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授業(3 / 3)

1、通訊的技術和距離的限製

2、火力的強度和操作的技術

因為這兩個因素所以呢,一般來說方圓一裏之內大約布置五千人差不多。一個戰鬥場地最多投入兩、三萬人總是沒大問題的。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帶兵打仗必須考慮兵力集中”和“兵力分散”的問題

一次戰鬥中的分兵一般來說有兩種模式:布大陣的空間分兵模式和運用預備隊的時間分兵模式。

前一種模式常常被一些用兵比較呆板、軍事能力不濟的將領應用,就是照樣把一大票人馬一起拉出來,展開成一個龐大的宏偉大陣,在空間上蔓延個五裏、十裏、二十裏的,讓敵人看著養眼打著輕鬆,說得難聽點兒就是大家出來做大型團體操。

會采取這種模式,往往不是實際戰鬥的需要,多半是主帥腦子不清醒,因為乍一看這樣就不用分兵了,反正大家都出來參戰了嘛,可不就是優勢兵力了嗎?並且這種情況下主帥大人往往還沉醉於己方的龐大,覺得自己真是強大無比。所以往往也是那些驕傲、冒進的人會采取的戰術規劃,愚蠢和盲目自大有著很難分辨得清的界限。但實際上呢,實際上是一個戰鬥場地還是容納不下太多人馬,於是隻好展開展開再展開,把兵力分散到更大的空間裏去,表麵上沒有分兵而現實無情地把你的兵力分割開了。

空間上的華麗大陣帶來的是消息的遲滯和指揮的不靈,全麵展開以後,每個方麵都成為可能的攻擊點,距離的障礙使得總指揮官在事實上無法發揮作用,如果這時候總指揮官大人再發個瘋硬要把指揮權牢牢抓在手裏,那就很容易導致全軍的僵化和完蛋。如果總指揮官把權力完全下放給各“分戰場指揮官”呢?也很成問題,因為這樣一來,又靠誰來做大家的協調合作工作?

結果就是不想分兵而事實上兵力分散,應當起協調作用的總指揮要麼發揮極蠢的作用、要麼不發揮作用,歸總起來就是沒作用。明明主觀上要“集中優勢兵力”,客觀上卻是處處都沒有優勢兵力,而且因為沒人能夠完成這個協調任務隻好互相連累互拖後腿。

雖然曆史上在一次戰鬥中布大陣作戰的也不是次次失敗,勝利也是有的,畢竟還要看敵人如何應對。可是這種規劃不是最優、容易出問題是無疑的。

明智的做法是在時間上“分兵”,即:按本時代之實際情況,將部隊分割以後,隻派其中一兩支直接投入戰鬥,其他部分作為預備隊集中在安全的敵人難以攻擊的地方,然後視戰場情況變化,靈活掌握預備隊的投入時間和方向。如果己方在這次戰鬥中集中了優勢兵力,這種做法在時間上反複打擊疲憊的敵人,所謂

“優勢兵力”的長處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這樣做對主帥的要求在於:經驗豐富,對本時代一個戰場可以容納的戰鬥規模有清醒的認識,合理分割各預備隊兵力;選擇合適的地點放置預備隊,充分了解戰場地形抓得住要害位置;合理任命每個預備隊的指揮官;把握正確的投入時間和方向,因為兵力一旦投入戰鬥主帥也管不了。

一句話,兵力達到一定數字以後,分兵是必然的。隻是看你如何分兵罷了。”

“呼~呼~....”齊天殤話音剛落床榻之上便傳來一陣呼嚕聲。

齊天殤定睛一看,秦木已經睡著了“好小子!我在這講這麼多白講啊?!”齊天殤聽到呼嚕聲看著秦木熟睡的樣子差點抓狂。不過冷靜下來的齊天殤狠狠的瞪了秦木一眼“明天再收拾你。”說完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