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各省童謠集
《各省童謠集》第一集,朱天民編,商務印書館發行,本年二月出版,共錄歌謠二〇三首,代表十六省。中國出版界的習慣,專會趁時風,每遇一種新題目發現,大家還在著手研究的時候,上海灘上卻產出了許多書本,東一部大觀,西一本全書,名目未始不好看,其實多是杜撰雜湊的東西,不必說他的見解,便是其中材料也還不能盡信。在歌謠搜集這一件事上,當然也逃不出這個公例,我們前回介紹過的《童謠大觀》,即是一例。《各省童謠集》比那些投機的“有光紙本”要勝一籌了,因為不但印刷更為上等,材料也較為確實,還沒有抄引古書當作現代兒歌的情事,雖然異同繁簡是不能免的。即如五十五頁的《拜菩薩》,據我所知道,末尾還有五句,範嘯風的《越諺》裏也是如此,現在卻沒有,倘若不是編者故意刪去,那必定所錄的是不完全本了,(雖然全文與範氏本是一樣的。)其中還有“鬆香扇骨”原係扇墜,“竹榻”原是竹踏。因為我不知道紹興向來有鬆香骨的扇,而田莊船裏也決放不下竹榻。又五十四頁的《新年》雲,
新年來到,糖糕祭灶。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老頭子要戴新呢帽,
老婆子要吃大花糕。
我們據文字上判斷起來,當是華北的兒歌,但這裏卻說是浙江奉化;或者在浙東也有同樣歌謠,我不敢妄斷,但總有點懷疑,希望有奉化的朋友來給我們一個解答。
其次,我覺得歌謠上也頗有修改過的痕跡。本來紀錄方言是很困難的事情,在非拚音的漢字裏自當更是困難,然而修改也不能算是正當的辦法。上邊所說《拜菩薩》一首裏,便改了好幾處,如“這樣小官人”原本是“ㄍㄚㄍㄛ小官人”——範氏寫作“概個”,意雲這樣的一個童男,經集裏改作國語,口氣上就很不同了。又七十五頁浙江新昌歌謠雲,“明朝給你一個冷飯團”,新昌的事情我不十分明白,但是同屬一府,所以也知道一點,我想新昌大約不用“給”字的,疑係改本。大凡一種搜集運動初起,大家沒有了解他的學術上的意義,隻著眼於通俗這一點,常常隨意動筆,胡亂“校訂”,這些事在外國也曾有過,如十八世紀英國伯西主教(Bishop Percy)所編的《古詩遺珍》,即是一例。雖然說這些書或者原為公眾或兒童而編的,未始不可以作為辯解,但在學術的搜集者看來不能不說是缺點,因為他們不能成為完整的材料,隻可同《演小兒語》仿佛,供檢查比較的備考罷了。
以上說的是歌謠本身,現在關於注解一方麵說幾句話。這第一集二百首歌的後麵,都有一條注解,足以見編輯者的苦心,但是其價值很不一律,大略可以分作三類。第一類是應有的,如注釋字義,說明歌唱時的動作等,為讀者所很需要的小注。第二類是不必有的,如題目標明“禿子”,而還要加注“這是嘲笑禿子的意思”,未免重複了。但這還是無害的。第三類是有不如無的注,看了反要叫人糊塗起來。其中又可分為兩種,其一是望文生義,找出意思;其二是附會穿鑿,加上教訓。至於有幾處咬文嚼字,講他章法如何奇妙,那種貫華堂式的批語,自從悟癡生的《天籟》以來已經數見不鮮,可以不算在裏邊了。
野麻雀,就地滾,
打的丈夫去買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