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曆史上有兩個出了名的荒唐皇帝,一個是“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另一個則是明武宗朱厚照:他看到宮廷房子著火,不急著救火,而是站在一邊感慨地說:“好一棚漂亮的煙火!”明武宗是皇帝,揮霍得起金銀珠寶、雕梁畫棟,但江山社稷也能如此揮霍嗎?
就在中華大地不時上演宮廷鬧劇和政變醜聞的時候,地球的另一邊,大國崛起的故事已經開演:文藝複興、航海大發現、資本積累。這廂是風雨飄搖的末日帝國,那裏卻是欣欣向榮的升騰景象。為何這樣一個泱泱大國不再前行,徘徊在中世紀的輪回中呢?這也許是中國曆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謎,答案似乎就在眼前,仔細想想又好像不對。要解開如此難題,還應從更為細節的謎題開始。
翻開明朝276年的曆史,特別是明朝宮廷史,裏麵充滿了權與血的鬥爭場麵:權力是各類懸案的終極謎底,鮮血則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爭名利,何年是徹?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鬧攘攘蠅爭血。”(馬致遠《雙調·夜行船》)明初的政治屠殺到明末宮廷暗戰,在權與血的官場政治中,仁義道德不是臧否人物的標準,也由此,晚明世林風氣徹底走向墮落,甚至出現太學生(相當於現在社科院的研究生)為了巴結炙手可熱的魏忠賢,上書建議將魏忠賢與孔夫子並列!這是真正善良的人們無法想象的咄咄怪事。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晚明也不是一下子墮落的。
太祖的文字獄、建文的仁柔、朱棣的篡逆、宣宗的特殊愛好、英宗的依賴心理、景帝的貪權、孝宗的畸戀、武宗的荒唐、萬曆的貪蠹、光宗的愚蠢、熹宗的顢頇和思宗的獨斷將明帝國一步步送上滅亡的道路,也給中華民族帶來無數的後遺症。這些帝王性格上的缺陷是每個普通人都可能有的,如果不是權力,不是壓倒一切的專製集權,恐怕不會將其性格上的弱點推到極致。張士誠、況鍾、於謙、張居正、嚴嵩和魏忠賢是另外一類曆史謎題,通過他們,我們能夠大致了解帝國政界的運行方式:除個別例外,明帝國的官場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
讀史使人明智,確實,通過了解過去的曆史、體會曆史人物的悲喜,我們可以最大程度上學會做人處事的道理,更重要的是能夠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曆,增加個體生命的厚度。明史迷霧重重,等待著有心人不斷去挖掘、重構。本書所選懸案盡量涵蓋明朝整個曆史階段,其中主要以明帝國高層政治鬥爭為主要內容,涉及皇帝、後宮、重臣、寵臣、直臣各色人等,談論了24件影響深遠的懸案,力圖為您提供一個了解明朝曆史的基本線索。
往事往矣,明王朝以及明王朝的一切都已化作雲煙,一切愛恨情仇都已散場,留給人們的除了飯後誇耀淵博的談資,還應有對自身、對周遭的思考。很多時候,那些人們以為已是往日陳事的東西會在某日改頭換麵卷土重來。法國年鑒學派大師布洛赫說:“人們擁有無窮的想象力,卻又善於遺忘。”了解了過去的懸案,也會幫我們認識眼前的種種。
願您開卷有益。
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