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樸初、朱光潛、呂叔湘致王元化書簡
編者的話
王元化先生在他的名為“清園”的書齋中,幾乎每天都會收到來自海內外的信件,已交上海檔案館保存的,就有兩千餘封。這些信件大都是在“文革”後友人寫給元化先生的。其中有先生在學術界的故舊新交,有結識時間不久的後輩學子,也有曆經數十年風霜雨雪情誼不改的親朋好友。每封信在當時都有它的背景,透露一些令元化先生迄今難忘的往事和深深的眷念。其中不少寫信者已離開這個世間了。但信中流瀉的友情和關愛,令元化先生縈繞心頭難以忘懷。而曆經歲月桑依然生動如昔的名人手跡,今天讀來更是彌足珍貴。
征得元化先生的同意,我們特辟“清園飛鴻”專欄,陸續選刊,信後附有簡略介紹,以饗讀者。
趙樸初先生來信(三封)
元化同誌:
得大函,欣同晤對。遵示題基金會名,不知合用否。如不合式就請放進字紙簍為荷。年來耳聾愈甚,有完全失聰之可能。他日相見恐隻能作筆談耳。
敬頌
儷安
樸初
七月十三日
元化同誌:
惠賜大著,昨晚收到,一口氣把它讀完了。非常佩服您博學深思。杜亞泉其人,名字我都不知,何況其學識?真應當謝謝您,開了我的一點茅塞。
我最近確實較忙,自上月從日本歸來後,一直忙於開會,應付紛繁的人事。鄧穎超大姐逝世前曾囑我“注意勞逸結合,把重點放在‘逸’字上”,無奈做不到。幸頑軀尚適,隻是耳聾更甚耳。
匆此敬頌
撰安
樸初
十一月十日
張可同誌均此奉候
邦織附筆問訊
元化同誌:
接奉大函,敬悉一是。我曾聽說上海很熱,初未料到竟是百年未見之奇熱,幸諸親友俱無恙,可為之慶幸。北京涼爽得多,我因受涼感冒,入住醫:幾致肺炎。現感冒已痊可,但醫師懷疑有其它病症,留住檢查,可能還須小住一星期。
前接大函囑書會名,立即書就,交秘書寄發,後家人接到電話,始查悉,被壓置多日未辦,當即快郵寄出,時弟已住醫:年輕人做事太不認真,致勞久候,至以為歉。近來發現不認真工作已是普遍現象,深堪憂慮。我自己教育工作也未作好。
您寄贈的書,我至今未看到。邦織問了秘書,正在查,尚無消息。我已是八十多歲的人,如果是十幾年前,定會拍桌子。
叼在老友,揭自己的瘡疤給你看,於此可見一斑。
多保重,敬祝您和張可同誌安好。
樸初、邦織上
七月三十一日
今後來信,信封上請寫陳邦織的名字。以免人拆看。
此信未發,夏衍同誌的女兒送來您和夏老惠贈鮮花,病室寂寥,頓增春色,盛意至感。寫到此,家人又送來手翰,高情重疊,彌可珍愛。尊囑以顧問見委,謹當附驥,惟學識空疏徒增漸汗耳。
弟又及
七月三十一日午飯時
編者按:
元化先生與趙樸初先生的通信遠不止這幾封。這裏選輯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元化先生請趙樸初先生為一個基金會題寫會名一事,樸初先生給元化先生的三封信。
回憶與趙樸初先生的友情,元化先生有些動容。他說,記得那是在抗日戰爭爆發不久,上海淪陷時期。樸初先生在上海居住,住處就在北京西路原上海第六人民醫:旁的覺園。初次見麵是由樸初先生的朋友梅大雷介紹的。當時元化先生約二十出頭一點的年紀。樸初先生也不過三十歲光景,他眉清目秀,身穿一件綢質長衫,風度翩翩一美少年,才氣橫溢。樸初先生是位佛教居士,宗教信仰甚篤,終身茹素,那次請吃飯,吃的也是素齋。
那年頭,樸初先生在佛教協會任職,辦了一個難民事務所。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國民黨軍隊從上海撤退,上海成了“孤島”。之後,人們紛紛離開“孤島”。難民事務所收容有各色人等,這些人向哪裏轉移?距離最近的就是蘇南的新四軍抗日根據地。樸初先生去新四軍駐滬辦事處,想找潘漢年幫助解決,但未遇見,接待他的是張愛萍(當時他並不認識),由張愛萍寫了便條介紹他與新四軍接上了關係,順利轉移了難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