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充足的營養素讓孩子茁壯成長(二)(2 / 3)

4.借力:利用孩子喜歡的故事人物或動物,編成故事引誘孩子吃

蔬菜。如“大力水手吃了菠菜力氣才會變大,兔孩子吃了胡蘿卜才會可愛”

5.以身作則:父母在孩子麵前表現出吃起來一副津津有味的樣子,多向孩子解釋吃蔬菜的好處及不吃蔬菜的壞處。若孩子不吃,要了解孩子不吃的原因,千萬不要強迫喂食,以免留下不愉快,造成孩子拒吃或害怕的心理。

另外,媽媽可以花一些心思在青菜的搭配與調味上。舉例來說把黃瓜或冬瓜用模型器刻成各式不同的的圖案,想一個有趣的菜名,告訴孩子現在吃的是小花瓜或星星瓜,可以加強孩子對蔬菜的接受度,增強進食的樂趣。也可以在飯中加入青菜一起烹調,做成菠菜肉飯或大頭菜飯,花花綠綠的飯對孩子是一種很有吸引力的新玩意兒。或者幹脆改變口味,如把紅蘿卜切成小塊用少量糖水煮吃,吃起來像蜜汁地瓜的味道。

幼兒期以後的營養供給原則

1.食物多樣化。

2.避免肥胖和維持正常體重與生長。尊重孩子的食欲,勿過度喂食或忽略不管。

3.增加非精致糖如澱粉的攝取,使之約占一天總熱量的48%。

4.減少精致糖如蔗糖的攝取,使之約占一天總熱量的10%以下。

5.2歲以後,脂肪的攝取量占一天總熱量的30%~33%。

6.飽和性脂肪占一天總熱量的10%。

7.膽固醇的攝取不要超過一天300千克,但也避免過度限製。

8.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但也不宜過多。

9.適量攝取鹽分,每天約為5千克。

10.適度的增加鐵、鈣、氟的攝取。

早餐是一天活力的來源

孩子開始上學後,由於有上學時間的限製,對於晚起的孩子,可能來不及吃早餐。想想早餐與前一餐,中間已間隔了8~9個小時,若不吃早餐,怎麼有辦法應付一天的活動。因為不吃早餐,對於活動強度大的孩子來說,容易在午飯前感到饑餓,往往會忍不住亂吃零食,無形中反而將高脂肪、高糖、高鹽等食物吃進去,造成營養不均衡甚至肥胖。研究顯示,吃早餐的孩子,在學習效果、注意力集中方麵都比沒吃早餐的孩子好。

供給適當的點心,而非零食

對於活動量大的孩子,上午第二節下課,與下午放學後皆可吃一次點心。所謂“點心”是指在正餐與正餐之間用來充饑的食物或飲品,“點心”能幫助補充身體所需熱量、營養素及水分。而“零食”隻是熱量與營養素比例不均衡的加工食品,或垃圾食物如高脂肪、高糖分或高鹽分食物,從長遠來講,對孩子的健康有著不良影響。

醫生谘詢站

從開始添加副食品後,均衡飲食及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是不變的原則。孩子生長狀況是否良好,父母可依據個人的生長曲線作判斷,大多數生長狀況不理想的孩子,問題都出在不良的飲食習慣上。此時應將重點放在不良飲食習慣的改正或去醫院檢查是否有其他方麵的問題。

至於孩子是否缺乏營養素或是否需要補充營養品。均應詢問醫生再決定,切勿自行購買及補充,以避免不當的添加造成對孩子的傷害。

食欲不振怎麼辦

在小兒腸胃科門診當中,除了因腹痛、便秘、腹瀉的問題前來就診之外,最常見的問題就屬小孩的食欲減少,以致於父母擔心孩子會不會越來越痩,並因此影響智能發育,進而希望我們做一些檢查或開一些促進食欲的藥。

食欲不振的原因

病理性原因

孩子身體不舒服的時候會影響食欲,所以當孩子出現食欲不振時,必須先注意是否已患了疾病,如喉嚨發炎、急性胃腸炎等。當孩子食欲不振合並發熱、嘔吐、腹痛、腹瀉、便秘、體重減輕甚至活動力降低時,就必須帶孩子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

心理性原因

孩子隻吃固定一種食物,久了就會產生厭煩,若此時有比吃更好玩的事情,難免就無法專注在“吃”這件事情上,注意力分散食量因而減少了。不過多數的孩子幾個月過後胃口就會慢慢恢複了。

心理性厭食發生的時間

第一次厭食期:4個月大左右

4個月大時,孩子的脖子已較有力,可以直立、任意轉動,而且能看得較遠,這時候“吃”對於好奇的孩子不再吸引,取而代之的是周圍新奇事物,因此吃奶時容易分心。再加上這時候的主食是母乳或嬰兒配方,所以就有厭奶的情況發生。這種情況,有些孩子會提早到3個月。6個月大以後,由於添加了副食品,奶量也會略為減少。

第二次厭食期:1歲左右

這時大部分的孩子不是厭奶,而是排斥固體食物。原因可能出在太晚添加副食品或在添加副食品階段時,不適當的喂食方式。如將嬰兒米粉添加在奶瓶中讓孩子吸吮,造成孩子吞咽及咀嚼能力不佳,對固體食物接受能力差,隻喜歡容易取得的牛奶。當然,此時孩子開始會對食物的外形、氣味有所偏好,若菜單總是一成不變,孩子也容易吃膩而拒食。

孩子出現厭食時該怎麼辦

先判斷孩子是否生病了

觀察孩子的活動、精神或其他症狀,若活動減少,可以帶孩子去醫院做檢查。若孩子確實生病了,則應該針對病症治療。感冒時,一般孩子的食欲不好,當感冒好了,食欲自然就恢複了。

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

孩子健康手冊上所附的生長曲線圖是對孩子生長狀況是否正常的參考(生長曲線圖見本書第30~37頁)。父母應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按照生長速率在進行。有些孩子吃的少但吸收好,所以生長曲線正常,像這類孩子的父母就無須擔心。

少量多餐

對於活動量大不肯專心喝奶或進食時好奇心強的孩子,可以以少量多餐的方式給予喂養。1歲之後的孩子建議先嚐試喂食固體食物再喂奶,把握任何一個孩子想吃固體食物的時機。

減少外界的刺激

喂奶時選擇安靜的房間,不要有人在走動,可以燈光稍暗。微黃,讓孩子專心喝奶。

避免強迫喂食

許多父母擔心孩子食欲差,吃不夠會影響健康,所以當孩子吃得少時,會逼迫孩子一定要吃完,其實大多數的父母都會有同樣的經驗,第一次、第二次這種方式似乎有效,但後來就漸漸失效了,甚至後來有些孩子看到父母端出食物出來就開始嚎啕大哭,因為他們將此食物與以前不愉快的經曆結合在一起。尊重孩子的食欲才是避免這種情況再度發生的重要原則。

藥物治療

若是孩子有嚴重的厭奶情況,長時間下來可能會影響生長發育,造成生長遲緩,可以與醫生討論是否須添加其他營養品,也可以藥物來治療,促進孩子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