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做一個滿意的聽眾(3 / 3)

隨著1989年11月柏林牆的轟然倒下,許多人認為一個新的、統一的德國將會迅速崛起和繁榮。但索羅斯經過冷靜地分析,卻認為新德國由於重建原東德,必將經曆一段經濟拮據時期,德國將會更加關注自己的經濟問題,而無暇幫助其他歐洲國家渡過經濟難關,這將對其他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貨幣帶來深遠的影響。

在1990年,英國加入西歐國家創立的新貨幣體係——歐洲彙率體係(簡稱ERM)。索羅斯認為英國犯了一個決定性的錯誤。因為歐洲彙率體係將使西歐各國的貨幣不再盯住黃金或美元,而是相互盯住;每一種貨幣隻允許在一定的彙率範圍內浮動,一旦超出了規定的彙率浮動範圍,各成員國的中央銀行就有責任通過買賣本國貨幣進行市場幹預,使該國貨幣彙率穩定到規定的範圍之內;在規定的彙率浮動範圍內,成員國的貨幣可以相對於其他成員國的貨幣進行浮動。

市場洞察力決定了一切,錯誤的洞察會導致自我毀滅。索羅斯的天才就在於比別人更快地預見到未來的發展趨勢。索羅斯早在《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簽訂之時已預見到歐洲彙率體係將會由於各國的經濟實力以及各自的國家利益而很難保持協調一致。一旦構成歐洲彙率體係的一些“鏈條”出現鬆動,像他這樣的投機者便會乘虛而入,對這些鬆動的“鏈條”發起進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隨者也會聞風而動,使彙率更加搖擺不定,最終,對追風機製的依靠比市場接納它們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個機製被摧毀。

隨著時間的推移,英國政府維持高利率的經濟政策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它請求德國聯邦銀行降低利率,但德國聯邦銀行卻擔心降息會導致國內的通貨膨脹並有可能引發經濟崩潰,拒絕了英國降息的請求。

英國經濟日益衰退,英國政府需要貶值英鎊,刺激出口,但卻受到歐洲彙率體係的限製,必須勉力維持英鎊對馬克的彙價。英國政府的高利率政策受到許多金融專家的質疑,國內的商界領袖也強烈要求降低利率。

但政府的幹預並未產生好的預期,這使得索羅斯更加堅信自己以前的判斷,他決定在危機凸現時出擊。索羅斯及一些長期進行套彙經營的共同基金和跨國公司在市場上拋售疲軟的歐洲貨幣,使得這些國家的中央銀行不得不拆巨資來支持各自的貨幣價值。

英國政府計劃從國際銀行組織借入萬億英鎊,用來阻止英鎊繼續貶值,但這猶如杯水車薪。僅索羅斯一人在這場與英國政府的較量中就動用了100億美元。索羅斯在這場天量級的豪賭中拋售了70億美元的英鎊,購入60億美元堅挺的貨幣——馬克,同時,索羅斯考慮到一個國家貨幣的貶值(升值)通常會導致該國股市的上漲(下跌),又購入價值5億美元的英國股票,並賣掉巨額的德國股票。如果隻是索羅斯一個人與英國較量,英國政府也許還有一絲希望,但世界許多投機者的參與使這場較量的雙方力量懸殊,注定了英國政府的失敗。

索羅斯是這場“賭局”最大的賭家。其他人在作出億萬資金的投資決策時也許心髒會狂跳不已,寢食難安,但這從來不是索羅斯的風格,他在進行高風險、大手筆的決策時,憑借的是他超人的膽略和鋼鐵一般的意誌,他能處之泰然,好像置身於事外。也許他能不斷製造世界金融界神話的最大秘訣之一就是他具有超人的心理素質。

下完賭注,索羅斯開始等待。1992年9月中旬,危機終於爆發。市場上到處流傳著意大利裏拉即將貶值的謠言,裏拉的拋盤大量湧出。

隨後,意大利和西班牙也紛紛宣布退出歐洲彙率體係。意大利裏拉和西班牙比賽塔開始大幅度貶值。

作為與英國政府較量的另一方麵——索羅斯是這場襲擊英鎊行動中最大的贏家,曾被《經濟學家》雜誌稱為“打垮了英格蘭銀行的人”。在最終黑色星期三的兩周時間裏,索羅斯從英鎊空頭交易中獲利已接近10億美元,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利率期貨上的多頭和意大利裏拉上的空頭交易使他的總利潤高達20億美元,其中索羅斯個人收入約占1/3.在這一年,索羅斯的基金資產增長了67.5%。他個人也因淨賺6.5億美元而榮登《金融世界》雜誌的華爾街收入排名榜的榜首。

10.3.3 市場,我永遠不相信你

喬治·索羅斯號稱“金融天才”,從1969年建立“量子基金”至今,他創下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業績,以平均每年35%的綜合成長率令華爾街同行望塵莫及。他好像具有一種超能的力量左右著世界金融市場。他的一句話就可以使某種商品或貨幣的交易行情突變,市場的價格隨著他的言論上升或下跌。一名電視台的記者曾對此作了如此形象的描述:索羅斯投資於黃金,正因為他投資於黃金,所以大家都認為應該投資黃金,於是黃金價格上漲;索羅斯寫文章質疑德國馬克的價值,於是馬克彙價下跌;索羅斯投資於倫敦的房地產,那裏房產價格頹勢在一夜之間得以扭轉。索羅斯成功的秘密是許多人都急切地想知道的,但由於索羅斯對其投資方麵的一切守口如瓶,從而給他蒙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

索羅斯說過,市場走勢不一定反映市場的本質,而是反映投資人對市場的預期。但是,投資人往往是不理性的,因此更加深了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書評家馬德瑞克曾經說過:“姑且不論喬治·索羅斯的個人天賦,他們所處的時代,對於能在金融市場賺錢特別有利。”也就是說造成賺錢有利的原因是因為1970年末期到1980年代初期出乎預料的通貨膨脹的結果,以及過去20年國際市場資金戲劇化、混亂的擴張所致。

索羅斯的一項重要能力就是在凡人看來的一場混亂中,他能辨識出混亂的類型。長期追蹤避險基金績效的一個華爾街人士評價說:“他以全球的角度觀察大勢,他極了解市場是如何運作的,因此他清楚何處可以運用杠杆操作,不論是知識性或金融性的杠杆。”

索羅斯說過:金融市場天生就不穩定,國際金融市場更是如此,國際資金流動皆是有榮有枯,有多頭也有空頭。市場哪裏亂哪裏就可以賺到錢。辨識混亂,你就可能致富;越亂的局麵,越是膽大心細的投資者有所表現的時候。

情形變得越遭,就會向上彈得越高。跌得越深,市場越亂就越可能出現大行情。很多情況常常是:市場亂,投資人跟著一起亂。所以我們常常可見到恐慌性賣壓,投資人奮勇追高等新聞標題。亂局對冷靜客觀的投資人來說,正是天賜良機,因為這可能是大撿便宜貨的機會,也是財富重新分配的時候。

10.4 石油巨子——洛克菲勒

10.4.1 龐大的石油帝國

曆史上最富有的美國人究竟是誰?世界著名財經雜誌福布斯給出了答案,福布斯排行榜所引用的個人資產總額均為上榜富豪巔峰期的數據。為了更準確地反映出他們對於美國經濟的影響,福布斯對照當時的美國國內生產總值(GDP),將所有人的個人資產轉化為2006年的美元。因此,如果約翰·洛克菲勒今天仍然健在,他的個人資產將達到蓋茨的數倍。

美國早期的富豪,多半靠機遇成功,唯有約翰·洛克菲勒例外。他並非多才多藝,但異常冷靜、精明,富有遠見,憑借自己獨有的魄力和手段,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地建立起他那龐大的石油帝國。在他漫長的一生中,人們對他毀譽參半,有人認為他隻不過是極具野心、唯利是圖的企業家,也有人恭維他是個慷慨的慈善家。

約翰·洛克菲勒(John D。Rockefeller,1839~1937年)是美國實業家、超級資本家,美孚石油公司(標準石油)創辦人。出生於紐約州裏奇福德鎮,父親威廉·埃弗裏·洛克菲勒是一個無牌遊醫,母親伊萊紮·戴維森是一個虔誠的教徒。洛克菲勒作為長子,他從父親那裏學會了講求實際的經商之道,又從母親那裏學到了精細、節儉、守信用、一絲不苟的長處,這對他日後的成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

幼年時,洛克菲勒曾將自己捉到的小火雞精心喂養,挑好的在集市上出售。12歲時積蓄了50美元,他把錢借給鄰居,收取本息。1855年,由於其父的原因不能繼續上學,離7月16日高中畢業典禮隻差兩個月。約翰聽從父親建議,花了40塊錢在福爾索姆商業學院克裏夫蘭分校讀了一個為期三個月的課程。隨後加入休伊特-塔特爾公司當了一個複式簿記員。

1858年洛克菲勒同克拉克合夥成立了克拉克-洛克菲勒公司,主要經營農產品。美國南北戰爭卻給洛克菲勒創造了發展的新天地,而戰後的經濟繁榮又給充滿活力、機警敏銳、貪得無厭的他帶來了無數的機遇,僅以4000美元的投資與他人合作成立了石油公司,這位資本家從此一頭撞進了黑金之河,財富從油井裏噴湧而出,源源不斷。無與倫比的商業才智和貪婪的天性使他在短期內創建了美國最有實力、最令人生畏的壟斷性企業——標準石油公司,成為世界首富。這個被眾多專門揭人隱私的文人稱為“章魚”的托拉斯企業所提煉和銷售的石油,幾乎占當時美國同類產品總產量的90%,創造了美國曆史上一個有關財富的神話。

1863年,煉油專家安德魯斯勸說洛克菲勒投資煉油廠,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成立。1865年,因合夥人意見分歧,公司拆夥拍賣,洛克菲勒以7.25萬美元的報價競拍成功,改名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同年開辦第二家煉油廠,成為克裏夫蘭第一大煉油企業。1866年,組建紐約洛克菲勒公司,負責出口業務。1867年,亨利莫裏斯·費拉格勒入夥,公司改名洛克菲勒-安德魯斯-費拉格勒公司。1870年,公司內部合並,標準石油公司成立,洛克菲勒任總裁,資產100萬美元。洛克菲勒放言:“總有一天,所有的煉油製桶業務都要歸標準石油公司。”

此後不到兩年的時間,洛克菲勒就吞並了該地區20多家煉油廠,控製該州90%煉油業、全部主要輸油管及賓夕法尼亞鐵路的全部油車。又接管新澤西一鐵路公司的終點設施,迫使紐約、匹茲堡、費城的石油資本家紛紛拜倒在其腳下。接著,為控製全國石油工業,他操縱紐約中央鐵路公司和伊利公司同賓夕法尼亞公司開展鐵路運費方麵的競爭。結果,在8年內,美孚石油公司煉油能力從占全美4%猛增到95%。美孚公司幾乎控製了美國全部工業和幾條大鐵路幹線。1882年,它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托拉斯。

後來,洛克菲勒財團又形成由花旗銀行、大通—曼哈頓銀行等四家大銀行和三家保險公司組成的金融核心機構,這七大企業控製全國銀行資產的12%和全國保險業資產的26%,洛氏家族通過它們影響工業企業決策。洛克菲勒財團創辦基金會,向教育(現在的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大學)文化、醫療衛生和其他社會團體贈款,擴大影響和勢力。洛克菲勒財團還支持親信人物擔任政府要職,如曾任國務卿的杜勒斯、臘斯克都擔任過洛氏基金會董事長的職務;基辛格出任國務卿之前,曾擔任納爾遜·洛克菲勒(老洛克菲勒之孫)的外交政策私人顧問。該家族的成員也活躍於政治舞台,左右內政和外交政策,如納爾遜·洛克菲勒就曾擔任1974~1977年美國副總統。

10.4.2 耐心等待是製勝的前提

1858年,年僅19歲的洛克菲勒向父親借款1000美元,加上自己積蓄的800美元,與比他大10歲的克拉克合股創辦了一家經營穀物和肉類的公司。這是洛克菲勒生平所辦第一家公司。由於經營順利,第一年就做了4.5萬美元的生意,淨賺4000美元。第二年年底淨賺1.2萬美元,洛克菲勒分得6000美元。

洛克菲勒做生意時總是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同時又言而有信,想方設法使自己取信於人。克拉克對洛克菲勒做事仔細十分欣賞,他描述當年的情況說:“他有條不紊到極點,留心細節,不差分毫。如果有一分錢該給我們,他必取來。如果少給客戶一分錢,他也要客戶拿走。”

這時候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已經發現了石油,成千上萬人像當初采金熱潮一樣擁向采油區。一時間,賓夕法尼亞土地上井架林立,原油產量飛速上升。

克利夫蘭的商人們對這一新行當也怦然心動,他們推選年輕有為的經紀商洛克菲勒去賓州原油產地親自調查一下,以便獲得直接而可靠的信息。

經過幾日的長途跋涉,洛克菲勒來到產油地,眼前的一切令他觸目驚心:到處是高聳的井架、淩亂簡陋的小木屋、怪模怪樣的挖井設備和儲油罐,一片烏煙瘴氣,混亂不堪。這種狀況令洛克菲勒多少有些沮喪,透過表麵的“繁榮”景象,他看到了盲目開采背後潛在的危機。

冷靜的洛克菲勒沒有急於回去向克利夫蘭的商界彙報調查結果,而是在產油地的美利堅飯店住了下來,進一步作實地考察。他每天都看報紙上的市場行情,靜靜地傾聽焦躁而又喋喋不休的石油商人的敘述,認真地作詳細的筆記。而他自己則惜字如金,絕不透露什麼想法。

經過一段時間考察,他回到了克利夫蘭。他建議商人不要在原油生產上投資,因為那裏的油井已有72座,日產1135桶,而石油需求有限,油市的行情必定下跌,這是盲目開采的必然結果。他告誡說,要想創一番事業,必須學會等待,耐心等待是製勝的前提。

果然,不出洛克菲勒所料,“打先鋒的賺不到錢。”由於瘋狂地鑽油,導致油價一跌再跌,每桶原油從當初的20美元暴跌到隻有10美分。那些鑽油先鋒一個個敗下陣來。

三年後,原油一再暴跌之時,洛克菲勒卻認為投資石油的時候到了,這大大出乎一般人的意料。他與克拉克共同投資4000美元,與一個在煉油廠工作的英國人安德魯斯合夥開設了一家煉油廠。安德魯斯采用一種新技術提煉煤油,使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迅速發展。

這時,洛克菲勒盡管才20出頭,做生意已頗為老練。他欣賞那些得冠軍的馬拉鬆選手的策略,即讓別人打頭陣,瞅準時機給他一個出其不意,後來居上才最明智。他在耐心等待,冷靜觀察一段時間後,決定放手大幹了。可他的合作者克拉克這時卻舉棋不定,不敢冒風險。兩個人在石油業務的決策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最後不得不分道揚鑣。

他們兩人都知道石油前景廣闊,在拍賣公司產權時都不肯放棄他們原來的經紀行在安德魯斯—克拉克公司的股權,彼此喊價的情景十分激烈。兩人從500美元開始叫起,誰出價最高將購得股權。洛克菲勒已下定決心要投入石油生意,因此每次都毫不猶豫地喊出比克拉克更高的標價。當標價達到5萬美元時,他們都意識到此價格已大大超出公司的實際價值了。但標價仍在上升,6萬美元,7萬美元……當克拉克無力地喊出7.2萬美元時,洛克菲勒麵不改色地喊價“7.25萬美元”。克拉克哭喪著臉說:“我不再抬價了,約翰,這股權是你的了。”然後,他揚長而去。

26歲的洛克菲勒終於取得了勝利。他後來在回憶這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時刻時說:“這是我平生所作的最大決定。”從此,他把公司改名為“洛克菲勒—安德魯斯公司”,滿懷希望地幹起了他的石油事業。

洛克菲勒迅速擴充了他的煉油設備,日產油量增至500桶,年銷售額也超出了百萬美元。洛克菲勒的公司成了克利夫蘭最大的一家煉油公司。醜小鴨終於變成了白天鵝。

10.4.3 貢獻是你惟一能留給世界的財富

洛克菲勒說:“我一直財源滾滾,心如天助,這是因為神知道我會把錢返還給社會的。”“上帝為我們創造雙腳,是要讓我們靠自己的雙腳走路。”

“給予是健康生活的奧秘……金錢可以用來做壞事,也可以是建設社會生活的一項工具。”“如果一個人每天醒著的時候把時間全用在為了錢而掙錢上麵,我不知道還有比這樣的人更可鄙、更可憐的了。”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像洛克菲勒這樣節儉成性的資本家,竟然是美國曆史上最大的慈善家。截止20世紀20年代,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機構,他讚助的醫療教育和公共衛生是全球性的。他一生直接捐獻了5.3億美元,他的整個家族的慈善機構的讚助超過了10億美元。1915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成立中國醫學委員會,由該委員會負責在1921年建立了北京協和醫科大學,這所大學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掌握現代知識的醫學人才。

洛克菲勒的讚助還給慈善業帶來了一場革命。在他之前,富有的捐贈人往往隻是資助自己喜愛的團體,或者饋贈幾幢房子,上麵刻著他們的名字以顯示其品行高尚。洛克菲勒的慈善行為則更多地致力於促進知識創造和改善公共環境,這完全超越了個性,更加富有神話色彩,其影響更為廣泛,意義也更加深遠。

洛克菲勒這種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奉獻行為,使人們對他的看法和評價參差不一,在他的身後留下了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聲。他集虔誠和貪婪、同情心和凶殘狡詐於一身;他是美國清教徒先祖們毀譽參半的傳統之化身,鼓勵節儉和勤勞,同時又激發貪婪的本性。由於擔心有人會破壞墓地,他的棺木被放在一座炸藥無法炸開的墓穴中,上麵還鋪著厚厚的石板。而各家報紙登載訃告紛紛把他說成是樂善好施的大慈善家,隻字不提那個殘忍的托拉斯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

無論是持什麼立場的政治家,包括那些同他有過過節的人,無不對他大加讚揚,一位檢察官是這樣稱讚這位他曾經問訊過的、搪塞敷衍的證人:“除了我們敬愛的總統,他堪稱我國最偉大的公民。是他用財富創造了知識,舍此更無第二人。世界因為有了他而變得更加美好。這位世界首席公民將永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