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的苦出身: 洪武朝文字獄之謎(1 / 2)

明朝,民間曾流傳著一種說法。傳說洪武皇帝朱元璋是天上的婁宿下凡,自朱元璋出生到去世這段時間內,天上的婁宿一直沒有光亮。那時民間還有用質量不高的洪武錢為小孩避邪的習俗。現存的“洪武錢”,背麵放牛娃頭戴鬥笠,騎在牛背上吹笛子,牛悠然地拖著尾巴,栩栩如生,非常有趣;而正麵鑄字為“洪武通寶”。此類古錢,均不計重、計值,也不記鑄地,屬於花錢。當年鑄這種錢的人,被認為是揭了朱元璋當過放牛娃和行腳僧的老底,犯了上,因龍顏大怒而被殺,實是錢幣史上少有的一件慘案。

朱元璋為什麼那麼避諱自己曾經做過僧人這件事?其中原因除了朱元璋的個性之外,大概也與傳統社會認為僧人、乞丐脫離主流社會價值體係,是危險和陌生的符號有很大的關係。晚明的劇作家李玉在他的戲劇中,直截了當地把佛門稱為“藏汙納垢”的所在。這種觀念不僅僅晚明才有,隻是在那時已發展到了高峰而已。

撥開曆史的雲霧,讓我們走近朱元璋的成長之路。朱元璋小名重八,生在鳳陽縣孤莊村,父親朱五四是個老實巴交的農民,家裏地少人多,日子過得緊巴巴。元順帝至正四年(1344),淮河流域遭受嚴重的旱災、蝗災和瘟疫。別說朱大叔這樣的普通人家,就連很多大戶人家也逃到外地去謀生了。這一年裏,朱家老爹、大兒子重四、女主人陳二娘接連死去。小兒子重八眼睜睜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一點辦法也沒有。手頭沒有一貫鈔、一錢銀子,沒錢請大夫治病抓藥,也沒錢買棺木裝殮。重八和二哥求來一片墳地,一麵哭一麵抬著屍首準備安葬。忽然間風雨交加,電閃雷鳴,天一下子暗了下來,小兄弟兩個顧不了許多,放下屍體,跑到樹下,害怕得發抖。約莫一頓飯的工夫,雨過天晴,兩兄弟走到剛才停放屍體的地方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屍首不見了。原來山坡土鬆,一陣山洪把坡上的土衝下來,恰好掩埋了屍首。35年後,朱元璋的皇陵碑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漿!”

家裏窮得實在過不下去,親戚家的日子也都過得緊巴巴,天大地大,重八竟無投奔之處。寡嫂帶著孩子回了娘家,兒時的玩伴、後來成為得力助手的周德興、湯和都外出謀生去了,家裏隻剩自己和二哥倆人。在家鄉閑混半年,鄰居汪大娘提起當年重八父親在皇覺寺許願將重八許給高彬法師當徒弟的事,說與其在家裏餓死,不如到皇覺寺當和尚去。於是重八離開家鄉,投奔到皇覺寺,剔了頭發,穿了件舊僧衣,便過起了和尚生活,整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煮飯、洗衣,算是暫時安定下來。安定日子剛剛過了五十天,皇覺寺米缸見底,也鬧起饑荒來,隻得裁員。重八是新來的小沙彌,不幸被列入第一批裁員名單。無可奈何,他隻好靠著這身和尚行頭:一頂破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缽和一個小包袱,硬著頭皮,離開家鄉,雲遊四方,從廟裏的雜役行童變成化緣的遊方僧。用社會上的話說,遊方就是叫化。

重八離開皇覺寺,不知何去何從。聽人說往南往西一帶年景較好,就一路往南,先到合肥,接著到固始、信陽、汝州、陳州、鹿邑、亳州,再到潁州。這一路受盡風霜之苦,嚐盡人情冷暖,既了解了民間疾苦,也豐富了自己的社會閱曆。過了3年多“身如蓬逐風,心似滾沸湯”的生活,重八踏上回鄉的旅途。此時的淮西大地上,靠明教聚集起來的反元紅巾軍勢力越來越大。重八已經不是那個隻為混口飯吃的農村青年,回到皇覺寺後,他開始留心結交朋友,物色有誌氣、有膽量的人物,並時刻關注城裏的最新動態。

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沉湎於酒色,朝政全由宰相伯顏把持。伯顏貪汙舞弊,子侄都做了大官。他仇視漢人,反對蒙古人讀漢人書,至正元年(1341),破天荒地取消科舉考試。至正三年(1343),天下洶洶,四處都有因活不下去而造反的義軍。伯顏不從自身找原因,竟說造反的全是漢人,在朝廷做官的,必須表明立場。怎麼表明?漢官必須提出誅捕造反漢人的辦法。接著伯顏提出更為荒唐的主張:殺掉張、王、劉、李、趙五姓的漢人。他異想天開地認為,這五姓人數最多,漢人殺了大半,自然造不了反。其後,伯顏自家窩裏反,他的侄子脫脫嫌伯父擋了自己升官的路途,施計逼死伯顏。脫脫上台,並未改變伯顏的行政方針。然而,人禍難免伴著天災。至正三年五月,黃河決口,洪水暴漲,平地水深兩丈。脫脫決議動工治理黃河,征發各路民夫戍軍。韓山童聽說後,叫人四處散布謠言說“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然後找人鑿了一個獨眼石人,偷偷埋在黃陵崗工地。因被克扣了工錢的河工挖到石人,便當作上天的啟示。韓山童聚集了3000人,起兵反元。兩淮、江東西的百姓迅速響應,很快隊伍發展到幾萬人。當時民間流傳這樣一首《醉太平》小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