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也絕非等閑之輩,他時刻注意鼇拜的動向及意圖,並時時刻刻地思索鏟除鼇拜的良策。鑒於鼇拜黨羽已經遍布朝廷內外,行動必須隱秘,如稍有不慎,必將打草驚蛇,釀成大變。康熙決定不露聲色,於是挑選一批身強力壯的親貴子弟,在宮內整日練習布庫(滿族的一種角力遊戲,類似摔跤)為戲。鼇拜見了不僅不以為意,以為小皇帝年少,沉迷嬉樂,心中反倒高興。康熙八年(1669)五月,擒拿鼇拜的時機成熟了。康熙決定擒拿鼇拜,康熙先將鼇拜的親信派往各地,又暗中派自己的親信掌握京師的衛戍權。然後康熙召集身邊練習布庫的少年侍衛說:“你們是我的親近侍衛,你們怕我,還是怕鼇拜?”大家齊聲說:“怕皇帝。”於是康熙布置逮捕鼇拜事宜。一切妥當之後,他召鼇拜入宮覲見。鼇拜自打作了輔臣以來經常出入宮廷,不是什麼奇事,所以,此次召見,他沒有多想就大大咧咧地來了。哪知自己剛剛入宮,康熙一聲令下,一大群少年侍衛就一擁而上,鼇拜絲毫沒有防備就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一代驍將奸雄就這樣戲劇性地被捉住了。
捉住鼇拜後,康熙不敢怠慢,防止夜長夢多,馬上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鼇拜。大臣們審實後,宣布鼇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鼇拜在獄中請求麵見康熙,他脫掉衣衫讓康熙看他為大清國征戰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使康熙動了惻隱之心,決定對其寬大處理,由死刑改為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鼇拜集團被徹底瓦解。不久,鼇拜也在獄中死去。
縱觀鼇拜一生,功罪、榮辱各半,由早年的赫赫戰功為資本榮寵一時,曆事三朝,兩代忠心耿耿,可惜晚年作惡,英名盡失,落得個革職抄家、身死禁所的下場,可歎可惜!
是是非非李鴻章
李鴻章是一個很富爭議的人物,用他自己的話說:“少年登科,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這是對他一生事業的精確總結。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道出了李鴻章的無奈。
在個人的奮鬥史上,李鴻章是一個成功人士。就做官而言,他做得很成功,就做事而言,他為晚清做了很多轟轟烈烈的大事。李鴻章的最大特點是能忍辱負重、舍小保大、變弱為強。
李鴻章,字漸甫,號少荃,安徽合肥人。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父親李文安於道光十八年(1838)考中進士,李文安在科舉入仕前,長期在家鄉以教授為業。李鴻章少年聰慧,道光二十七年(1847)考中丁未科二甲第十三名進士。
李鴻章以科舉入仕,內心還是很積極的,想做一番經天緯地的大事業,這種想法,可能是封建社會大多數仕子的共同想法。這也難怪,封建社會,人人以科舉入仕為榮,正應了一句老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
李鴻章入京後,遍訪了呂賢基、王茂蔭、趙畇等安徽籍京官,得到他們的器重和賞識。科場順利使他得以有廣泛的交遊,當時與他同榜的甲辰(舉人)、丁未(進士)兩科中,人才濟濟,不少人日後都擔任了封疆大吏或朝中一品大員,李鴻章與這些同年一直保持著密切而特殊的關係。
慶幸的是,李鴻章在京師認識了對他一生有重要影響的一個人——曾國藩,初次會試落榜後,李鴻章即以“年家子”身份拜訪了曾國藩,並因此投師於曾門,學習經世之學,奠定了一生事業和思想的基礎。
曾國藩很看重李鴻章,稱其“才可大用”,並把他和門下同時中進士的郭嵩燾、陳鼐、帥遠鐸等一起,稱為“丁未四君子”。
李鴻章一生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組建淮軍,戎馬生涯
正在這個時候,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撼動了晚清政府,也因此改變了曾國藩、李鴻章以及眾多晚清大臣的命運,太平天國起義,不到兩三年的時間,就占據了晚清的半壁江山。晚清政府腐敗無能,八旗子弟早已不堪一擊,萬般無奈,清政府隻好重用漢族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各自回鄉辦團練,抵抗太平軍。曾氏又將自己編練湘軍的心得諄諄函告李鴻章,足見期望之殷。
李鴻章先後隨周天爵、李嘉端、呂賢基、福濟等清廷大員在皖中與太平軍、撚軍作戰。李鴻章以書生帶兵,既有“專以浪戰為能”的記錄,也有“翰林變作綠林”的惡名。數年帶兵生涯,使他逐步懂得了為將之道,不在一時勝敗,不逞匹夫之勇。
鹹豐五年(1855)十月,李鴻章因收複廬州之功,“奉旨交軍機處記名以道府用”。第二年,又因克複無為、巢縣、含山有功,賞加按察使銜。但是,封建官場的普遍規律是功高易遭妒。李鴻章年輕建功,引得一些人眼紅,一時間,謗言四起,李鴻章幾不能自立於鄉裏。正在此時,父親李文安去世,鴻章丁憂在家,為父親守製,從而結束了他為時五年的團練活動。
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清政府在整個長江下遊已失去最後一支主力。在太平軍猛烈攻勢下,江南豪紳地主,紛紛逃避到已經形同孤島的上海。為了免遭滅頂之災,曾國藩請李鴻章組建淮軍,李欣然應命,於是開始了淮軍的招募與組建。
兩淮地區,民風強悍,老百姓為了亂世自保,紛紛自發組織團練武裝,在當地最大的三股勢力是:張樹聲、張樹珊兄弟;周盛波、周盛傳兄弟;劉銘傳,這三股勢力相互依托,互為聲援。鹹豐十一年(1861),團練頭目張樹聲曾向李鴻章、曾國藩上了一道稟帖,洞陳安徽形勢,並表示了願意投效的決心。曾閱後大為賞識,親筆批示“獨立江北,真祖生也”。由於有這些基礎和李鴻章在當地的各種關係,淮軍的組建、招募比較順利。
淮軍組建完畢後,曾國藩在李鴻章陪同下,檢閱已到達安慶集結的淮軍各營,淮軍正式宣告建軍。然後,用7艘大船將淮軍分批由水陸運往上海,乘船入滬的淮軍共計13營約9000人。
李鴻章本人於三月十日隨即首先抵滬,10天後,被任命署理江蘇巡撫,十月十二日實授,第二年又兼署通商大臣,“從此隆隆直上”,開始了他在晚清政治舞台上縱橫捭闔的四十年。
李鴻章上任之初,上海的形勢頗為嚴峻。當時上海是晚清最大的通商口岸,是江南財富集中之地。淮軍進駐上海時,太平軍再次大舉進攻上海,能否抵住太平軍的進攻,是對李鴻章的極大考驗。李鴻章牢記曾國藩的教誨“以練兵學戰為性命根本,吏治洋務皆置後圖”。上海的官紳一心指望外國雇傭軍抵禦太平軍,因此對洋人百般獻媚。在這種情況下,李鴻章激勵將士“軍貴能戰,待吾破敵懾之”。淮軍雖然初出茅廬,卻出手不凡,下半年就獨立進行了虹橋、北新涇和四江口三次惡戰,李鴻章親臨前線指揮,成功守住了上海,頓時令中外人士對淮軍刮目相看。
初步站穩腳跟後,李鴻章開始從“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入手,進一步整頓上海的吏治。他首先罷免了一批媚外過甚的買辦官吏,起用郭嵩燾、丁日昌等一批務實肯幹的官員,同時建立了以務實精練、通曉洋務為主的淮軍幕府;在軍製上,他認識到西洋軍械的威力,決定“虛心忍辱,學得洋人一二秘法”。因此,淮軍到上海不到一年,全部裝備了洋槍洋炮,並雇請外國教練進行訓練,經過改進的淮軍戰鬥力大大提高了;不僅如此,李鴻章還以巨大的誘惑招降納叛,擴充實力,不到半年,淮軍就迅速擴大到50個營,約2萬人,在以後的日子裏,淮軍一直在擴張,到攻打天京前夕,淮軍總兵力已達7萬餘人。
同治元年(1862)十一月十八日,李鴻章利用常熟太平軍守將駱國忠投降的契機乘機發起收複蘇、常戰役,經過反複激戰,最終攻克常熟、太倉、昆山等地。在掃清蘇州外圍後,李鴻章經過仔細研究,親自製定了三路進軍的計劃,中路由程學啟統率,直趨蘇州;北路由李鶴章、劉銘傳率領從常熟進攻江陰、無錫;南路則下攻吳江、平望,切斷浙江太平軍增援的道路。
程學啟率領中路軍兵臨蘇州城下,蘇州太平軍守將納王郜永寬叛變,殺死守城主將慕王譚紹光,開城投降。淮軍入城後,太平軍八降王率部索要官銜及編製,李鴻章采納程學啟的建議,誘殺了八降王,並遣散餘眾。蘇州殺降,引起洋槍隊隊長戈登的不滿,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但李鴻章卻認為這畢竟消除了“變生肘腋”之患,正如其在信中所稱“此事雖太過不仁,然攸關大局,不得不為”。曾國藩接報後,讚賞李鴻章“眼明手辣”。
此後,淮軍節節勝利,蘇南地區的太平軍基本被肅清。在李鴻章節節勝利時,湘軍久攻天京不下,清廷屢次詔催李鴻章率軍前往會攻。但李鴻章有自己的想法,他認為此時染指金陵必會被認為搶功,而得罪曾氏弟兄,於是,遲遲未動兵。後朝廷一再催促,李鴻章派劉士奇炮隊及劉銘傳、潘鼎新、周盛波等27營會攻天京。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向全軍出示李鴻章發來的出兵谘劄,激示眾將曰:“他人至矣,艱苦二年以與人耶?”,眾將皆曰“願盡死力!”,第二天,湘軍攻克天京。事後,曾國藩向李鴻章表示感激。江蘇肅清,湘淮軍將帥均得加官晉爵,李鴻章受封一等肅毅伯,賞戴雙眼花翎。
李鴻章協助曾國藩剿滅太平天國後,又經曆了剿撚的艱苦曆程,與撚軍之戰大致可分為三個戰場:
(1)湖北戰場
李鴻章掛帥之時,正值東撚軍集結於湖北臼口一帶,兵力約10萬人。李鴻章迅速調動湘淮軍各部7萬餘人,分路進擊,企圖一舉殲滅。但是,首次出師不利,淮軍“鬆”字營在安陸羅家集被撚軍擊敗,統領郭鬆林受重傷。“樹”字營在德安楊家河被撚軍殲滅,統領張樹珊陣亡。兩次大敗,使李鴻章清醒認識到,撚軍並不好對付,於是,暫時休戰。經過休整,雙方主力在安陸尹隆河展開決戰,湘淮軍兩大主力“霆”軍與“銘”軍原訂同時發兵,但兩軍統領劉銘傳與鮑超相互輕視,二人各行其是,結果遭撚軍痛擊,劉銘傳部將劉殿魁、田履安陣亡,劉本人“衣冠失落”,坐以待斃。幸虧鮑超趕來,從背後發起猛襲,才反敗為勝,撚軍損失2萬餘人。
(2)魯東戰場
東撚軍在湖北大敗後,於五月直趨山東半島。在部將劉銘傳、潘鼎新的建議下,李鴻章確定采取“倒守運河”之策,調淮軍、東軍、豫軍在膠萊河兩岸分段防守。結果東撚軍在七月間突破膠萊河防線,無奈,李鴻章與山東巡撫丁寶楨協力將東撚軍堵禦在黃海、運河、六塘河及大海之間的狹窄地帶,這一戰略決策極大克製了撚軍“以走製敵”的優勢,結果,壽光一戰撚軍損失3萬餘精銳,主將賴文光率殘部突破六塘河,在揚州被捕殺,東撚軍被剿滅,李鴻章因功賞加騎都尉世職。
(3)直隸戰場
當東撚軍困厄之時,西撚軍緊急馳援,撚軍采取圍魏救趙的策略,率軍直撲直隸威脅京畿。很快,西撚軍抵達保定,清廷震驚,急調李鴻章、左宗棠及直、魯、豫、皖各督撫率軍北上勤王。當時,李鴻章正駐軍濟寧,分派諸將解京師之危,竟無一人應命。清廷以救援不力,拔去李鴻章雙眼花翎、褫去黃馬褂、革去騎都尉之職。在清軍的協力堵截下,張宗禹率領西撚軍與湘淮軍數次接戰,均遭慘敗。在突圍轉移中,又與淮軍主力劉銘傳、郭鬆林、潘鼎新部遭遇,一場激戰,西撚軍傷亡殆盡。
撚軍徹底覆滅後,清廷賞李鴻章太子太保銜,授湖廣總督協辦大學士。這些官位是李鴻章為晚清賣命掙來的。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直隸、山東、江蘇、廣西、廣東、台灣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因此,他的前半生沒少為晚清出力,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忠臣。
第二,辦工業,苦撐危局
李鴻章因處理天津教案,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後又加授武英殿大學士。
李鴻章不僅建立了一支西式裝備的軍隊,還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雇用英國人馬格裏會同直隸知州劉佐禹,在鬆江創辦了一個洋炮局。此後不久,又命韓殿甲、丁日昌在上海創辦了兩個洋炮局,合稱“上海三局”。後鬆江局遷到蘇州,改為蘇州機器局。
兩年後,李鴻章鑒於原設三局設備不全,收購了上海虹口美商旗記鐵廠,與韓殿甲、丁日昌的兩局合並,擴建為江南製造局(今上海江南造船廠)。由於李鴻章又複任兩江總督,蘇州機器局隨李鴻章遷往南京,改為金陵機器局(今南京晨光機器廠)。
同治九年(1870),李鴻章又任直隸總督,他將崇厚創辦的天津機器局擴大生產規模。在中國近代早期的四大軍工企業中,李鴻章一人就創辦了三個(另一個是左宗棠、沈葆楨創辦的福州船政局),已如他自己所言“練兵以製器為先”。
李鴻章出任直隸總督後,深感責任巨大,同時也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積弱不振的原因在於“患貧”,因此,得出“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並逐漸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第三,外交風雲,罵名千載
李鴻章一生以外交能手自負,不錯,他一生的確為晚清處理過許多重大的對外事件,其結果榮辱毀譽參半。
同治十年(1871)七月,李鴻章代表中國與日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這是一個雙方平等互惠的條約。但是,李鴻章在簽約過程中,就認定日本人“日後必為中國肘腋之患”。果然被李鴻章言中,三年後,日本出兵侵台。清政府派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台灣巡閱,並調駐防徐州的淮軍唐定奎部6500人前往台灣駐守。最終,此次侵台事件以簽訂《中日台事條約》暫告平息。
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在越南境內初起,清廷急命李鴻章統籌邊防戰事。李鴻章以“各省海防兵單餉匱,水師又未練成”為由,建議清政府不宜於對法國開戰,當戰爭進入膠著狀態時,朝廷內主和輿論漸起。以李鴻章為首的主和派占了上風,於是,李鴻章於光緒十年(1884)四月十七日與法國代表福祿諾簽訂了《李福協定》。豈知,協定墨跡未幹,法軍進攻諒山,英勇愛國的清軍在廣西和台灣戰場大敗法軍,法軍見在戰場上撈不到什麼便宜,便施加外交壓力,李鴻章在前方將士浴血奮戰的情況下與法國簽訂了《中法會訂越南條約》,結束了戰爭。法國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中越邊境對法國開放等特權。因此,時稱“法國不勝而勝,中國不敗而敗”。
從客觀上講,無論是日本,還是法國,李鴻章都深切意識到,列強的威脅來自海上。因此,他積極倡議建立近代化的海軍。從某種意義上講,李鴻章的這一想法還是比較進步的。他的提議很快得到清政府的批準,中法戰後,鑒於福建水師覆敗,清政府決定“大治水師”。光緒十一年(1885),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李鴻章為會辦。在這種情況下,北洋海軍建設成軍。北洋海軍擁有艦艇25艘,官兵4千餘人,當時是亞洲最強大的海上力量。與此同時,李鴻章趁機加緊旅順、大沽、威海等海軍基地的建設,以加強海防。但是,清廷腐敗,慈禧為了修繕頤和園、過生日大肆挪用海軍經費,戶部也以經費難支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購炮,自此,北洋海軍的建設陷於停頓、倒退的窘境。
光緒十年(1884),因朝鮮爆發“甲申事變”,引發中日黃海大戰。結果,北洋艦隊不敵日本艦隊,經過近五小時的鏖戰,中國軍艦沉沒4艘,日本艦隊亦遭重創。此後,清軍在鴨綠江、九連城等戰場與日軍連續激烈交戰,都以失敗告終。最終,旅順、威海等重要海軍基地失守,北洋艦隊覆滅。
光緒二十一年(1895)二月十八日,李鴻章作為清政府的代表,赴日本議和。行前清廷授予李鴻章割地賠款的全權。但李鴻章仍抱著“爭得一分有一分之益”的念頭赴日,經過多輪談判後未達成協議。在第三次談判後,出了一點意外,李鴻章在回住處的途中遇刺,頓時,世界輿論嘩然,日方也因此在和談條件上有所收斂。在第四輪談判後,議和條件基本達成,中國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及台灣澎湖等地,這就是令國人痛心的《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在國內引起強烈反響。國人大罵李鴻章是賣國賊,李鴻章也視《馬關條約》為奇恥大辱,發誓終生不再履日地,在“國人皆曰可殺”的洶洶輿論下,李鴻章成了清廷的替罪羊。後李鴻章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
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俄皇尼古拉二世加冕,李鴻章作為清廷特使前往祝賀。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條約的內容主要是,中俄結盟共同對付日本。此後,李鴻章先後訪問德、荷、法、比、英、美、加諸國,李鴻章對西方社會製度由衷讚歎,發出“五洲列國,變法者興,因循者殆”的呼聲。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梁流亡海外,慈禧一再下令捕殺康梁餘黨,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卻說:“我決不做刀斧手”。
英、法聯軍侵華事件爆發後,慈禧攜光緒逃至西安,北方局勢一片混亂。為收拾八國聯軍之役的殘局,清廷再度授李鴻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催其北上主事。此次,李鴻章吸取了《馬關條約》事件的教訓,行至上海後,以身體不適為由遷延觀望,部下也勸其以馬關為前車之鑒,不要再做替罪羊。怎奈,慈禧在逃亡途中電催李鴻章北上抵京收拾殘局,李鴻章無奈,一個月後抵京,向八國聯軍求和。李鴻章、奕劻代表清廷簽署了《辛醜條約》,賠款4億5千萬兩。
兩個月後,李鴻章帶著無盡的遺憾離開人世,走完了他78歲的人生曆程。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這樣評價李鴻章:“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曆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日本人這樣評價李鴻章:知西來大勢,識外國文明,想效法自強,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國人的評價是:做為文人,他很優秀;做為軍人,他對國家的每次戰役都有很大貢獻;做為政府官員,他為這個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國家的人民提供了優良設施;做為外交家,他是那個時候外交史上的名人。
太平宰相好當,末世宰相難當。李鴻章生逢大清國最黑暗、最腐敗而動蕩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場”都是在晚清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難怪,有人稱之為“大清的裱糊匠”。因此,他所承擔的是“人情所最難堪”之事,真不知道該怎樣評價100多年前這位不同尋常的晚清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