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2 心靈上的靜心之途(2 / 3)

更讓霍華德難以接受的是,他的妻子瑪麗·霍華德還在CIA工作。這樣一種被公司開除依靠妻子生活的現狀,對霍華德來說,無疑是莫大的恥辱。最終,在蘇聯間諜的引誘下,霍華德幹起了出賣自己祖國的勾當——他暗地裏為蘇聯情報機構效力,將一些重要信息拿去和對方做交易,以換取大量現金。

這樣做的後果自然是非常嚴重的,1984年,美國當局安插在蘇聯的間諜係統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十多名資深間諜落網,美國對蘇聯方麵的探查情況最終陷入了困境。這樣一種被動的局麵,一直持續到了第二年才有所緩解。1985年,從前和霍華德一起工作過的CIA工作人員無意間發現,導致美國陷入困境的原來是那個落魄的“無業遊民”霍華德,所以,CIA悄無聲息地對霍華德展開了調查,並進一步確認了他出賣聯邦和戰友的罪行。但是在這個時候,美國駐蘇聯的情報機構已經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不少能力出色的間諜,都遭到了“就地處決”的悲慘命運。

2002年7月12日,逃至蘇聯17年的霍華德離奇地從樓梯上跌落,客死他鄉。對於這樣一個結果,外界自然將矛頭和疑點指向他曾經效力過的CIA。由此,派遣刺客取人性命的言論,又讓CIA陷入了風波中。畢竟當年的事情,已經過去快20年了,此時的霍華德已經步入老年,加上他一直存在的健康原因,他實際上也活不了多少個年頭了。所以,霍華德的離奇死亡,又讓美國當局承受了巨大的壓力,甚至一些美國百姓都對此表達了不滿,因為這件事如果真的是美國人自己幹的,那麼它就“太不人道”了。而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教授吉斯·傑弗裏就曾暗示,CIA很可能“替人背了黑鍋”。因為他長期跟蹤本國情報機構軍情六處,所以對這些鉤心鬥角的事情非常了解。他說:“如果美國中情局真的想要報複霍華德,為什麼要等到20年之後呢?當年牽涉其中的人,大多數都已經隱退,甚至是死掉了,誰還願意去算這樣一筆舊賬呢?更有可能的是,莫斯科的間諜們玩了一套嫁禍栽贓的把戲,他們暗殺了霍華德,因為這個時候,垂垂老矣的美國間諜霍華德,已經沒有太大的利用價值了。”

從傑弗裏教授的分析當中,我們可以從側麵得知,當時美國CIA在霍華德的案子上是處於被動局麵的。實際上,在這一次鬥爭中,CIA和霍華德都沒有得到什麼好的結果。現在看來,如果在1983年的那一次測謊測試當中,負責人能夠用一種更為耐心的情緒對待霍華德,那麼這一切或許就會是另外一番模樣了。

在最初的時候,霍華德想要上級對自己的情況重新做一下評估,但是由於受到個人情緒的影響,這名負責人並沒有接受對方的要求。這樣一來,情緒低落的霍華德便墮落了下去,而蘇聯人也因此鑽了一個大空子——在霍華德的幫助下,美國中情局辛辛苦苦在蘇聯搭建起來的情報機構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一大批優秀間諜因此枉送了性命。很顯然,這樣一個結局對美國方麵造成的經濟損失已經難以用金錢來衡量了。

可以肯定的是,在這一連串的悲劇當中,霍華德和他上司之間那次不愉快的溝通是引爆一切的導火索。而這位上司糟糕的情緒,又成了推動整個事件向錯誤方向發展的源頭。從這件事情上,我們同樣也應該認識到這樣一個現實,那就是人們在生活、工作當中,一定要控製好自己的情緒。因為在很多時候,一兩句看起來微不足道的抱怨,無意的傷害性話語,都會引發災難性的後果。就像霍華德和CIA一樣,當事人的一點點情緒波動,最後竟然給整個聯邦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而受益者卻是自己的對手。

8

世間事皆有煩憂,不如靜心於夢想之中

——沉心:生活從來不乏期待,沉下心來才能遠離平庸

從旭日東升到朝霞西沉,人們從白天的奔波忙碌到夜裏安靜睡下,365個日夜,每一個人與他人似乎沒有多大的不同。人們的生活周而複始地循環著,但當我們靜下心來,客觀冷靜地觀察每一個人,就會慢慢發現許多看似平常無奇的人正在一點點地散發著屬於自己的光芒。

有人曾說人生的冷暖不過取決於心靈的溫度,可在當下飛速發展的社會大熔爐裏,人心早被炙烤得幾近燒焦變形,所謂的匆忙,大多也不過是在這沸騰的熔爐裏盲目地滾來滾去。

社會發展不斷加快,使人們幾乎24個小時都不停擺,似乎對社會來說,我們不需要靜心,更多的需要是一心多用。

1805年出生在歐登塞城的貧民窟的安徒生,父親是個有過誌願服役經曆的窮鞋匠,母親是受人雇傭的洗衣工。他的家雖然清貧,但好在父母健在,他父親在工作之餘會給他講一些流傳於民間的小故事,這使他感到簡單幸福。然而,在他剛滿11歲時父親染上了疾病,不久就離開了人世。在他父親去世不久後,他母親就改嫁他人。這樣一場突如其來的災禍,讓年紀尚小的安徒生過早地走入了社會,開始了長期的學徒生涯。或許是他父親自小在他的心中種下了一顆向往藝術的種子,他14歲時終於下定決心結束了壓抑的學徒生活,離開了自己的故鄉,隻身前往首都哥本哈根並進了一所歌唱學校學習。他終於開始了自己夢想中的生活,在哥本哈根皇家劇院當了一名小配角,但他窮困的處境依舊沒有改變。後來,他的喉嚨受到感染,不得不從歌唱學校退出。1822年安徒生得到劇院導演約納斯·科林的資助,就讀於斯萊厄爾瑟的一所文法學校,在學校裏他總是因為自己的出身問題遭到同學們惡意的譏諷嘲笑。這所學校小小的圖書館,成了他唯一的慰藉,他全身心投入劇本創作,可是他的劇本沒有被一家劇院采用。經受過太多苦難的他並沒有因為被拒絕而就此收手,在不斷地努力下,他寫的《青年的嚐試》一書終於得以發表。1828年他憑借自己的努力考入哥本哈根大學,畢業後的他主要依靠自己的稿費艱難維持日常生活,直到他的遊記作品《1828和1829年從霍爾門運河至阿邁厄島東角步行記》出版問世,他的才華才開始被社會承認。此時的他依舊沒有放棄對戲劇的創作,經過8年的努力,他的詩劇《阿爾芙索爾》終於得以搬上舞台,他也因此得到皇家藝術劇院的重視,被送到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進行曆時5年的免費就讀。自此之後,他的小說一經出版就受到廣泛歡迎。1832年安徒生開始為孩子創作,在每年的聖誕節都會出版一本童話故事集,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漸擱筆。在他創作生涯的最後幾年,他的童話故事現實成分愈發明顯,著力描寫底層民眾的艱難生活,揭露諷刺社會的黑暗,其故事發人深省,也著實吸引了一批成年讀者。

原本出身低微的安徒生,很可能會繼續自己的學徒生涯過完平凡的一生。幸運的是,他選擇了忠於自己的夢想,最終譜寫出屬於自己的動聽歌謠。他的一生勤勞辛苦,如同一隻不起眼的麻雀,用它獨特的歌喉讓人們深深記住了他的名字。

安徒生的一生一直過著簡樸的生活,他隻是安靜地寫作,名與利仿佛與他無關,他用這種篤定的生活態度換來一篇篇感人的文學作品,以及後人的景仰。一個懂得靜心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才會得到生活如此無私的饋贈。

9

人生的際遇,請,未必會來;躲,未必能免

——麵對:積極對待生活,再長的路也能一步步走完

美國心理學家埃倫·蘭格博士說過:“我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有兩個不同的能量區,一個是平靜,一個是憤怒。一個人隻有始終保持內心的平靜,學會放下,才能激活和喚醒藏在他心底的正能量。”埃倫·蘭格的意思其實就是要我們無論麵對多麼大的困難,都要讓自己做到內心平靜,因為一個人隻有把握好了心態才能冷靜地去麵對困難,從而喚醒自己的正能量,尋找到解決困難的方法。如果無法把握好心態,那麼隻能越想越焦慮,讓自己在痛苦和煩惱的泥沼裏越陷越深,無法自拔。

在這方麵,喬·吉拉德有著十分深刻的體會,雖然在他35歲之前所從事的40餘個工作中經曆了很多磨難,但喬·吉拉德卻從沒有抱怨過一句,因為他始終明白,一個人無論怎樣去抱怨,也不會因此改變事物原來的運行軌跡。隻有擺正心態,才能激活內心的正能量,通過自身不懈地努力去完成自己的人生追求,否則,隻能是徒增煩惱。

喬·吉拉德之所以能夠保持良好的心態,一切都源於他的家庭——從1928年11月1日出生後,似乎就注定了喬·吉拉德的童年要經受很多磨難。由於家境十分貧窮,9歲的時候,喬·吉拉德就在街上為行人擦皮鞋或是送報紙掙錢補貼家用了。盡管當時小小年紀的喬·吉拉德因此受了不少苦,但這畢竟緩解了一點他家的開支。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但早當家的喬·吉拉德卻由於自己出去做童工而遭到了父親的辱罵以及鄰居們的歧視。其實,所有的這一切都隻是借口,並非父親與鄰居們看不起早年懂事的喬·吉拉德,而是由於喬·吉拉德從小便有很嚴重的口吃。但所有的這些,9歲的喬·吉拉德都忍受住了,因為他得到了母親的關愛與支持,他堅持不偷不搶,隻憑借自己的勞動賺錢,所以盡管很多人看不起喬·吉拉德,但他覺得自己做的並沒有什麼不對,在他看來自己隻不過是不想做一個好吃懶做的人而已。

喬·吉拉德在9歲的時候便遭遇了很多人也許一輩子也不會經曆的磨難,所以他才能夠準確地擺正自己的心態,沒有因此而去自尋煩惱。對於父親和鄰裏們的辱罵與歧視,他也沒有氣餒,他要用事實證明給父親和所有人看——他並沒有做錯什麼。於是在隨後的許多年裏,隻要一遇到困難,或是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什麼不順心的事情,他總是會這樣告誡自己——一定要成功。而這致使他無論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始終都會以積極的態度去麵對,並為自己積攢正能量,所以高中沒畢業的他便步入了社會,做起了各種各樣的工作。盡管並不輕鬆,但不到20歲喬·吉拉德就已經能養活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