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3876690957,7012522841866243080]}],\"6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start_container_index\":6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15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0,\"start_container_index\":15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7229640720594766906,6838936284967209991,7233628637570796605,7078184356296002568,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7023706537877064711,7257453146853608507]}],\"19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9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3,\"start_container_index\":19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6},\"quote_content\":\"《兒女英雄傳》reference_book_ids\":[6833642800039332872]}],\"11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1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start_container_index\":1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19,\"start_container_index\":11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3},\"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6838936292718283790,7255238555826392118,72670902410878679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第三十一計美人計

【原文】

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1]。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2]。

【注釋】

[1]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句意是對強大的敵人,就攻擊它的將帥;對有智謀的敵人,就削弱它的意誌。[2]利用禦寇,順相保也:語出《易經·漸》卦。本卦九三《象》辭:“利禦寇,順相保也。”是說利於抵禦敵人,順利地保衛自己。

【譯文】

對於強大的敵人,就攻擊他的將帥;對於有智慧的將帥,就削弱他的意誌。將帥鬥誌淪喪,兵士頹廢消沉,敵人的氣勢必然會自行萎縮。利用這些方法來控製敵人,可以順利地保衛自己。

【計名講解】

美人計,簡而言之,就是以美女誘人的計策。

美人計的例子,有史料記載的最早的是《韓非子·內儲說下》:春秋前期,晉獻公想要討伐虢國,而虞國是晉國討伐虢國的必經之地。晉獻公想假道虞國,但是又擔心虞君不答應。這時,晉大夫荀息向他建議:把屈地出產的良馬和垂棘出產的美玉獻給虞君,再向虞君獻上幾個美女,以迷惑其心智,擾亂其朝政。虞君果然中計,沒有聽從大臣宮之奇的勸告,借道給晉國軍隊。結果,晉國滅掉了虢國,回師的時候又順便滅掉虞國,並把虞君擄到了晉國。

先秦的兵書《六韜》中也說:“養其亂臣以迷之,進美女淫聲以惑之。”意思是說,對於用軍事手段難以征服的敵方,要善於使用“糖衣炮彈”,先從思想意誌上擊敗敵方的將帥,使其內部喪失戰鬥力,然後再趁機進行攻取。

古人按語雲:“兵強將智,不可以敵,勢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勢,如六國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以幣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遼、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佚其誌,以弱其體,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踐之事夫差,乃可轉敗為勝。”意思是說,如果敵軍強大,而其將也十分明智,就不要輕易與其作戰,這是為形勢所迫,必須暫時穩住敵人。穩住其的方式有很多種:割地求和能使其聲勢壯大,就像戰國時六國賄賂秦國那樣,這是最下的策略;此外,用錢幣布匹能使其財力與物力增強,就像宋朝向遼、金貢獻歲幣那樣,這也不是高明的策略;隻有運用美人計,以腐蝕敵軍主帥的意誌,並能刺激敵將部屬的不滿情緒,就像越王勾踐對吳王夫差那樣,才可以轉敗為勝、變弱為強。

美人計

在敵人氣勢正盛之際,采取不直接進攻的戰略,而是堅守住自己的陣地,消磨敵人士氣,使敵人疲於奔命。同時審時度勢,尋找最有利的戰機,從而後發製人、一舉破敵。

【實用謀略】

範蠡施計滅吳

中國曆史上關於“美人計”的有名的例子有很多,勾踐借西施滅吳的故事當屬著名的一個。

公元前496年,吳王夫差為報殺父之仇,領兵攻打越國,大敗越王勾踐,並把勾踐圍困在會稽山。勾踐走投無路,隻得向吳王求和,並以自己為人質,與夫人和大夫範蠡到吳國都城姑蘇做了奴隸。

三年後,勾踐三人回到越國,並開始實施自己的複仇計劃。一方麵,勾踐任用文種主持國政,采取休養生息政策,努力恢複和發展經濟;另一方麵,勾踐讓範蠡訓練軍隊,做好隨時討伐吳國的準備。同時,為了迷惑吳國,越國還搜羅大量金銀珠寶,並尋找了一批美女,一起送往吳國。

吳王夫差貪利且好色,他一見到財寶和美女,便歡喜得不得了。尤其是越國進獻來的美女,個個長得美麗動人,夫差左擁右抱,對這些美人愛得不得了。在進獻來的美人中,以西施最為出名。

據載,範蠡出訪民間的時候,來到諸暨苧蘿山下若耶溪,巧遇正在浣紗的西施,當即為她的傾國傾城之貌所傾倒,於是兩人在若耶溪畔訂下白首之約。

後來,範蠡隨勾踐到吳國為奴,等他回到越國,便開始籌劃以美人計惑亂夫差的心智,使夫差喪失進取之心。這時,範蠡便想忍痛割愛,獻出自己的愛人西施,與其他美女一起進獻給夫差。最初,西施不願意去吳國充當美人,範蠡對西施曉以利害,勸西施以國家利益為重。最後,西施被範蠡的愛國熱情感動了,挺身而出,同意去吳國。

夫差見西施生得國色天香,便立即封她為妃子。從此,夫差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

西施聰明、伶俐,她知道自己來吳國的使命,便用盡渾身解數得到吳王的寵愛。大臣伍子胥認為這是美人計,便苦心勸諫,夫差卻充耳不聞,並將西施升做貴妃。此後,西施集“三千寵愛於一身”,吳王夫差命人在靈岩山為西施建了館娃宮,在館娃宮附近修了玩花池、玩月池、吳王井、琴台,還有采香徑、錦帆徑和打獵用的長洲苑。

夫差中了越國的“美人計”,越來越貪圖享樂,致使國庫空虛,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後來,夫差聽信伯嚭的讒言,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病入膏肓”了。

果然,在公元前473年,勾踐趁著吳國內憂外患,以範蠡為大將軍,率領越國大軍攻入吳國。吳軍毫無鬥誌,屢戰屢敗。最後,越軍攻入吳都姑蘇,夫差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羞愧自殺。

王允獻美人

貂蟬,東漢獻帝時期人,原為大司徒王允府中的歌伎,能歌善舞,美麗異常,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

自漢獻帝遷都長安後,董卓仗著手中的權力及義子呂布的勇猛,為非作歹,做起壞事來更加肆無忌憚。一天,百官在朝堂議事,呂布突然來到董卓身邊,耳語數句,董卓點了點頭。呂布來到司空張溫身邊,將張溫揪下朝堂。不久,侍從便托著一張紅盤進入朝堂,盤中擱的竟是張溫的首級!董卓命呂布勸酒,把人頭在各人麵前一一呈過。董卓說:“你等對我孝順,我不害你們。我是受天保佑的人,害我的人一定會失敗。”

對於董卓囂張跋扈、擅權誤國的惡行,司徒王允憂心忡忡,他一心想除之而後快,但又苦無良策,終日茶飯不思。義女貂蟬得知王允的心事後,表示“如有用妾之處,萬死不辭”。王允突生一計,於是王允把自己的想法和貂蟬說了,精心設計了個“連環美人計”,先將貂蟬許給董卓義子呂布,未及迎娶又獻給太師董卓,挑起董、呂兩人的矛盾。貂蟬對王允的意圖心領神會,處處設計離間董卓、呂布之間的父子關係,成功地施展了美人計,使董卓、呂布反目成仇,最後更誘使呂布殺死董卓,夷其三族,為漢室鏟除了一大禍害,立了大功。

在王允的連環計裏,套用了“美人計”和“反間計”。其過程大致可分為以下五個步驟。

第一步:巧施美人計。“董卓、呂布皆好色之徒”——這是王允正確的判斷。恰巧又有色伎俱佳的貂蟬甘願配合王允。於是王允安排了酒宴上貂蟬獻酒。結果呂布中計,為貂蟬的美色所迷倒。王允乘機許諾嫁貂蟬給他,並約定了日期。

第二步:再施美人計。呂布中計後,王允背著呂布進獻貂蟬給另一好色之徒董卓,並立馬把貂蟬送給了他。

第三步:接著故意透風給呂布,並用言語挑撥唆使,把董卓蒙在鼓裏,讓呂布對董卓懷恨在心。

第四步:反間計。如果說前三步是王允設計的,第四步則是完完全全由貂蟬來實施了。貂蟬取得董卓的寵愛後又巧妙地和呂布眉目傳情,加深了呂布對她的愛慕和對董卓的仇恨,同時也讓董卓記恨上呂布。接著又巧妙地安排了鳳儀亭幽會,讓董卓和呂布徹底反目。

第五步:火上澆油。當一觸即發的火並在李儒的勸解下暫時平靜後,董卓迫不及待地把貂蟬轉移到他的私人院邸郿塢。王允適時地出現在憤憤不平但又無奈的呂布身邊,唆使呂布殺董卓。

【商業案例】

“太太”情懷

“借”是一種策略,但更是一種高深的智慧。“借”字所含意義極為廣泛,它可以是“借力”、“借智”等多個方麵。當自身條件不足時,不妨借用一下別人的力量,以最小的成本做成最大的“買賣”,使自己的夢想實現。這就是善借外力,出奇製勝的智慧。

在現代商業活動中,美人計已被廣泛使用,在許多電視、街頭廣告、商品包裝上,都會出現美女的頭像或全身像。在施用美人計的時候,關鍵是要迎合消費者的愛美心理或感官刺激,這樣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1993年,幾位闖深圳的年輕人推出了“太太口服液”。口服液在當時市場上已經有近三百個品種,僅深圳就有五六十種。在眾多的商家中,想要贏得人們的好感,首要的是營銷術。而營銷中,最重要的是廣告。

太太口服液廣告語有“三個太太兩個黃”、“三個太太一個虛”、“三個太太三個喜”,這樣,一下就抓住了太太們的心理,激起了她們對“太太口服液”的強烈好奇心。

太太口服液在國貿大廈燈箱上,一改以往國內廣告語的宣告式或詢問式語言,以一種輕鬆、幽默的平常口語甚至雙關語,導出了一係列引人注目的話題,如“太太臉上有難,也寫在了丈夫臉上”、“擁有‘太太’,你可能一夜成富翁”,等等。

他們在燈箱外包上一塊黃布,上麵寫著“裏麵有一個太太”、“裏麵有兩個太太”、“裏麵有三個太太”,背後寫著巨大的“猜”字。這種方式吸引了很多進出大廈的人。他們還在人流如潮的地方,拉出長180米、寬1.2米的巨大布幅,寫著“太太留名”,成千上萬人在布幅上寫了名字。一連串的廣告活動,使太太在人們的記憶中更深刻了。

太太的決策者們在廣告的時間、媒體發布上也有自己的見地。在電視媒體上,他們選擇了中央電視台黃金時間。太太公司邀請了著名歌星幫助塑造係列電視廣告形象,“摯情長真,永駐我心”的廣告詞與動人的畫麵、較強的故事性,加上名人效應,很快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從而擴大了太太口服液的知名度。

此外,太太公司還注重從包裝上進行創新,推出“九五新裝樣式”以滿足消費者求新的心理。

就這樣,通過各種媒體廣告的配合,太太成了家喻戶曉的品牌,深深地印入了人們的心中。有的企業在創業時拚命打廣告,等到銷售情況漸好時就撤廣告,太太口服液不這樣,當銷售迅速上升時,太太公司照樣堅持做廣告,從而加深公眾對太太的印象。時間一長,就形成一種消費氣候,在許多家庭,丈夫買太太送給妻子,已成為一種時尚。

在這則案例中,太太口服液在做廣告的時候,一是通過直觀的美女形象贏得消費者的青睞,一是在設計廣告詞時抓住男性消費者的心理,成功施展“美人計”,所以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口服液市場中長久不衰。

【點評】

在中國古代,曾有很多關於“美人計”的故事。在現代軍事鬥爭中,也不乏使用美人計的例子。現代美人計多采用間諜的方式來實現目的。

常言說:英雄難過美人關。施展美人計是消滅敵人的有效方式,但運用美人計時,也要懂得策略:

第一,美人計中所用的“美人”,隻有被接受的時候,才能產生威力,也就是美人隻是外因,必須通過內因才能起作用。所謂內因即對方接受美人後沉迷於酒色不理政務。要使對方的內因起作用,首要的一條就是要投其所好。

第二,要伐情損敵。美人計是用以摧毀敵人心智的武器,是通過“伐情”來損敵的,也就是消磨敵之意誌,挫敗敵之銳氣。

第三,要相機行事。美人計一般是實現最終目的的輔助手段,其主要目標是摧毀敵人的精神壁壘,但達不到徹底殲滅敵人的效果。所以在施用美人計的時候,要積極創造或尋找其他的方式,以實現徹底消滅敵人的目的。

第三十二計空城計

【原文】

虛者虛之,疑中生疑[1];剛柔之際[2],奇而複奇。

【注釋】

[1]虛者虛之,疑中生疑:第一個“虛”為形容詞,意為空虛的;第二個“虛”為動詞,意為使之空虛。全句意為空虛的就讓其空虛,使其在疑惑中更疑惑。[2]剛柔之際:語出《易經·解》卦。解,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坎下震上)。

【譯文】

兵力空虛時,就故意顯示出防備虛空的樣子,就會使人疑心之中再產生疑心。用這種陰弱的方法對付強剛的敵人,這是奇法中的奇法。

【計名講解】

空城計亦為三十六計中的著名的計策,它指的是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己方缺乏兵備而故意表現出不設兵備的樣子,給敵方製造錯覺,從而驚退敵軍的計謀。後來泛指在危急的處境下,掩飾空虛,瞞過對方的高明策略。

此計出自明朝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中說:“‘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手搖羽扇,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高聲昂曲。”這講的就是諸葛亮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的故事。

古人按語說:“虛虛實實,兵無常勢。”意思是說,用兵必須虛虛實實,沒有固定的方式。之後,古人又舉了張守珪和祖珽的例子,其中對於祖珽大擺空城計的例子,古人這樣描述道:“北齊祖珽擔任徐州刺史的時候,剛上任就遇上了南陳軍大舉來犯,當地的百姓大驚,趁機發動了叛亂。祖珽見到這種情況。於是下令不關城門,並讓士兵到城中的各個街巷進行防守,並禁止路人通行。這樣一來,徐州城陷入一片寂靜之中,就連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聽不到了。南陳的探子想刺探軍情,但是什麼也沒有發現,懷疑這是一座空城。就在南陳軍疑惑不定時,祖珽突然下令士兵高聲呐喊,聲音震天,南陳軍隊大吃一驚,(以為城內伏有重兵,)就立刻紛紛撤走了。”這是古代巧用“空城計”的著名戰例。

空城計

當己方兵力空虛的時候,要故意向敵人暴露己方的空虛,這就是所謂的“虛者虛之”。敵方心存疑慮,就會猶豫不前,這就是所謂的“疑中生疑”。敵人擔心城內有埋兵,所以就不會攻擊我方。使用此計的關鍵在於,要清楚地了解並掌握敵方將帥的心理狀況和性格特征。

【實用謀略】

互施“空城計”

在敵盛我虛的時候,一定要掌握對方主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對其展開心理戰,這樣才有脫離險境的機會。

公元前676年,楚文王因過度操勞,一病不起,不久便離開了人世。其後,楚成王即位,當時他還是個十多歲的孩子,他以叔父子元為令尹,主持政事。素以“桃花夫人”著稱的媯夫人,雖然年齡已過三十,但姿色仍不減當年,子元對這位絕色的嫂嫂逐漸產生了非分的念頭。為了排解媯夫人寡居孤獨的苦悶,子元在她的宮室旁邊蓋了一座豪華的新殿,常命樂伎在這裏奏樂、跳舞,一時熱鬧非常。

一天,媯夫人問身邊的侍女,宮外樂舞之聲從何處來,侍女回答說,是從令尹的新殿中傳來的。媯夫人聽了不禁歎息道:“先君以萬舞演習備戰,征服諸侯,來楚朝貢的人絡繹不絕。今楚兵不至中原已十年了,令尹不以為恥,整日沉溺於樂舞之中。”

這些話不知怎麼傳到子元的耳朵裏,子元感慨地說:“婦人尚不忘中原,我反而忘了;我不打鄭國,非丈夫也!”從此便有了攻打中原的念頭。其實,他是打算通過戰爭的勝利來博取媯夫人的歡心。不久,即公元前666年,子元親自掛帥,發兵車六百輛,浩浩蕩蕩殺向鄭國。

楚國大軍一路攻下數座城池,直逼鄭國國都。鄭文公聽說楚兵殺來,急忙召集百官商議。大家都知道鄭國國力較弱,都城內更是兵力空虛,無法抵擋楚軍的進犯。

鄭國危在旦夕,群臣頓時慌亂起來,有的主張拚一戰死,有的則主張納款請和,還有的主張固守待援。上卿大臣叔詹說:“依我之見,楚兵不久就會自行退兵了。”鄭文公聽了不解地說:“這次出兵令尹親自掛帥,怎麼肯輕易退兵。”叔詹說:“大臣們的這些主張一時都難解國之危。請和與決戰都非上策。固守待援,倒是可取的方案。我聽說鄭國和齊國訂有盟約。而今鄭國有難,齊國會出兵相助。現在固守恐怕難守住。以前楚國用兵,都沒有用六百乘兵車,這次出動如此多的兵力,說明子元勢在必得,他想打個勝仗。子元伐鄭實際上是想邀功圖名討好媯夫人,他一定急於求成,又特別害怕失敗。若楚兵來了,我有一計,可退楚軍。”

正在商議,忽有士兵來報告,說楚軍已進桔秩關,不久就要到逵市了。叔詹讓大家不要怕,他自有破敵之計。於是,叔詹安排甲士埋伏在城內,放下吊橋,大開城門,街市上百姓來往如常,沒有一絲慌亂之色,擺出完全不設防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