在“二元”視角標準下“奢儉相容”既是理性選擇也可逐步實現;第三,要跳出以往對於奢儉問題過於籠統和視角單一的研究,區分探究“應儉而奢”、“應奢而儉”的根源及後果,進而針對性地製定、實施消費政策,才能避免出現“第三類型錯誤”,也不產生“合成謬誤”。本文存在的不足主要有:第一,對於自然資本的消耗彈性如何計量以及典型產品的自然資本消耗彈性大致在什麼區間未涉及;第二,對於“二元”奢儉視角標準將給消費結構、消費水平和消費方式等產生什麼影響未解答;第三,對於推進“奢儉相容”的消費規製、消費調節未進行一般性的理論考察。當然,以上不足對於本文的理論邏輯與基本結論並不構成威脅。

最後要強調的是,囿於自身學養與能力,加之選題本身具有相當研究難度,中外相關文獻資料極為龐雜,雖然本文力求在研究方法、視角以及基本觀點上追求創新,在行文邏輯上追求嚴謹,但是從效果上看未必能夠完全達成自己所願,甚至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之處,懇望得到各方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