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黑學自序一
厚黑學,是我在滿清末年發明的,分三卷,上卷厚黑學,中卷厚黑經,下卷厚黑傳習錄,民國元年,在成都《公論日報》上披露出來,那個時候,這種議論,要算頂新奇了,讀者嘩然。我還做有一篇《我對於聖人之懷疑》,更不敢發表了。後來底稿已不知拋往何處。十六年,刊宗吾臆談,才把兩文大意寫出,刊入其中。甘五年,在北平友人,從臆談中,將厚黑學三卷抽出,刊為單行本。廿五年,在成都再版,旋即售罄。茲因索閱者眾,再重印。民國六年,成都國民公報社,曾將上卷,刊行一小冊,唐倜風、中江謝綬青,作有序跋。
中卷厚黑經僅及其半,我受友人勸告,遂中止。不料從此之後,“厚黑學”三字,竟洋溢乎四川,成為普遍的名詞。我每到一個地方,就有人請講《厚黑學》,我就原原本本地從頭細述。聽者無不點頭領會,每每歎息道:“我某事的失敗,就是不講厚黑學的緣故。”有時遇了不相識的人,彼此問了姓名,他就用一種很驚異的聲調道:“你就是發明厚黑學的李宗吾?”更可笑者:學生做國文的時候,竟然有用這個名詞的,其傳播的普遍,也就可以想見了。
我當初本是一種遊戲的文字,不料會發生這種影響,我自己也十分詫異,心想這種議論,能受眾人的歡迎,一定與心理學有關係。我於是繼續研究下去,才知道厚黑學是淵源於性惡說,與王陽明的“致良知”淵源於性善說,其價值是相等的。古人說:“仁義是天性中固有之物。”我說:“厚黑是天性中固有之物。”陽明說:“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說得頭頭是道,確鑿不移。我說:“小兒見了母親口中的糕餅,自然會取來放在自己口中,在母親懷中吃東西的時候,見他哥來了,自然會用手推他打他。”也說得頭頭是道,確鑿不移。陽明講學,受一般人歡迎,所以《厚黑學》也受一般人歡迎。
我生平讀書,最喜歡懷疑。我心中既有此種疑點,繼續研究下去,迄今已三十年之久,得出一種同一的結果,最近著一書曰《心理與力學》,算是此種疑點之答案。凡事有破壞才有建設,《厚黑學》與《我對於聖人之懷疑》,所謂破壞也;《心理與力學》所謂建設也。 《我對於聖人之懷疑》與《厚黑學》,是同一時期的文字,特附載於後,以見我思想之過程。
有孟子的性善說,就有荀子的性惡說與對抗;有王陽明的“致知良”,就有“厚黑學”三字與之對抗。究竟人性是怎樣做起的,我很想把他研究出來,尋些宋、元、明、清講學的書來看,見他所說的道理。大都是支離穿鑿,迂曲難通,令人煩悶欲死。我於是乎把這些書拋開,用研究物理學的方法來研究心理學,才知道心理學與力學是相通的。我們研究人性,不能斷定他是善是惡,猶之研究水火之性質,不能斷定他是善是惡一樣。
孟子的性善說,荀子的性惡說,俱是一偏之見,我所講的《厚黑學》,自然是更偏了,其偏的程度,恰與王陽明“致知良”之說相等;讀者如果不明了這個道理,認真厚黑起來,是要終歸失敗的,讀者能把我著的《心理與力學》看一下,就自然明白了。但是我們雖不想實行厚黑,也須提防人在我們名下施行厚黑,所以他們的法術,我們不能不知道。
世界是進化的,厚黑學可分三個時期:上古時人民渾渾噩噩,無所謂厚,無所謂黑,純是天真爛漫的。孔子學說,提倡道德,夢想唐虞,欲返民風於太古,是為第一時期。後來人民知識漸開,機變百出,黑如曹操,厚如劉備之流,遂應運而生,斯時也,孔孟複生,亦必失敗,是為第二時期。今則已入第三時期了,黑如曹操,厚如劉備者,滔滔皆是,其技術之精,雖曹劉見之,亦當惶然大嚇。卒之,失敗者多,成功者少,僥幸而成功者,或不旋踵而乃歸失敗,其故何哉?蓋今為第三時期,曹劉又成過去人物了,此時期之人,必須參用孔孟的道德,似乎回複到第一時期了,實則似回複非回複,而成為一種螺旋式之進化。換言之,必須以孔孟之心,行曹劉之術,方與第三時期相合,方今孔孟複生,必歸失敗者,謂其無曹劉之術也;曹劉複生,亦歸失敗者,為其無孔孟之心也。我輩所處之世,是第二時期之末,第三時期之始,施行厚黑而僥幸成功者,第二時期殘餘之物也,雖成功而仍歸失敗者,受第三時期之天然淘汰也。
堯舜是第一時期的人物,孔孟的書,是第一時期的學說。曹劉是第二時期的人物,鄙人所著的厚黑學,是第二時期的學說。我最近所著《心理與力學》,是第三時期的學說,希望有第三時期的人物出現。所以讀我的厚黑學者,不可不讀《心理與力學》。
物以少見珍,最初民風渾樸,不厚不黑,忽有一人又黑又厚,眾人必為所製,而獨占優勢。眾人見了,爭相效仿,大家都是又厚又黑,你不能製我,我不能製你,獨有一人,不厚不黑,則此人必為眾人所信仰,而獨占優勢。譬如商場:最初的商人,盡都貨真價實,忽有一賣假貨者,摻雜其間,此人必大賺其錢。大家見了,爭相效仿,全市都是假貨,獨有一家貨真價實,則購者雲集,此人又當大賺其錢。故商場情形,也可以分三個時期:第一時期的貨物內容真實,表麵不好看,第二時期,表麵好看,內容不真實,第三時期,則表麵好看,內容又真實。我的厚黑學,是第二時期的產物。讀我厚黑學的人,果照書行事,遭了失敗,我是不負責的,隻怪他自己晚生若幹年,商場情形,業已改變了。問:“如何才不失敗?”曰:“請讀《心理與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