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心靈上的靜心之途(3 / 3)

喬·吉拉德35歲時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做了一名汽車銷售員。他在工作的第一天便賣出了一輛汽車,取得了令人驚訝的成績,但隨後喬·吉拉德的銷售員工作卻並不一帆風順。在最初的三年裏,他每天保持著積極的態度,為了不斷擴大自己的客戶群,經常到各種各樣的場合去派發名片,還經常在一些熱門球賽的觀眾席上,一整袋一整袋地拋灑自己的名片,引來了不少人的議論與白眼,甚至有人罵他“神經病”,但喬·吉拉德卻並不在意這些。

在最初的日子裏,喬·吉拉德所做的這一切沒有收到什麼明顯的效果,但是達到了他的目的——在底特律很多人都知道了一個叫喬·吉拉德的年輕人在從事銷售汽車的工作。有時候,喬·吉拉德也懷疑過自己,但很快他就把這種負麵能量一舉擊潰了。針對每一次與客戶談判的情況,喬·吉拉德總結出了一些經驗:

(1)別替自己找借口

比如,客戶看中了某個款式的汽車,價錢談好了,樣車客戶也試開過了,當客戶付完款準備提車時,如果發現車庫裏已經沒有這款車時千萬不能為自己找任何借口——找借口不但不會讓對方理解自己,反而會讓對方覺得自己不守信。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喬·吉拉德采取的做法通常是不停地向對方道歉,盡量以適當的折扣價賣給客戶,貨到後,當即親自送至對方家中。這樣一來,反而能贏得客戶的信任。

(2)別忽視反饋信息

針對很多人隻要交易成功也就宣告著這筆交易成為過去式的情況,喬·吉拉德經常對老客戶進行回訪,以期待從他們那裏得到一些良好的反饋信息,從而不斷地改進工作方法。

(3)別消極懈怠

喬·吉拉德認為,沒有人願意與一個整天愁眉不展的人去做生意,包括自己的同事和老板,所以他一直告誡自己每天都要麵帶微笑地麵對每一位客戶,始終保持一顆平常心去麵對一切。

喬·吉拉德就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之下不斷磨礪自己,一點點增強自己的正能量,使自己擺脫掉了那些消極想法。可以說,一個人一旦落入了消極思想的惡性循環中,那麼這個人就會在不良能量的影響下自尋煩惱。後來的事實證明,正是喬·吉拉德每天都在心裏為自己積聚一點正能量的行為,讓他最終在入職汽車銷售員的三年後一舉成為美國汽車銷售業無人能企及的人物——不僅受到了總統的接見,而且多次拒絕了其他公司的高薪聘請,直到他退休時依然是一名汽車銷售員,但實際上已經沒有一個人僅僅把他當作一名純粹意義上的銷售員來看待了。

10

心靜下來,才能知足常樂

——知足:不知足則難修行,則亂心神

在當代人壓力不斷增大的情況下,許多人將“知足常樂”當作可恥的代名詞,這實際上是人們對這個詞語最大的誤解。“知足常樂”一詞源自老子《道德經》中的“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這裏的“禍”對應不知足的底線,那麼什麼才會造成災禍呢?答案是被貪婪蒙蔽了的雙眼。所謂貪婪,即指永遠無法滿足的欲望,這種欲望不僅能使一個人墜入無底深淵,也能使一個國家在頃刻之間付之一炬。

談及於此,我們不得不提起為了一個女人而禍害掉一個國家的曆史人物——周幽王。他的妃子褒姒是他攻打褒國得來的“戰利品”,或許是英雄難過美人關,得到褒姒以後的周幽王便再也不理朝政,他最後一次出現在朝堂上,竟是為了商議如何博得褒姒一笑。周王聽從宦官的話,最終引發了“烽火戲諸侯”的荒唐鬧劇,將國家的安危拋在了美女那如同曇花一現的微笑之後。當國家因此滅亡之後,褒姒也不知所蹤。

像周幽王這樣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的君王,如果不能控製自己的欲望,輕則可使國內的局麵動蕩不安,重則可使自己的國土蕩然無存。換而言之,如果一個人有著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那麼他就會掉進欲望的陷阱。

在生活中,倘若僅盯著那些我們得不到的東西,忽視了自己已擁有的東西,擁有的越多,自己的心就越不容易得到真實的快樂。真正的進取也不應該是天天被物欲牽著鼻子往前跑,而是應該持有一顆平靜對待生活的心,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好自己的路。

明朝有位名叫胡九韶的青年,整日裏靠著給學堂教書、下地種田,才能勉強維持生計。然而,這個青年卻非常感激這個世道,用他的話來說就是享了清福。

他妻子知道他有這個想法後,感到非常奇怪,問道:“我們每天隻能憑借非常清淡的菜粥飽腹,怎麼能說是享清福呢?”胡九韶聽了妻子的疑問,反倒非常高興地說:“我們生活在沒有戰亂的時代,有飯吃,有衣穿,沒有餓死、凍死,家中沒有一個人遭受牢獄之災,也沒有人因病臥床不起,咱們不就是享清福了嗎?”

能靜心過好自己生活的人,往往對自己有足夠清醒的認知。胡九韶沒有因為自己勤懇勞作隻換得清貧生活而怨天尤人,是因為他對自己所擁有的和能擁有的萬分珍惜。

真正的知足常樂並不是讓一個人故步自封,或者不思進取,而是讓我們以理性的態度去觀望我們還能去得到什麼,用感恩的姿態去享受我們目前得到的一切。

美國知名藝術家塔莎·杜朵的父母皆來自上流社會,塔莎要是按照原來的軌跡生活,本來可以生活得格外舒服,可是,她眼中最好的生活是在鄉下的農村裏。她從小的夢想就是開一個農場,為了完成這個夢想,她15歲就不再上學了,從那時候開始,她就開始逐漸接觸務農的相關事宜。

結婚後不久,她就拉著丈夫來到一個古老的農場生活,這裏沒有任何現代設施,一切都要依靠人力完成。在這裏,他們養了許多諸如牛、鵝、雞、鴨這樣的牲畜。因為沒有水,她隻能每天走到很遠的地方去挑水,日子過得非常辛苦,但是她非常享受這種生活,並在這一時期,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兒童繪本《南瓜月光》。

家人的每一件衣服都由她親手縫紉,麵包都通過暖融融的烤爐烤製。在這個農莊的花園裏,到處都能見到她親手栽下的各種花花草草,雖然每天管理莊園的工作非常煩瑣,但是她依然會抽出時間陪她的孩子玩耍,教他們各種禮節。

她親手做了許多小玩偶,並為這些玩偶建立一個“郵局”,讓孩子們能通過“郵局”與玩偶們溝通,始終保持一顆童心。再往後的數年裏,她還和她的孩子們建起了一個木偶劇團,在附近的一些城鎮進行各種演出。

塔沙·杜朵還有過想和丈夫與孩子們去更加偏遠的地方居住的想法。她丈夫卻對她的這種生活方式並不讚同,在攜手23年後,他們終因對各自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和平離婚。

離婚後的她並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想法,長期繁重的農活對她來說或許才是自己存在的意義。為了撫養孩子成長,她更加努力工作,10年出版了20本繪本,1971年她憑借《柯基村集市》獲得了“女王終身成就獎”。

在56歲那年,她終於遷居到了自己喜愛的蒙特荒野,在這裏,她的生活才算真正從頭開始,塔莎用了30年的時間為自己打造了一個極具複古風的農莊。

幾十年的勞作並沒有使她變得蒼老,她非常喜愛這樣的生活方式,而在她的孩子們眼中,塔莎無疑是格外辛勞的。在塔莎看來,隻有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自己想要的生活,用知足的心態去迎接生活的挑戰,她的內心才是富饒的、充盈的。

無論追逐怎樣的生活,我們所麵對的絕不隻是單純的美好,那些未知的遺憾和不足,也會時不時地使我們停下腳步。隻有當我們將一顆心安靜下來,仔細去傾聽內心的呼喚,才能保持平和、知足的心態繼續前進。

當身陷問題之中,隻要有人開始過分計較細節上的缺失,他整個人就會陷入一種與自我心態僵持不下的糾結中,我們將這種不斷追求欲望以獲得自我滿足的症狀稱為“完美型人格偏執症”。

看過《西遊記》的人都認識唐僧這個人物,此人不僅有我們所熟知的愛嘮叨型人格,還是一個十足的完美主義者。在悟空完成一次收走水妖的任務後,水中的千年老龜因為受了唐僧一行的恩惠,特意前來背他們師徒過河,並在這期間托唐僧向佛祖問一下自己還需要多久才能修得正果。在曆盡八十難來到佛祖麵前取了經書後,唐僧卻忘記幫老龜詢問得道的時辰。在最後一難渡通天河時,因為沒有完成老龜囑托之事,老龜一生氣將他們師徒四人連帶著經文一起打翻到水底,師徒四人好不容易上岸後,唐僧看著自己曆盡千辛萬苦得到的經書被河水淋濕得不成樣子,甚至殘缺不全,心裏非常悲傷。後來,徒弟孫悟空勸說道:“師父,這也許是不礙事的,這天地之間本身就沒有什麼是圓滿的,這最後一難,也許是為了映照這個道理。”這個時候唐僧才心疼地合上這些經書,繼續上路了。

其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何嚐不像這些經書一樣,多多少少都會有些殘缺之處,但是如果隻緊盯著別人圓滿的地方,就永遠體會不到自己所擁有的那些快樂。

處於清閑之時,學會享受悠閑的時光,便是對生活的一種尊重;身在繁華之地,能戒驕戒躁,從周邊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才能將生活過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我們把一顆心靜下來時,才會懂得自己到底得到了什麼,能擁有什麼。知足,是給予自己充分肯定之外,對現有生活的一種認可態度。學會適當地享受生活,就要以知足的心態體會生活,減少欲望,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