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的帕子與寶釵的扇子(3 / 3)

原來上月賈芸進來種樹之時,便揀了一塊羅帕,便知是所在園內的人失落的,但不知是那一個人的,故不敢造次。今聽見紅玉問墜兒,便知是紅玉的,心內不勝喜幸。又見墜兒追索,心中早得了主意,便向袖內將自己的一塊取了出來,向墜兒笑道:“我給是給你,你若得了他的謝禮,不許瞞著我。”墜兒滿口裏答應了,接了手帕子,送出賈芸,回來找紅玉,不在話下。

這樣的一轉一遞,賈芸和小紅已經互換了帕子,相當於訂情信物了。而寶玉贈給黛玉的禮物中,最具深意的也是兩條舊帕子,黛玉還在上麵題了三首詩,嘔心瀝血,是深切感情的第一次明白流露。

帕子在書中的地位,可謂重矣!

故而作者寫到這裏仍然不足,又緊接著寫了一回《滴翠亭楊妃戲彩蝶 埋香塚飛香泣殘紅》的幽豔篇章。

“寶釵撲蝶”一出看上去很美,然而我們都知道,蝴蝶在愛情故事中是梁祝的化身。這一回裏春光將逝,黛玉灑淚葬花,乃為惜春;而寶釵辣手撲蝶,可不煞風景?而究竟撲蝶亦不是正戲,而正是為了拆散一段佳話矣——

剛要尋別的姊妹去,忽見前麵一雙玉色蝴蝶,大如團扇,一上一下迎風翩躚,十分有趣。寶釵意欲撲了來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來,向草地下來撲。隻見那一雙蝴蝶忽起忽落,來來往往,穿花度柳,將欲過河去了。倒引的寶釵躡手躡腳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嬌喘細細。寶釵也無心撲了,剛欲回來,隻聽滴翠亭裏邊嘁嘁喳喳有人說話。

原來這亭子四麵俱是遊廊曲橋,蓋造在池中水上,四麵雕鏤槅子糊著紙。寶釵在亭外聽見說話,便煞住腳往裏細聽,隻聽說道:“你瞧瞧這手帕子,果然是你丟的那塊,你就拿著;要不是,就還芸二爺去。”又有一人說話:“可不是我那塊!拿來給我罷。”又聽道:“你拿什麼謝我呢?難道白尋了來不成。”又答道:“我既許了謝你,自然不哄你。”又聽說道:“我尋了來給你,自然謝我;但隻是揀的人,你就不拿什麼謝他?”又回道:“你別胡說。他是個爺們家,揀了我的東西,自然該還的。我拿什麼謝他呢?”又聽說道:“你不謝他,我怎麼回他呢?況且他再三再四的和我說了,若沒謝的,不許我給你呢。”半晌,又聽答道:“也罷,拿我這個給他,算謝他的罷。──你要告訴別人呢?須說個誓來。”又聽說道:“我要告訴一個人,就長一個疔,日後不得好死!”

至此,帕子的首尾已完整地交代清楚,也完整地落在了寶釵耳中。

此種私情授受之事,女孩兒家聽見看見,是該著緊回避的——鴛鴦撞見司棋,還把自己羞得臉紅心跳呢——而寶釵非但不躲,反而躲起來聽了個津津有味,被人發現後,又移花接木地栽贓給黛玉,其實與她一慣端莊穩沉的扮相深為不符。

而作者這樣寫,同前文襲人支使小紅往黛玉處借噴壺是一樣的用處,隻是為了讓寶釵、黛玉、紅玉這幾個人聯係起來,暗示寶釵此時雖不會將紅玉怎樣,將來卻會不利於黛玉。

有人猜測小紅疑心真是黛玉聽了她的秘密去,將來在鳳姐處聽差,會故意給黛玉難堪或是製造麻煩。其實絕不會,因為小紅即是黛玉,文中寫她猜疑,不過是作者瞞人之筆;正如給黛玉吃閉門羹的人正是晴雯一樣,兩人都是黛玉替身兒,又何嚐看晴雯給黛玉下過絆子呢?全書中形象最似黛玉的人是齡官,然而黛玉卻為了眾人將她比戲子同寶玉慪了好大的一場戲——凡此種種,都是在寫黛玉自戕的個性。

晴雯給黛玉氣受,表現的是黛的玉自憐自怨;因齡官而慪氣,是黛玉在自尋煩惱;而小紅疑心黛玉,則也正是黛玉多心多疑的表現。

故事寫到這裏,暗示意義已經非常明顯,小紅的借代作用也差不多結束了。故而後文緊接著便寫她得到鳳姐賞識,離開了大觀園怡紅院。再出場,隻怕已是遺失的“獄神廟”回了。

但是借由小紅展示給我們的黛玉未來命運卻著實可驚——襲為釵副,將來令黛玉心事成空的,必定會有寶釵、襲人兩個人。

寶釵撲蝶,撲散的原是寶黛這一對現世梁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