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
——唐瑛
唐瑛(1910~?)生於1910年,其父唐乃安曾留學德國,是滬上名醫。其兄唐腴廬是宋子文的秘書。唐瑛畢業於舊上海的中西女塾,即聖瑪利亞女校的前身。她時尚美麗,精通英文,善唱昆曲,善言辭,善舞蹈,是舊上海交際圈名媛,與北京的陸小曼齊名,有“北陸南唐”之說。1948年,隨夫到香港,後移民美國。
在20世紀30年代,她是上海交際圈最耀眼的名媛;她是出身名門、受到中西方教育的富家小姐;她是長相甜美、內外兼修、能戲能舞的才女;她是與宋子文熱戀最終失戀的女子;她是與陸小曼齊名又相好的朋友;她是舊上海交際圈不能遺忘的風景。
與陸小曼相比,她的美更洋氣,更耀眼,更自我,更奔放,如她自己所說:既聰明又漂亮。
舊上海一枝花
有一部書叫《春申舊聞》,其中有對當年上海“交際名媛”的文字:
上海名媛以交際著稱者,自唐瑛、陸小曼始。繼之者為周叔蘋、陳皓明。
而唐瑛,在其中最令人難忘,她是舊上海的一炷沉香,讓人回味無窮。就連她自己也說:“比我漂亮的人,沒有我聰明;比我聰明的人,又沒有我漂亮。”可見其自信。
1910年,唐瑛出生於上海一個富裕的西醫之家。
唐瑛的父親唐乃安,是清政府獲得庚子賠款資助的首批留學生,也是中國第一個留洋的西醫。回國後,唐乃安在北洋艦隊做醫生。後來,自己在上海開了個私人診所,專門給上海的豪門巨族中人看病,自然財源滾滾,不幾年就成為巨富之家。據唐瑛的妹妹後來回憶:
我小時候,家裏僅廚師就有四個:一個負責做西式甜點,一對揚州夫妻負責做中式點心,另外還有一個廚師做各係的大菜……
生在這樣一個富裕之家,唐瑛從小就享受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心裏自有一份驕傲和優越感。唐乃安受到過良好的中西方教育,對子女的家教很重視。唐瑛從小就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學習古詩詞,還學習了法語、英語等。
唐瑛畢業於上海教會貴族學校——中西女塾,即張愛玲就讀過的聖瑪利亞女校的前身。此時,天生麗質的唐瑛已經出脫得如花兒一樣:身材苗條,時尚美麗,口齒伶俐,聲音甜美,成為大家眼中的標準美人兒。而且她中英文皆佳,還能唱昆曲,會演戲,真是個才貌雙全的名門閨秀。
唐瑛全家信基督教,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很高,從小就可以參加社交活動。唐瑛似乎也有這個天分,自小就喜歡熱鬧,愛出風頭,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她都十分活躍。唐瑛16歲時,就開始跟著家人進入了社交圈,從學習和實踐兩方麵學習社交禮儀。很快,這個小女子就名聞上海灘了。
試想,當時的大上海交際圈,該有多少不可一世的名媛、明星啊,她唐瑛憑什麼能這麼快脫穎而出,成為萬眾矚目的交際花呢?
當然,不隻是因為她出身名門,年輕貌美,因為這樣的名媛美女太多了。主要還是她風姿綽約的氣質:不僅舉止大方得體,有著高品質的生活方式,衣著高貴時尚,一派名媛範兒,而且伶牙俐齒,聰明幹練,優雅中帶著洋氣,洋氣中透著超然。加之,她能唱昆曲,這就是十足的名媛加才女了。
看她的一張照片:身著短袖的花旗袍,躺靠在低矮華貴的椅子上,手持一把小折扇,頭略微低歪著,眼神中有些幽怨,有些寂寞,有些迷離,既有大家閨秀的端莊,又充滿無限風情……
再看她另一幅側對鏡頭的照片:穿著一件西式有些中西合璧式(上麵是旗袍的樣式,下麵是裙子的樣式,大概是她自己設計的吧),她蹺起二郎腿,一隻手臂搭在膝上,另一隻搭在這隻手腕上,腰身略躬著,半低著頭,眼睛朝著前方,似看不看的樣子……真是風情無限。而她那露出的油黑鋥亮的中跟小皮鞋,以及那半截子白皙的小腿,也令她的時尚和風情展露無遺。
這樣一個女子,坐在那裏就是一個看不盡的風景,更何況她還有那聰明和才華呢?
在才華上,唐瑛主要表現在傳統戲曲方麵。她的水平應該說超過了“票友”的水平。她經常以“玩票”的形式登台演出,每次都大放異彩,贏得滿堂彩。她曾主演《少奶奶的扇子》,獲得滿堂喝彩。有人曾寫信讚她:
彩袖殷勤捧玉鍾,當年拚卻醉顏紅。舞低楊柳樓心月,歌盡桃花扇底風。
很快,唐瑛成為上海交際圈的“寵兒”,風頭一時無二。當時,北京交際圈有陸小曼,上海有唐瑛,於是就有了“南唐北陸”一說。
有必要說明,這裏所說的交際花,可並非一般人所想象在舞池中放蕩跳舞的風塵女子,而是指有家世、有才藝、有修養的交際圈中的美女。這也是民國交際花的特色。陸小曼和唐瑛,都具備了這樣的特點,所以才成為當時風光無限的交際花。
而且,這一北一南兩個交際花,還是好朋友,陸小曼移居上海後,她們成為上海交際圈的“並蒂蓮”,搶盡風頭。她們並肩出現在上流交際圈,舞場,戲台,大上海百樂門……到處留下她們的倩影。她們共同的愛好是“玩票”,這是她們作為“名媛”的生活情趣。
看陸小曼和唐瑛對戲的一張照片,唐瑛扮男角,小曼扮女角,唐瑛走台步,小曼坐著輕搖折扇,渾身帶戲。
1927年,在上海中央大戲院舉行的婦女界慰勞劇藝大會上,兩人聯袂演出了昆劇《拾畫》、《叫畫》,兩人相得益彰,配合完美,反響甚是強烈。
當時,唐瑛才17歲,比小曼小7歲,但她一招一式,毫不怯場,令小曼也連連誇讚。
1935年,唐瑛和《文彙報》的創刊董事方伯奮,以及滬江大學校長淩憲揚一起,在卡爾等大劇院演出《王寶釧》。方伯奮扮演王允,淩憲揚扮演薛平貴,唐瑛扮演王寶釧。全部用英語演唱,這真是前所未有的絕妙創舉,演出十分成功,轟動大上海。尤其是唐瑛那流利的牛津英語唱腔,圓潤甜美,換來台下喝彩陣陣……
後來,英國王室來中國上海訪問,唐瑛受邀請參加接待的鋼琴和昆曲演出活動,大獲成功。她的才貌雙全給王室人員留下深刻印象。唐瑛一時成為上海各大報刊的頭版人物,被放在顯眼位置,風頭蓋過英國王室和中國官方的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