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高中學生人生觀教育的探索與實踐(2 / 2)

適量指的是要精選典型事例。教師在課堂上舉例並非越多越好,越多越有效果,隻有恰到好處的典型事例才能使學生如夢初醒,恍然大悟;才能成為幫助學生理解觀點,強化識記,防止遺忘,啟發思維,發展能力,觸類旁通的“催化劑”。而不切實際的事例會使學生越聽越模糊,結果隻能是事倍功半,收益甚微。

在教學中,想借助例子,借題發揮,教育學生,就應從現實中取材,這樣會使學生覺得具體實際,親切感人。如在講授人生價值時,結合我市某鎮發生的“虐待兒童”案件,課前要求學生通過查閱報刊,初步了解情況,然後在課堂上播放盧某夫婦虐待其女兒的部分片段,並提出三個問題:盧某夫婦為什麼要虐待自己的新生女兒?他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又是什麼?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領悟到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什麼?學生通過課前了解、片斷體會、小組討論、個別發言、教師點評,從而達成了共識:盧某之所以虐待其親生女兒,是因為重男輕女、傳宗接代封建思想在其腦海中根深蒂固,他們所追求的人生價值就在於多生兒子,兒子就是寶,女兒就是草。他們一方麵傷害了自己的女兒,另一方麵也觸犯了法律。從這一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每一個人都必須把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盤,端正人生坐標,否則就會在人生道路上迷失方向,甚至於誤入歧途,觸犯法律。

適時,即把握舉例的時間。也就是說,要善於把握教育的契機,選擇最佳的時機進行引導和教育。當前學生麵對將來就業、高中教育體製改革等一係列的新情況、新問題,往往感到彷徨,不知所措。

根據這些實際情況,如在講授“認識矛盾的普遍性的意義”時,引導學生認識到:當前的就業已經從單向分配轉變為雙向選擇,教育體製改革也要求我們革新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這些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但對於國家的發展、民族的振興以及個人自身的發展又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我們要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人生價值觀,堅持用一分為二的觀點來分析,既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麵,同時也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麵,隻有這樣,才能更全麵、更客觀地認識和解決問題,利國、利人、利己。

舉例還應適度。所舉的例子必須準確、恰到好處,這就要求把握好分寸。因為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限度,超出了這一限度,就沒有說服力。

(3)創設情景,以情感人心理學指出,情感是人的心理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對他人和外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產生的內心體驗。人在社會生活中無時不在產生種種內心體驗。“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如果教學中缺乏情感感染力,那麼這種教學就會變得生硬貧乏、枯燥無味,學生就會無動於衷,這種教學就必定歸於失敗。我國著名文學家、教育家夏丐尊先生說過:“沒有水就不成其為池塘,沒有愛,就不成其為教育。”

可見,在引導學生樹立科學人生觀的教學和教育中,必須注重和加大“情感”的投入,做到以情感人。例如在講授“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這一觀點時,就可以運用多種教法創設情景:

(1)先投示說明周恩來對雷鋒精神的精辟概括以及雷鋒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2)用電教法顯示雷鋒為人民服務的場景,從而引出人生價值的概念;

(3)用層層分析法逐步揭示“人生的真正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的道理;

(4)用辯論法與錄像法相結合,先創設一老農掉進河裏的情景,並配上當時環境的音樂,讓學生身臨其境,不由自主地“進入角色”產生共鳴。

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假設:假如這時的你恰好目睹這一情景,會怎樣做?讓學生各抒己見,通過學生的自由辯論,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上述原理,同時也向學生進行了一次深刻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

實踐證明,點綴趣味法、捕捉事例法、創設情景法三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承的,隻有把它們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正如學生所說:“以前我覺得什麼都無所謂,沒有什麼做人的目標,學習也因此失去了動力。但學習哲學知識以後,自己的人生目標明確了許多,使自己再次充滿了前進的動力。”

高中生朝氣蓬勃,他們肩負著振興中華的希望,是新世紀中國教育的希望所在。從這一戰略高度來審視,培養高中生樹立科學人生觀就顯得格外重要,它是每一位教育者所必須思考和著手解決的問題,是責無旁貸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