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篇 火攻篇(2 / 3)

闡釋

本篇名為《火攻篇》。前十一篇是作戰的一般形式,而本篇則是闡述火攻的規律和方法、注意事項等。

孫子是將火攻寫入兵法的第一人。他指出“火攻有五”:火燒敵軍,火燒糧草,火燒敵人的輜重,火燒敵人的倉庫,火燒敵人的運輸設施、糧道。這是火攻的種類。孫子還提到了火攻的條件,即“行火必有因”,需要準備器具,還要依據天氣征候等。

在本篇中,孫子還提出了“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的戰爭原則。

孫子的惟利原則,是指考慮問題,采用戰術,製定方針,謀劃戰略要以現實的利害為依據,對所作所為要有一個清醒、冷靜、理智的正確態度。惟利原則不是惟利是圖,利令智昏終要失敗。見利就爭,見便宜就搶,爭搶到手的往往是誘餌,會變成害。所以,聰明的人考慮問題做決策時,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麵。

水火無情,兵家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把它們運用於戰爭。而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應加以特別注意,以免“自淹”、“自焚”。

活學活用

《火攻篇》之一——以火佐攻者明

以火佐攻者明,

以水佐攻者強。

《孫子兵法》與軍事——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可謂是火攻的典型戰例。曹操率大軍80萬,而孫劉聯軍的實力無法與之抗衡,於是周瑜與諸葛亮定下火攻之計,借火之力,改變了戰爭的結局。孫子所說的“發火有時,起火有日”,正是諸葛亮預知將有一場東南風,從而使火攻成功。

東漢末年,曹操在平定北方、統一中原之後。統率20萬(號稱80萬)大軍沿長江東進,企圖迫使占有江南六郡的孫權不戰而降,然後一統中國。

這時候,屢遭敗績的劉備已退守到長江南岸的樊口。受劉備的委托,諸葛亮隻身一人前往柴桑會見孫權。諸葛亮舌戰群儒,堅定了孫權迎戰曹操的決心,於是,孫權和劉備結為聯盟,共同抗曹,孫、劉的軍隊與曹操的軍隊在赤壁相遇,拉開了赤壁大戰的序幕。

曹操的軍隊不善水戰,初次交鋒,孫、劉占了上風。曹操命令降將蔡瑁、張允訓練水軍,周瑜大會群英,巧施離間計,使曹操斬殺蔡瑁、張允。曹操失去善於水戰的將領,窘迫之際,將大船、小船或三十為一排,或五十為一排,首尾用鐵環鎖在一起,這樣,大江之上,任憑風大浪大,戰船不再顛簸,曹操自以為得計。

周瑜得知消息,決心用火攻曹軍。但是,時值冬季,江上多西北風,如果用火攻,不但燒不了曹軍,反倒要燒了自家戰船,周瑜為此坐臥不寧。諸葛亮能察天文地理,早已測知冬至前後將會有一場大東南風出現,於是自告奮勇,要“借”一場東南大風,助周瑜一臂之力。

周瑜欣喜若狂,又得大將黃蓋以死相助,用“苦肉計”騙得曹操的信任,在東南風乍起之時,駕著十餘隻載滿澆上了油和裹有硫磺等易燃物的幹草的戰船,在夜幕來臨之際,迅速接近了曹操的戰船。黃蓋一聲令下,點燃幹草,十餘艘戰船在東南風的勁吹之下,猶如十餘條火龍,直撲曹操的戰船。

刹時間,江麵上煙火衝天。曹操的戰船連在一起,一船著火,幾十隻船跟著著火,曹操的水軍士兵大部分燒死、溺死在江中。大火從江麵蔓延到曹軍岸邊的營寨,岸邊的曹營也變成了一片火海。

孫、劉聯軍乘勢水陸並進,曹操從華容小道僥幸逃得性命,幾十萬大軍損失殆盡。

赤壁一戰,為以後的魏、蜀、吳“三國鼎立”奠定了基礎。

《孫子兵法》與商業——借助媒體,名聲遠揚

在戰爭中,巧借水、火及其他輔助力量可以使弱者轉化為強者,使劣勢轉化為優勢。在現代商戰中,思維敏捷的商人們常是巧借“東風”的行家裏手。

在G省,有上百家公司同時生產席夢思床墊,競爭之激烈可想而知。一家鄉鎮企業生產了一種品牌席夢思床墊,在門市擺放一年無人問津。廠家十分疑惑,這種床墊是引進了國外最新技術製造的,質量絕對沒問題。

經過一番調查了解到,床墊市場上各種品牌多如牛毛,但質量參差不齊。有許多所謂的“名牌”床墊,顧客花上千元買回家後,發現不到一個月就出了問題,床墊開始凹凸不平,有的彈簧都斷了。對於一個新出的牌子,顧客當然是擔心花錢買罪受。

了解了情況,摸準了顧客心理,廠裏開始想辦法了。他們明白自己是一個小廠,不能靠廣告或所謂名人來幫忙,於是就想出了讓新聞界主動幫忙的點子。他們將床墊鋪在市中心“家具城”前的繁華馬路處,租來一輛壓路機來碾壓。這一行為立刻吸引了大量的人圍觀。壓路機經過幾個來回後,碾壓過的床墊完好如初,彈性依舊,在場的觀眾無不驚歎,當時就有人要買該牌床墊。這一事件很快被到處找新聞的記者捕捉到了,一時間當地電台、報紙競相報道。這樣一來,該品牌床墊頓時名聲大振,沒用一分錢做了好廣告,扭轉了不利局麵,產品暢銷全國,成了顧客信賴的品牌。

《孫子兵法》與處世——借詩婉拒求婚者

為人處世,許多時候不能過於直接。如拒絕別人,如果直截了當地當麵拒絕,常會使人非常尷尬,甚至心生怨恨。這個時候,不妨巧借“東風”,借此說破,反而更好。

金朝的宰相張平章,看上了詩人元好問的妹妹。幾天前,他讓相府的人去征求元好問的意見。想不到這位頗負盛名的詩人爽快地說:“我妹妹的婚姻大事,應由她自己做主。”

張平章仔細地體會這句話的含義,不禁仰天大笑起來:“做哥哥的沒有推卻,想那元妹怎麼會為難我呢?何況,我是當朝宰相,權傾朝野,哪一個姑娘會不喜歡呢?”

這天,張平章穿上最華麗的服裝,乘上裝飾一新的馬車,離開相府,興衝衝地求親去了。

馬車停在元妹的屋前,張平章威風凜凜地跳下車子,向元家走去。元妹聽說宰相來訪,便笑嘻嘻地出來迎接。把張平章樂得眉飛色舞,心想果然是個絕代佳人,西施再現。見她麵露喜色,以為這位窈窕淑女就要屬於自己了。

元妹正在家裏裱糊天棚,客人來了,隻得坐陪。她已猜知張平章的來意,果真提及此事,叫她如何回答好呢?正為難間,張平章大獻殷勤地說:“久聞元妹詩文超人,今天平章慕名而來,可有新作讓我欣賞欣賞?”

“小女子無才,承蒙誇獎。”元妹依然不動聲色,以新裱糊的天棚為題,吟誦一首絕句:

補天手段暫施張,

不許纖塵落畫堂。

寄語新來雙燕子,

移巢別處覓雕梁。

剛才還喜形於色的張平章一下子落進了冰窖,臉色煞是難看,“騰”地站起,氣呼呼地向外走去。他坐上車馬,車夫把鞭子抽得“劈叭”作響,馬蹄揚起陣陣灰塵,載著情場失意的宰相飛奔而去。

原來元妹並不喜歡這位仗著權勢居高臨下的張平章,故意在詩中把他比作汙染畫堂的“纖塵”和不識時務的“燕子”,將他氣跑了。

聰明人考慮問題、做決策時,總是兼顧利和害兩個方麵。該爭必爭,該棄必棄。爭是為趨利,棄是為避害。

《火攻篇》之二——非利不動,非得不用

非利不動,

非得不用,非危不戰。

《孫子兵法》與軍事——李嗣源繞道救幽州

孫子所說的惟利原則,就是行軍打仗時要考慮到利害得失。聰明的將領在作軍事決策時,總是兼顧到利和害兩個方麵。該爭必爭,該棄必棄。爭是為趨利,棄是為避害。

五代時期,契丹首領耶律阿保機率30萬大軍包圍了晉國的北方軍事重鎮幽州。晉王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統率7萬兵馬增援幽州,解幽州之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