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就在休息室裏晃來晃去。”斯特恩回憶著那幾小時,沒有任何領導會出現的跡象。而這樣的怠慢對斯特恩來說尤其是一種煎熬,因為就在幾年前他曾經給了中國人非常熱情的接待。一九八五年夏天,在成為NBA聯盟主席一年後,斯特恩接見了一支來自北京的代表團。帶隊的官員是牟作雲,他參加過一九三六年奧運會,被認為是中國籃球之父。“我告訴他:‘我期待著有一天能作為主人接待中國國家隊。’”斯特恩回憶。“然後我記得幾周後收到一封回應的電報,‘我們接受你的邀請,球隊會來的’。”
一九八五年匆匆舉辦的NBA中國友誼巡回賽,成了斯特恩將聯盟推向全球的意義重大的第一步。雖然中國球員從來沒有看過一場真正的NBA比賽,斯特恩還是說服了六支NBA球隊中斷各自的季前訓練,和中國隊一起練習,打訓練賽。他甚至安排中國隊參加了每年的籃球名人堂慶典活動——而地點就是牟作雲一九四九年解放前曾經學習過的地方——和克裏夫蘭騎士隊打了一場表演賽。
五年後,NBA的官員們和CCTV達成了他們之間的第一份大合同。表麵看,這份合同是筆虧本買賣。NBA向CCTV提供的免費節目,和日本、歐洲、拉丁美洲以幾千萬美元買下版權後得到的節目完全一樣。但NBA也想向中國人顯示一下自己的實力,表明它在今後能成為給CCTV帶來巨大利潤的合作夥伴。第一個電視合同“純粹是成本”,斯特恩說:“我們把比賽提供給他們,還剪掉了廣告。”因為他找不到廣告商為轉播付錢。
這樣的經曆讓主席先生對貿然進入中國持非常謹慎的態度。“想到那是一個有超過十億人口的地方就讓人感到興奮,”斯特恩說,“但是我們非常清楚地看到一個又一個公司進入中國卻沒有獲得成功。這份名單還在繼續增加。他們都退出了,舔著留下的傷口,說他們承受不起沒有回報的付出。”這樣的結果就是NBA非常小心地考慮著是否進入中國。一九九○年,他們在香港建立了負責該地區事務的辦事處,但直到十年後,NBA才在北京建立了隻有一個工作人員的辦事處。
不過,斯特恩知道,他承受不了忽視中國造成的後果。中國有世界上最多的籃球愛好者。記者、籃球評論員徐濟成幾年後遇到了NBA主席,他很直白地問:“您認為有一天中國會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的籃球市場嗎?”斯特恩考慮了一會兒回答:“你們有十二億人口,整整十二億!有那麼多人,你們應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籃球市場,比美國還要大。”
非常有運氣的是,CCTV最早通過錄像帶延後播放的三屆NBA總決賽——從一九九一年至一九九三年——正好是邁克爾·喬丹在芝加哥公牛奪得他第一次三連冠的時候。對許多中國球迷來說,這就是一見鍾情。喬丹的個人才華,和他對率領球隊獲勝的激情完美地結合了起來。
斯特恩很樂於借助喬丹的受歡迎程度做推廣,但他明白中國公眾——最重要的是CCTV本身——不會完全地接受NBA,直到有一個中國人在這個聯盟打球。“大衛·斯特恩一直想找到一個中國的邁克爾·喬丹來打開中國市場,”大徐說,“他隻是還沒有找到。”
不過這隻是時間的問題。一九九四年六月八日,CCTV第一次實況轉播NBA總決賽那天,兩個中國的天才少年坐在了他們各自所在的訓練營的電視機前——一個在上海,另一個在北京。那時還不到十四歲的姚明,還有十六歲的王治郅,被放了假和隊友們一起觀看比賽。比賽後,大衛·斯特恩走到球場中央,向奧拉朱旺和主教練魯迪·湯姆賈諾維奇頒發總冠軍獎杯。在地球另一邊,姚明和王治郅都用一種敬畏的眼光看著這個場景。幾年以後,他們兩人都談到,一九九四年NBA總決賽是他們籃球生涯裏的關鍵。不僅因為這是他們第一次看到擁有這樣優雅的動作和運動能力的大個子,還因為他們第一次感覺到了在內心深處有一種濃濃的向往:或許有一天,他們也能在NBA打球,更有可能像尼日利亞裔的奧拉朱旺給故鄉帶來榮耀一樣,給他們的祖國帶來榮譽。
梁漱溟的養生之道
汪東林
《一九四九年後的梁漱溟》(汪東林著,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一書,記錄了梁漱溟在他生命最後四十年的經曆。這位性格倔強,學識過人的思想家,雖曆經坎坷,但仍活到了九十五歲,他是如何獲得長壽的,此書作了介紹——
一九八八年六月二十三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與世長辭。在他心髒發生停跳現象,醫生著手緊急搶救時,他仍然頭腦清晰,十分清楚地說:“我需要安靜,需要休息。”據梁先生的長子梁培寬介紹,梁老在病重時,曾不止一次地對領導說過:“人壽有限,我已長壽,能活到今天很不錯了。但自覺壽數亦到此為止,因此不要讓國家花費太多的人力財力,勉強維持我的生命。”梁漱溟先生就是這樣在安靜的心境中走完了將近一個世紀的人生曆程,安詳地辭別人世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