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reference_book_ids\":[69339729842605127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9,\"start_container_index\":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02},\"quote_content\":\"《戊戌政變記》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82921223]}],\"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2,\"start_container_index\":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5},\"quote_content\":\"《戊戌政變記》reference_book_ids\":[7172013603782921223]}]},\"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原本可以結束的爭論並沒有結束,因為康、梁等人雖然贏得了第一回合的勝利,光緒皇帝終於按照他們的期望發布了廢八股的上諭,“海內誌士額手為國家慶”。但是該上諭雖然明確宣布廢八股,但時間定在三年之後的下科,至於詳細章程,仍將由那些被康、梁視為守舊的禮部負責製定。即便僅僅從操作層麵上說,該上諭也存在明顯的問題,那就是將所有的改革都推到三年之後,屆時的鄉會試並不能獲得足夠的接受過新教育的生源,誠如康廣仁所說,“士之數莫多於童生與秀才,幾居全數百分之九十九焉。今但變鄉會試而不變歲科試,未足以振刷此輩之心目。且鄉會試期在三年以後,為期太緩,此三年中人事靡常。今必先變童試歲科試立刻實行然後可”梁啟超:《康廣仁傳》,《戊戌政變記》,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96頁。。康廣仁主張,“罷製藝不必待下科,小試尤宜速改策論”文悌:《嚴參康有為折》,《戊戌變法》卷二,第487頁。。
康廣仁的分析應該說是很有道理的,鄉會試的準備需要足夠的時間,而下一次的鄉會試的時間畢竟在三年後,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問題在於,三年之後的鄉會試廢八股改策論,而那些將在三年後參加鄉會試的童生秀才們如果不從現在開始廢八股改策論,那麼怎麼保證三年後的鄉會試必能廢八股改策論呢?
基於這些分析,康、梁等人度過了短暫的歡娛之後立即感到光緒皇帝“不徹底”的上諭實際上受製於守舊勢力的包圍,為了打破這些守舊勢力的包圍,他們覺得有必要立即開展一次立廢八股的運動,以期由此突破守舊勢力對光緒皇帝的包圍和影響。6月30日,康有為、康廣仁、梁啟超等人將討論的結果起草成一折一片,以禦史宋伯魯的名義呈遞。
在這份題為《請將經濟歲舉歸並正科並各省歲科試迅即改試策論折》中,他們沿用中體西用的思路,提出培養通才的方式隻能是立即廢八股改策論,其理由是:“中國人才衰弱之由,皆緣中西兩學不能會通之故。故由科舉出身者,於西學輒無所聞知;由學堂出身者,於中學亦茫然不解。夫中學體也,西學用也,無體不立,無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今世之學者非偏於此即偏於彼,徒相水火,難成通才,推原其故,殆頗有取士之法歧而二之也。臣以為未有不通經史而可以言經濟者,亦未有不達時務而可謂之正學者。教之方法既無偏畸,則取之之方當無異致,似宜將正科與經濟歲科合並為一,皆試策論。論則試經義,附以掌故;策則試時務,兼及專門。泯中西之界限,化新舊之門戶,庶體用並舉,人多通才。且並兩科為一科,省卻無數繁費。不然,則歲歲舉行鄉會試,國家財賦斷不能支。”康有為等:《請將經濟歲舉歸並正科並各省歲科試迅即改試策論折》,《康有為政論集》,第294頁。將兩科合一科的理由應該說還是足夠的。
至於童歲科試立即改用策論的理由,他們認為,既然已經決定廢八股改策論自下科始,那麼現在的生童就應該立即廢八股改策論,如果現在的生童仍用舊的辦法考八股、習八股,則明明為已廢之製,灼然知其無益,且兩年之後即將廢棄,那麼又何必讓天下無數之生童白白浪費這兩年的時光呢?所以,他們建議盡管鄉會試廢八股改策論自三年之後的下科始,但生童之歲科試無論如何應該立即廢八股改策論,經史時務,兩者並重,這樣生童就不必為舊的考試製度分心而專心致誌於講求實學,為三年之後的鄉會試儲備足夠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