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帝王藝術家(2 / 3)

李後主聽完林仁肇的禦敵之策,立刻嚇得龍顏失色,連連擺手:“此乃惹火燒身之策,萬萬使不得,如照此策行事,勢必會招來宋兵。”林仁肇還想進一步論證自己所獻之策的可行性。然而,李後主連聽都不敢聽了。

李煜麵對宋太祖的咄咄逼人之勢,卻如此膽小懦弱,焉有不滅之理。無疑,這使南唐失掉了一次防禦宋朝南侵的良機。這就是藝術家在政治上的守勢,麵對如此之君,也枉費了忠良之臣的一片苦心。

林仁肇獻計後不久,沿江巡檢史盧絳也來向李煜獻策:“吳越乃我朝腹心之疾也,他日必為北兵向導以攻我朝。臣屢與之角,知其易攻,不如先出其不意滅之。”

李後主非常膽怯地問:“如果宋朝發兵,奈何?”

盧絳胸有成竹地回答:“臣請詐以宣、歙二州叛亂,陛下可一邊聲言討伐叛軍,一邊以金銀珠寶賄賂吳越國,請吳越國發兵。吳越必然出兵,待吳越兵到,再迎頭痛擊之。臣襲其後,定可一舉滅掉吳越。吳越既滅,我朝國威大振,疆域防線必然鞏固,北兵亦不敢妄動矣!”

這等冒險禦敵之策,李後主視如洪水猛獸一般,急忙命盧絳退下。還有人曾向李後主奏稟,宋太祖在荊南製造幾千艘戰艦,意在謀取江南。忠誌之士主動向李煜上表密奏,可派精明強幹的將軍帶領精兵前往荊南秘密焚毀宋朝戰艦,破壞宋朝南下的計劃,李後主哪敢準奏。由此可見,南唐並不是沒有能人,主要是國君太軟弱了。

宋太祖對南唐虎視眈眈,步步緊逼,致使李後主恐懼得寢食難安。那麼,在不可多得的禦敵良機麵前,他為什麼一而再地錯過呢?隻有一個原因——軟弱。一天夜晚,李後主從美人兒的綿綿絮語中得到啟示,想出一個對付宋太祖的良策。他天真地以為,宋太祖無非是要統一天下,唯我獨尊。如果承認宋太祖為普天之下的皇帝,向他稱臣納貢,也就免得他處心積慮地想要揮師南下了。於是,李後主委派他七弟韓王李從善為進奉使,給宋太祖朝貢並附一份他親寫的上表。

可是,他的如意算盤打錯了。事實不遂人願,進奉使李從善到宋朝一年之久未釋還。原來,李後主的七弟李從善被宋太祖封為泰寧軍節度使,而且還在汴京賞給他一座豪華的宅院,這實際是宋太祖欲召李後主入朝之意的前奏。李後主的這位七弟李從善雖然身居異邦,久別眷屬,但是,日子過得倒也快活。宋朝的京城有豐富的山珍海味供他享用,中原內地有諸多的名勝古跡供他賞悅,宋太祖還送給他眾多的美女伴他消遣……尤其是宋太祖對他禮遇有加,常常坐在一起品茗、閑聊。

其實,宋太祖之所以留李從善在宋朝任職,還有另一個原因,要用反間計除掉林仁肇。一次,宋太祖親自帶他觀賞一座漂亮的宅第,在這所宅第的大廳裏掛著一幅奪人眼目的肖像。李從善仔細一瞧,竟是南唐的林仁肇。宋太祖在旁邊微微一笑:“林仁肇不久就要來我朝供職,這是我為他建立的府宅。林將軍為了取信於我,還派人把他的畫像送來。”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其實這是一個不太高明的反間計,如果林仁肇真的與宋太祖私通,宋太祖又怎會把這件事告訴李從善呢?

就是這個不太高明的反間計把李後主嚇得大驚失色,馬上聯想到林仁肇曾向他請精兵數萬,看來林仁肇果真存反叛之心,早已和宋太祖勾結上了。若不殺他,難平朕的心頭之恨!於是,連夜派人前往南都,以鴆酒毒殺了林仁肇。

可憐的李後主一直蒙在鼓裏,他被宋太祖耍得很慘!隻因林仁肇既有雄才韜略又是一員虎將,宋太祖及其朝臣都畏懼他,才出重金雇畫工秘密畫下林仁肇的畫像,使了這麼個反間計。

國難當頭,李後主卻輕信讒言,誅殺良將,幹的就是亡國的勾當。在宋太祖謀取江南之際,南唐中書舍人潘佑向李後主連上六道奏章,指出南唐國勢日漸衰弱的原因,並建議李後主將朝中的酒囊飯袋,誤國誤民之輩逐出朝廷。李後主也曾不止一次親批奏章,對其觀點大加讚賞,但一直未能付諸實施。潘佑盼望祖國強盛心切,眼見自己上的奏章如石沉大海。忍無可忍,於是上了最後一道奏章,李後主展開一看,其抨擊的鋒芒直接指向自己,言辭極為激烈,這時的李煜忍不住了,龍顏不禁大怒,未及看完就把奏章摔在龍案上。在一旁的奸臣徐鉉見有機可乘,馬上拾起那份奏章作為證據,給潘佑扣了許多罪名,再加上張洎的附和,就把一心為朝廷著想的潘佑說得罪該萬死,死有餘辜了。

李後主聽了張、徐對潘佑的讒言,越發覺得潘佑的確該死。於是,當即降旨,賜死潘佑。林仁肇和潘佑這兩位文臣武將是南唐不可多得的忠臣和能臣,而且也是大江南北諸國敬畏的名人。李煜接連誅殺他們,無異於明崇禎殺袁崇煥一樣,自毀長城。

宋太祖聽說李煜連續誅殺了林仁肇和潘佑,喜出望外。他認為攻取南唐的時機已到,決定興師討伐江南。不過,在發兵之前,宋太祖來了個先禮後兵。他命人按照當年給孟昶建宅的規格,給李後主也建造了一座豪華的宅院,而且他還曾親臨建築工地指導。這座壯觀華美的宅第建成後,召李後主喬遷,對此奇恥大辱李後主拒而不受。

發兵之前,宋太祖又向李後主索要南唐版圖,他遣使對李後主說:“朝廷要修天下圖經,獨缺江南版圖。”李後主怎會不知道宋太祖的用意,可他給也不是,不給又不敢,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隻好違心地命人錄了一個列本送去。作為一國之君,把自己國家的版圖交給異邦之主,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得到版圖後,江南各州的人丁數目等情況,宋太祖都了如指掌。經過充分準備,宋太祖便胸有成竹地興師南下。李後主聽說宋太祖已派兵南下,才放馬後炮,連忙上表請求接受宋太祖的冊封。但是為時已晚,宋太祖輕蔑地一笑,沒理睬。李後主等來的不是宋太祖的冊封詔書,而是宋朝數萬大軍。李後主聞聽宋軍已兵臨城下,馬上在朝臣近侍的陪同下登上城樓觀看,隻見宋軍的旌旗迎風招展,帳篷漫山遍野,頓覺頭暈目眩,腿腳發麻。回到大殿之上,忙宣群臣上殿議事,文武群臣紛紛議論一陣之後,也沒有想出一良策退敵。張洎出班跪奏:“外援已經斷絕,建康城危在旦夕,急應組織敢死隊,夜間出城,潛入宋軍大營,打他個措手不及。”李後主搖頭不語。

陳喬又出班奏道:“自古無不亡之國。降,自取其辱,也未必得全。臣請背城一戰,即使同聖上一道殉國,死而無憾!”李後主聽了陳喬這番豪言壯語也沒能提起精神,他沒有勇氣采納陳喬的建議。

最終,江南名城南唐國都建康被宋軍攻陷了,李後主作了宋軍的俘虜。李後主一家300餘口登船渡江北上,百官眷屬也一道隨行。船到中流,回首故都,李後主不僅淚如雨下,國破家亡也改不了填詞的癖好,內心酸楚無比,寫下了哀婉的詩句: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台殿已荒涼。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宋朝大將曹彬押解被俘的李後主抵達汴京,監於明德樓下聽候發落。

李後主跪伏在明德樓下,渾身癱軟如泥,太監用不男不女的聲音宣讀聖旨:“皇恩浩蕩,封李煜為違命侯。”李後主暗想,謝謝天謝地,總算保住了性命。可又想:“違命侯”究竟是個什麼封號呢?細心一揣摸,其中含有譏諷與侮辱之意。他的心頓感難受,但毫無辦法,也就忍了。不忍還又能如何呢?麵對宋朝的欺淩,哪一次不是忍氣吞聲,何況此次與每次不同,自己已是亡國之君。

太監讀完聖旨,又說:“聖上不殺你,並賜園林宅第一座,你還不快接旨謝恩!”李煜連忙三拜九叩謝太祖龍恩。

宋太祖並沒有為難李煜,後來,宋太祖駕崩,禦弟宋太宗即位,小周後常常被召進皇宮,說是為皇上表演歌舞,一去就是很多天才能放出來。至於她進宮到底做些什麼?李後主一直不敢想像。隻是小周後每次從宮裏回來都把門關得緊緊的,一個人躲在屋裏悲悲切切的抽泣。有一回,李煜實在憋不住了,破門而入,俯身安慰。誰知,小周後霍地起身,滿臉是淚,可憐無助地號啕大哭。那宋太宗乃赳赳武夫,溫柔不足,粗暴有餘,隻知對她發泄摧殘,哪如她與李煜夫妻綿綿的情義。

李煜無可奈何。如今國破家亡,做了宋朝天子的階下囚,除了把哀愁、痛苦、眼淚往肚裏咽,還能說什麼?

在一個烏雲蔽日、細雨綿綿的天氣裏。李煜蘸著血和淚寫了一首《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隻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正當小周後頻頻舉杯為李煜祝酒時,宋太宗的賜酒到了。可憐的李煜喝了兩杯後就中毒死了。

原來,李煜的宅院,晝夜都有宋太宗設下的耳目出沒。李煜《虞美人》剛剛被侍妾們唱出,就被宋太宗的耳目奏報太宗。宋太宗為把小周後接進宮,一直要謀害李煜,正愁沒理由。有了這個借口,當即派人鴆殺了李煜。李煜死時隻有42歲。

這位風流皇帝,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動人的故事,也留下了流傳千古的不朽詞作,更為後人留下無盡的歎息。

宋徽宗:藝術天才,誤國昏君

宋徽宗在中國的所有帝王中絕對是極突出的一個,畫畫、寫詩、書法絕對一流,唯獨當不好皇上,外敵入侵時匆忙禪位於太子,也難免被俘的命運。

宋徽宗在《水滸傳》中的形象不怎麼樣,使整個國家奸臣當道,專門把好人逼上梁山,惹得李逵張口“鳥皇帝”、閉嘴“皇帝老兒”。

據史料記載,宋徽宗當皇帝之前,是一個多才多藝且又好學上進的皇子,在宮廷內外、朝野上下的口碑很好。當時的皇家貴戚子弟大多喜歡追逐聲色犬馬,唯獨宋徽宗每日潛心研究書法、丹青、圖史、射禦,這自然是健康良好的嗜好。因此,不到20歲時,已經聲名遠播。

元符三年(1100)正月,宋哲宗病死。哲宗沒有子嗣,在向太後和幾位朝廷重臣的討論下,決定立哲宗之弟趙佶繼位,是為徽宗。關於選徽宗繼位也頗費了一番周折。

向太後是神宗的皇後,河內(今天河南沁陽)人。出身名門,是真宗朝名相向敏中的曾孫女,由於知書達理、端莊賢惠,被選入宮立為皇後,他與宋神宗感情極好。元豐八年(1085),宋神宗崩於福寧殿。太子趙煦繼位,就是宋哲宗。

哲宗即位後,挑選皇後,並為諸弟娶妻。向太後告誡向家的女子,不要汲汲於富貴,不得參與其間。家族中有向她求官的人,也一口回絕,不肯通融。因此,這位正直而賢淑的太後,在朝野上下有相當的威望。當哲宗駕崩時,向太後認為端王趙佶仁孝端正,且有福壽之相,堅決主張由趙佶繼位。這一主張,遭到了宰相章惇的抵製。理由是:趙佶太輕佻,不適合做皇帝君臨天下。宰相的反對派馬上厲聲指責:“宰相之意令人驚駭,不知是何居心?”言外之意是說他目無尊上,別有用心。章惇沒有辦法,隻好乖乖閉上了嘴巴。這就是宋徽宗即位的整個過程。

宋徽宗即位之初倒也能做些好事,但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因為一個人一旦有了某種嗜好,就很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

宋徽宗即位之前就愛好書畫,即位之後更是癡迷,他獨創的瘦金體書法獨步天下,其特點是:挺拔秀麗、飄逸犀利。而且有大量作品流傳後世:《瘦金體千字文》、《欲借風霜二詩帖》、《夏日詩帖》、《歐陽詢張翰帖跋》等。宋徽宗在繪畫領域也有很高的造詣,稱其為大師毫不過分。有很多作品傳於後世:《祥龍石圖》、《芙蓉錦雞圖》(現藏於故宮博物院);《翠竹雙雀圖》(藏於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瑞鶴圖》(藏於遼寧博物館);《柳鴉圖》、《四禽圖》(藏於上海博物館)。同時宋徽宗也創作了很多山水畫,如《雪江歸棹圖》,畫意清奇高遠,不同一般,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聽琴圖》,這幅畫的描繪技法出神入化,令人歎為觀止。畫麵上有兩個主要人物,一位是彈琴者,一位是聽琴者;彈琴者是徽宗的自畫像,而那位聽琴者就是聲名狼藉的大奸臣蔡京。

趙佶對書畫的嗜好到了瘋狂的地步,他在宮中專門設立了一個禦前書畫所,由著名書法家米芾等人掌管,裏麵收藏了數以千萬計的珍品,古代的鍾鼎有一萬餘件,全都是商周秦漢之物。在他貯藏文房四寶的大硯庫中,光端硯就有3000餘方。他命人將曆代著名書畫家的資料加以整理,編寫成《宣和書畫譜》,為後世美術史研究留下了珍貴的史料。他決心要在繪畫領域“雄冠天下”,置朝政於腦後,用整整三年的功夫臨摹了宮中所藏的漢代毛延壽等37位名家的全部傳世佳作。除花石奇物、園林鳥獸、書畫飲宴外,趙佶還有一好,即所謂“微服潛行”——偷偷溜出皇宮去逛妓院。雖然官中佳麗三千,但他為之傾倒的卻是青樓粉佳,特別是自從見到京師名妓李師師後,趙佶簡直到了神魂顛倒、如醉如癡的地步。後宮佳麗三千盡拋腦後。為此鬧得滿城風雨,京都嘩然。

宋徽宗醉心於書法和繪畫,必然會荒於國事,這樣就給了小人和奸臣以可乘之機。蔡京、朱劬、王黼、李彥、童貫、梁師成時稱“六賊”。

在這幾個人當中,以蔡京為最。蔡京滿腹才華,但是,蔡京的人品卻不怎麼樣,是一個奸詐狡猾的投機分子,在神宗朝時,他積極支持新法,後來,司馬光上台,廢除新法,蔡京又積極響應司馬光。哲宗上台後,恢複新法,他又積極響應,他的“變色龍”政治伎倆被向太後識破,並趕出朝廷。徽宗即位後,重新起用蔡京,原因有二:第一,蔡京字寫得好,與徽宗可為惺惺相惜,知音難覓,早晚可君臣同樂;第二,蔡京有才華又會察言觀色,溜須拍馬,能夠引經據典說服徽宗享樂。有一次,宋徽宗剛剛即位不久,就拿出一些玉製的盤碗杯盞來,小心翼翼地問群臣:“朕打算在國宴上用這些東西,又怕別人說三道四。你們如何看待這件事?”蔡京馬上回答說:“不然,臣以為天子有權利享受全天下的榮華富貴,何況幾件玉器!在國宴上使用,完全合情合理。合乎情理的事情,別人又怎麼說三道四呢?”

蔡京還援引《易經》和《周禮》的說法來說服徽宗可以盡情地享樂,在太平時節,君王要有天子的氣派,敢於縱情享樂,不必拘泥於世俗之禮。自古以來,隻要是君王,其花費都是不必計算、不受限製的。如果過分節儉和那些土得掉渣的農民沒什麼兩樣。對於君王來說,這樣做是可恥的。這番理論,的確善解上意,已經超出一般的“卑鄙”和“無恥”了。

童貫列六賊之二,童貫的地位並不怎麼高,還是個太監,但他卻沒有太監的模樣。據說他身材高大,聲若洪鍾,而且嘴角還居然長出幾根胡須,有了這一得天獨厚的條件,就容易討到妃子的歡心,再加上童貫性情豪爽,善於用錢財結納眾人,所以宮廷上下都喜歡他。童貫的最大特點是善於察言觀色、拍馬奉迎,因此很得徽宗的信任。

大概是藝術家浪漫氣質所致,宋徽宗酷愛稀奇古怪的石頭。中國皇家貴族、文人雅士賞玩奇石算不得什麼怪事。不過,玩兒得這麼邪乎的,徽宗皇帝可能是天下第一。如果說一個皇帝不喜歡肉林酒池金山銀海,而是喜歡玩玩石頭,這也算不得什麼,但是,皇帝的愛好一旦和奸臣的逢迎結合後,就會產生可怕的後果。以蔡京、童貫、梁師成為首的幾大奸臣抓住徽宗的癖好,搞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花石綱”運動,這是南宋滅亡的主要原因。

“花石綱”意為運送奇花異石的船。當時,管成批運送的貨物叫“綱”。用大批船隻向京城運送奇花異石,每10艘為一綱,於是就稱之為“花石綱”。

據史料記載,最早向朝廷進貢這種花石的並不多,數量也有限,征集區域隻在東南。可是,這些奇石進宮後,皇帝對此讚賞不已,於是,進貢者紛紛加官晉爵。這就等於一道無聲的號令,想升官發財的人迅速風起雲湧。政和年間,安徽靈璧縣進貢一塊巨石,高、寬均兩丈有餘,用特製大船運送到京師汴梁,無奈石頭太大,拆了城門才算進得城中。徽宗大喜,親筆禦題:“卿雲萬態奇峰”,並加金帶一條懸掛石上。

過了不久,太湖黿山又采得一奇石,此石玲瓏剔透,巧奪天工,石長4丈、寬2丈。還有一樹,據說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親自栽種,名白公檜。為了把這兩個尤物運抵汴梁,特造了兩艘大船,花費八千貫錢才送到京師。八千貫錢相當於當時200戶人家的一年生活費。

由於宋徽宗的荒誕,許多奸佞小人趁機升官發財,也有許多人因此傾家蕩產。宣和五年(1123),在太湖又采得一奇石,該石運抵京城後,宋徽宗極為喜悅,賞給搬運奇石的船夫每人一隻金碗,朱勔的四個奴仆被封官,而朱勔本人則晉升為“威遠軍節度使”,那塊大石頭則被封為侯爵——“盤固侯”。

為了搜尋奇花異石,各地的貪官汙吏挖空心思,隻要稍有玩味,不管是高山深穀,還是深宅大院抑或是草門棚戶,便有惡奴直入其地,做上皇家記號,這就成了禦用之物,主人必須妥善加以保護。等到發運時,拆牆毀屋,恭恭敬敬地將這東西請出去。據史書記載:“為此傾家蕩產者不計其數”,原因是:不管是石頭還是樹木,一旦被選上就成了“禦用之物”,如果沒保護好就是“大不敬”的罪名。封建社會,“大不敬”屬於“十大惡”之一,是要滿門抄斬的。柏楊先生在《中國人史綱》一書中就曾經指出,後趙皇帝石虎在首都鄴城(今天的河南臨漳),開辟了一個最大的皇家獵場,石虎規定任何人都不許向野獸扔石頭,違者一律處死,其罪名為“犯獸”。而北宋花石綱事件與石虎的“犯獸”如出一轍。

據史料記載,到後來,“花石綱”的種類幾乎無所不包:“太湖、靈璧、慈溪、武康諸石;二浙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湖湘木竹、文竹;江南諸果;登萊淄沂海錯、文石;兩廣、四川異花奇果。”

花石綱掠奪前後持續了20多年,形成了一場真正的災難。鬧得舉國騷然,徽宗皇帝也知道這些情況,但是他已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了。於是,他與蔡京君臣一道,創下了一個在中國曆史上到此為止相當罕見的記錄——修建艮嶽。艮嶽,又叫萬歲山,或“壽山”、“壽嶽”,是一座人工造成的假山園林。

艮嶽方圓數十裏,位於開封城東北,景龍江之南。這是一個道士為徽宗選的地址,因為此處位於八卦的艮位之上,在此修建園林,皇家子嗣就會人丁興旺;國運必將亨通昌盛。不隻是湊巧還是“上天有眼”,自從徽宗在此地開始修建艮嶽後,徽宗皇帝便連連喜得貴子。這使徽宗深信不疑,若在此地建成艮嶽,國家的興旺發達指日可待。於是,開始了長達6年、耗資無可計數的浩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