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嗣源與諸將商議進軍之計,說:“敵人多是騎兵,人數眾多,又已先處戰地,外出遊騎沒有輜重之憂,而我軍多是步兵,人數又少,還必須有糧草隨軍而行。如果在平原上與敵人相遇,敵軍隻需把我軍糧草截走,我軍就會不戰自潰,更不用說用騎兵來衝擊我們了!”
針對這種不利情況,李嗣源從易州出發,不是向東北直奔幽州,而是先向正北,越過大房嶺,然後沿著山澗向東走。
李嗣源率大軍餐風飲露,月夜兼程,一直行進到距幽州隻剩下60裏遠的地方,突然與一支契丹騎兵遭遇,契丹人這才發現晉軍派來了救兵。
契丹兵大吃一驚,慌忙向後撤退,李嗣源與養子李從坷率領3000騎兵緊隨契丹人的身後,晉軍大部隊則緊緊跟隨在李嗣源的騎兵後麵。不同的是,契丹騎兵行走在山上,晉軍行走在山澗中。
行至山口,契丹萬餘騎兵擋住了去路。李嗣源知道成敗在此一舉,摘掉頭盔,用契丹語向敵人喊道:“你們無故侵犯我國,晉王命我率百萬之眾,直搗兩樓(契丹首府),將你們全部消滅!”說完,一馬當先,衝人敵陣,斬殺契丹酋長一名。眾將士見主帥身先士卒,群情激奮,鬥誌倍增,紛紛殺入敵陣。契丹騎兵被迫向後退卻,晉軍的大部隊乘機走出山口。
出山之後即是一馬平川的大平原。由於失去山地的保護,極易遭受騎兵攻擊,李嗣源命令步兵砍伐樹枝作為鹿砦,人手一枝,每當部隊停下來或遭到契丹騎兵攻擊時,即用樹枝築成寨子,契丹騎兵隻能環寨而行,而晉軍乘機放箭,契丹人馬死傷慘重。
逼近幽州時,晉軍後隊的步兵拖著草把、樹枝行進,一時間,煙塵滾滾,契丹兵不知虛實,以為晉軍援兵甚多,未戰先怯。等到決戰來臨,李嗣源率騎兵在前、步兵隨後,有組織地掩殺過來。契丹士兵鬥誌皆無,丟棄了大量的車輛、馬匹,狼狽逃跑。
至此,幽州重鎮得以保全。
《孫子兵法》與商業——假發大王劉文漢
對於“利”,睿智的商人總是有著敏銳的嗅覺,他們往往能通過一條信息、一則新聞、一句話等,捕捉到商機,從而大獲其利。但需切記,惟利原則並不是惟利是圖,利令智昏終要失敗。
1958年,中國商人劉文漢在美國還是一個普通的商人,沒有什麼大的資產,他隻能做一些汽車配件生意。當時在美國做這種生意的人很多,他的生意很不景氣。他早就有一種要開拓一個新行業的想法,可是幹什麼好呢,他一直拿不準。
這年的夏天,他到美國克裏富蘭市做一次商務旅行。這天晚上,他的一個美國朋友請他去吃飯。當時劉文漢的心情很不好,他一直不想去,可架不住這個美國朋友的熱情邀請,隻好去了。
他們吃飯的地方是一個不太大的餐館。劉文漢走進去,看到不少黑人青年,男男女女地圍在一塊,又喊又打又叫,他的心裏又是一陣煩躁。
“漢斯先生,我真的不想到這裏來了,我對這裏很不習慣。”
當時去美國的中國人,很多人經濟地位不高,大家總是想著如何做好生意,很少到玩樂的地方去。
“劉文漢先生,不要緊,很快你就會習慣的,美國就是這樣的。”
過了一會兒,漢斯的朋友來了,他有一頭長長的黑發。開始的時候,劉文漢還以為是一位小姐,坐下來說了幾句話才看清是個男人。
劉文漢隻好在心裏暗暗叫苦,來到美國,自己連男人和女人也分不清了。
大家坐下來談了一會兒,漢斯看到劉文漢的情緒不高,便半開玩笑地說:“這是我的朋友劉文漢先生,是專門在美國做流行生意的,美國人需要什麼,他就賣什麼。”
那個長頭發的男人叫了起來:“那可真是太好了!”說著一下子把自己的肩上的頭發扯了下來:“你看看吧,這就是目前美國人最需要的。”
劉文漢吃了一驚:“你的頭發是假的?你為什麼要戴一頭假發?”
漢斯的朋友笑了起來:“我是一個推銷商,我賣的就是這個!”
“假發在美國很流行?”
“那當然了,有多少就可以賣多少啊!”
“這是真的?”劉文漢還是有點不相信。
漢斯說:“現在美國的假發工廠很少,生產不出來,主要是從法國進口。”
“為什麼美國人一下子需要這麼多的假發?”
“這個,這個……我們也說不清楚。“漢斯笑了:“隻有你們中國人,什麼事情都要問個為什麼。”
從飯館裏出來,劉文漢走在大街上,一邊走一邊想:美國人為什麼需要假發呢?正想著,耳邊傳來了一陣轟鳴聲,一群摩托車瘋一般地開了過來,車上是一群美國青年。女人全都是光頭,男人則是長發。他們對著劉文漢大叫了一陣,接著幾個男青年將長發脫下來,給那些光頭女人戴上,女人成了長發,男人全是光頭了。
“太好了,太好了!”劉文漢叫了起來,他找到了美國需要長發的根據了。
那些嬉皮士聽到他在叫好,高興地把他圍起來,又唱又跳……
當時美國的國內反越戰情緒十分高漲,美國黑人爭取平等的鬥爭也是一浪高過一浪。這時候社會上出現了一批對現實不滿的專披長發的青年,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嬉皮士”運動。男人的頭發不可能一夜之間長到披肩,再說這些人連臉都不洗,哪裏有時間梳長發,所以假發一夜之間成了美國最時髦的商品。
劉文漢回到香港之後,發現香港市場上有人用從印尼進口的真發做成假發出售,那主要是為脫發者和演員用的。生產的成本很低,做一個隻有一二百港元,到美國可以賣到5800港元。可是美國的市場很大,這點假發根本不夠賣的,劉文漢便自己下功夫研究了一種做假發的機器,產品直接賣到美國。
20世紀60年代,香港的假發業成了香港繁榮的四大產業之一。到了1970年便超過了電子工業,外銷總額達到了10億港元。劉文漢在香港建了300多家假發工廠,每年有20萬副假發銷住美國。劉文漢成了真正的“世界假發之父”。
許多年之後,劉文漢說:“如果1958年不到美國去,如果沒有碰上漢斯的朋友,沒有看到那些‘嬉皮士’,也就沒有今天的假發大王劉文漢了。”
《孫子兵法》與處世——清廉的王爾烈
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自己一位朋友的親戚的姑婆從來沒穿過合腳的鞋子,她常穿著巨大的鞋子走來走去。晚輩如果問她,她就會說:“大小鞋都是一樣的價錢,為什麼不買大的呢?”生活中,許多人不斷地追求巨大,其實是被惟利是圖的心推動著,就好像買了特大號的鞋子,忘了不合自己的腳一樣。其實,不管追求什麼,總要適可而止。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遼陽城裏出了一位才子,名叫王爾烈,他從小就很會詩文,書法也寫得很好,非常聰明,才智出眾,長大做官以後,清廉不貪,有雙肩明月、兩袖清風之譽。
有一次,王爾烈從江南主考回來,恰逢嘉慶皇帝登基繼位,皇帝召見他說:“老愛卿家境如何?”
王爾烈回答:“幾畝薄田,一望春風一望雨;數間草房,半倉農器半倉書。”
嘉慶說:“老愛卿為官清廉,我是知道的,朕現在派你去安徽銅山鑄錢,你去上幾年,光景就會不錯了。”
王爾烈到了銅山鑄錢,因為那裏有座清朝禦製通寶的鑄錢爐。他在那裏工作了3年,又奉詔回到京城,嘉慶召王爾烈上殿,問:“老愛卿,這一回可以安度餘年了吧?”言外之意是,這一回從錢堆裏爬出來,該有不少“收獲”吧。
王爾烈聽了以後,笑了笑:“臣依然是兩袖清風,一無所存。”
嘉慶說:“不會吧,你再查查看!”
王爾烈隻好又回手一掏,從袖套裏掏出三個銅錢來,隻見一個個磨得溜光雪亮,原來是鑄錢時用的模子。
嘉慶皇帝見王爾烈如此清廉,十分感動地說:“愛卿真可謂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