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曼研究了曆史上大量的政界和商界名人,在解釋自己的理論時,他特別強調了法王路易十四的一個習慣:
每當遇到大臣們因為某個政見而爭論不休的時候,路易十四就會端坐一旁,不動聲色地聽著,卻不做絲毫表示。等到雙方爭論完後,他才會不置可否地說一句:“我會考慮的。”然後便轉身離開了。久而久之“我會考慮的”這句話,便成為路易十四應對各種問題的經典回複,而他的緘默寡言則使大臣們猜不透他的真實意圖,隻好誠惶誠恐地聽從他的命令。
就這樣,路易十四通過恰當地保持沉默而鞏固了他的權威,而法國的中央集權也在他手中達到了巔峰。連極度厭惡路易十四的聖西蒙公爵都不得不承認:“他創造了奇跡,他的威望也因寡言而得到了提升。”
在人與人溝通的過程中,表達觀點是必不可少的,但很多時候,適當的沉默比聲嘶力竭的爭辯更容易產生震懾的效果,進而令對方信服。懂得沉默的人能在溝通中以靜製動,用沉默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與意圖,從而在時機成熟時一舉掌握主動權。
與此同時,用語言懾服對方,很有可能說得越多暴露得也就越多,而適當的沉默,能夠更有效地控製你的身體語言,讓對方無法洞察你的意圖。否則,你可能會在進退失據中更加暴露自身的意圖。
沉不住氣的人在冷靜的人麵前往往容易失敗,原因就在於他們太急於表達,而沒有時間考慮自己的處境和地位,最終必然露出弱點。
當然,在日常交往中,並沒有這麼多需要鉤心鬥角的地方。但在許多場合中,高效的溝通往往離不開沉默。
美國演講家卡耐基有一次買到了一件有褪色問題的衣服,於是,他回到店裏打算退貨。正當他將這件衣服的問題告訴售貨員時,卻被售貨員打斷了:“我們已經賣出了數千件這種衣服,你還是第一個來挑剔的人,我們這兒不讓退貨,你要是不滿意就換一件吧。”
這種惡劣的態度讓卡耐基無法接受,於是,他跟售貨員激烈地爭辯起來。隨後,另一個售貨員也加入了,他說:“所有黑色衣服起初都會褪一點顏色,那是沒有辦法的。這種價錢的衣服就是這樣,那是顏料的問題,你再穿幾天就好了。”
這句話讓卡耐基更惱火了,他忍不住要破口大罵。這時,他們的經理過來與卡耐基協商解決了這件事。卡耐基說:“他將一個惱怒的人變成了一位滿意的顧客。這位經理是個真正懂得溝通藝術的人。”
這個經理說了什麼讓卡耐基如此滿意?事實上,他一開始什麼都沒說,隻是靜靜地聽著卡耐基挑剔衣服的質量問題,並且不置一詞。等卡耐基宣泄完了,他才開口。首先,他承認自己不知道為何會褪色,然後,又問卡耐基:“你要我如何處理這套衣服呢?你提什麼要求,我都會答應的。”
聽了這句話,卡耐基的怒火消失了,本來他還打算退掉這件衣服,但現在,他回答說:“我隻要你的建議——我要知道這種情形是暫時的還是永久的,是否有什麼辦法可以妥善地解決?”然後,這位經理建議卡耐基再試著穿一個星期。如果到那時仍不滿意,可以來換一件讓他滿意的。
其實,仔細想想,經理的建議和兩位售貨員的建議完全一樣,但是,他卻讓卡耐基“滿意地走出了這家商店”。一星期後,卡耐基發現,這衣服確實沒有問題,於是,他對那家商店的信任也就完全恢複了。
這位經理的溝通藝術體現在哪兒?關鍵就是沉默。他用聽代替了說,讓卡耐基盡情說出自己的不滿,宣泄出所有的負麵情緒。然後,順著卡耐基的話,他提出一套卡耐基能接受的解決方案。
沉默往往和傾聽聯係在一起,不懂傾聽就沒辦法有效地與人溝通;而不懂沉默,就沒辦法有效地傾聽他人。許多人不能讓他人對自己產生好印象,就是因為他們不懂沉默,不注意傾聽。他們隻關心自己要說什麼,卻不關心對方想表達什麼。事實上,這樣的溝通隻是一個雞同鴨講的“雙向演講”,而非真正的溝通。
工作成癮綜合征:“工作狂”是一種心理疾病
曾經,“工作狂”是個褒義詞,“工作狂”意味著強烈的責任心和被人學習、模仿的榜樣。但是,近些年隨著心理學研究的深入,“工作狂”漸漸被認定為一種心理疾病。換句話說,這種人非但不值得表彰,反而是需要心理治療的。
在心理學上,“工作狂”被稱為“工作成癮綜合征”,學名“病理性強迫工作”,最早是由鬆本教授在1997年提出的。鬆本教授認為,“工作狂”是對工作的一種過度依賴,表現為通過超過一般限度的工作來獲得心理滿足。當這種依賴失控,便成了工作成癮,對人會產生極大的負麵影響。
目前,“工作成癮綜合征”已經被作為一種正式界定的心理疾病納入了診斷體係當中。它的機製和毒癮是一樣的。毒品通過提高一種叫腦啡肽的物質分泌,在短時間內令人高度興奮。“工作成癮綜合征”患者也一樣,通過高強度工作所帶來的心理補償感同樣會刺激腦啡肽的分泌,從而給人帶來病態的快感。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狂”與一般對工作抱有熱忱的人有著本質的區別——後者熱愛自己的工作,能從工作中獲得巨大的成就感;而“工作狂”則是把工作作為獲得心理快感的工具,其人並不熱愛工作本身,也很難從工作中得到快樂,隻是通過拚命地加班、工作以求獲得某種心理解脫般的愉悅感。
換句話說,對工作抱有熱忱的人追求的是工作的結果和結果帶來的成就感,而“工作狂”追求的是工作的過程。所以,他們往往吹毛求疵,強迫自己對每一個工作環節都做到完美,一旦出現問題或差錯便羞愧難當、焦慮萬分,同時又拒絕別人的幫助。在這種情況下,“工作狂”的工作量巨大,但工作成效往往卻不顯著。
而“工作成癮綜合征”帶給人的最大傷害,則是極度耗損人的身心健康。
事實上,任何過度的事情都是健康的大敵,不管是過度抽煙、過度喝酒、過度玩樂,還是過度休息都是有損健康的,但“工作成癮綜合征”的恐怖之處在於,過度工作的行為被包裝在“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主流價值觀中。沒有人認為大量抽煙是好的,但大多數人則相信高強度工作能帶來高額的回報。
麵對“工作狂”,我們說得最多的是“努力工作雖然是好的,但也要注意一下身體”,而不是向抽煙成癮的人那樣直截了當地告訴他:“你這是種病態行為,必須立刻終止!”
偽裝成良藥的毒藥最恐怖,披著“進取心”外衣的“工作成癮綜合征”也同樣可怕。絕大多數“工作狂”都有一個共同點:他們在通過高強度工作欺騙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是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成功人士”。
那麼,如何才能在“進取心”和“工作狂”之間找到平衡點,既保持拚搏的精神又不陷入工作成癮的病態呢?心理學家給出了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享受忙裏偷閑的樂趣。工作狂首先要學會“偷懶”,懂得張弛有度是一種生命的智慧。悠閑與工作並不矛盾,該工作的時候就好好工作,該休息的時候就好好休息。但是,大多數人不可能有大量的時間休息,所以要學會忙裏偷閑,讓緊繃的弦放鬆。放鬆不是放縱,而是養精蓄銳,是為了以一種更快的速度奔跑。
第二,改掉工作時的口頭禪,例如“我努力工作,是為了讓孩子、妻子和父母生活得更好”等。正是這種口頭禪讓工作狂們陷入了“我不得不工作”的心理怪圈,一旦閑下來就會產生強烈的負罪感。因此,當不得不進行高強度工作時,不如把口頭禪改成:“這是一件多麼有價值的事情,我一定能把它做好!”
第三,調節對自己的認知。很多工作狂的出發點都是因為相信自己有著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同時相信他人對自己的期望也是如此,因此把工作視為自己人生價值的唯一表現。但事實上並非如此,地球缺了誰都照常運轉,工作狂身上背負的過高的期望壓力,其實完全是來自自我認知的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