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奧普拉的成功離不開一顆感恩之心,她感謝家人曾有的嚴厲,因為那讓她充滿了個性和獨立,她感謝菲爾·多納林,因為她從他身上學到了在電視節目中應該如何去做,她感謝金氏兄弟,因為他們讓她成為了百萬富翁。
人生啟示
感恩是力量之源,愛心之根,勇氣之本。感恩使我們學會珍惜,珍惜那些曾有過的磨難,因為它使我們走向成熟,奧普拉正是本著一顆感恩的心來麵對生活和工作,從而收獲了自己別樣的人生。
感恩是一種良好的品德
感恩可以消解內心所有積怨,感恩可以滌蕩世間一切煩惱的塵埃。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困苦、失意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麵對、豁達地處理。因此我們需要常懷一顆感恩的心,去麵對生活,麵對每一個人。
“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與人之間缺乏感恩之心,必然會導致人際關係的冷淡,所以,每個人都應該學會感恩,這對於每一個已經變得麻木不仁甚至已冷漠的現代人來說顯得尤為重要。因為,我們太多人隻知有自己,不知愛別人。
朋友相聚,酒甜歌美,情濃意深,我們應該感恩上蒼,給了我們這麼多的好朋友,使我們享受著朋友的溫暖,生活的香醇,如歌的友情。走出家門,走向自然,放眼花紅草綠,鶯飛燕舞,我們應該感恩大自然的無盡美好,感恩上天的無私給予,感恩大地的寬容浩博。生活的每一天,我們都應充滿著感恩情懷,學會寬容,學會承接,學會付出,懂得回報。因為這樣每天我們都會有一個好心情。隻有學會了感恩,才會在生活中發現美好,用微笑去對待每一天,用微笑去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朋友,對待困難。感恩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性,是一個人不可磨滅的良知,也是現代社會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現,一個連感恩都不知曉的人必定擁有一顆冷酷絕情的心。
感恩是積極向上的思考和謙卑的態度,它是自發性的行為。當一個人懂得感恩時,便會將感恩化做一種充滿愛意的行動,實踐於生活中。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個和平的種子,因為感恩不是簡單的報恩,它是一種責任、自立、自尊和追求一種陽光人生的精神境界!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感恩是一種生活智慧,感恩更是學會做人,成就成功人生的支點。
感恩之心,就是對世間所有人所有事物給予自己的幫助表示感激,銘記在心;感恩之心,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陽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
奧普拉在一次參加田納西辯論賽時,得了第一名,並於1971年在加州帕洛阿爾托的斯坦福大學參加了全國比賽。安德烈·海恩斯說:“我記得那年入圍國家賽的選手當中除了奧普拉沒有其他黑人學生,進入決賽的黑人選手也隻有奧普拉自己。她的表演很出色,接連一周幾乎每天都贏,最後進入了前5名。”
表演期間休息了5小時,奧普拉就去聖弗朗西斯科逛街,給自己的老師買了條絲巾。她的老師回憶起這件事來很開心:“光買那條絲巾她就花了15美元,真是了不起,而且還是在第五大道買的。”在1971年那個時代,這麼貴的絲巾對於田納西納什維爾一個17歲大的女孩來說算是件奢侈品了,完全可以炫耀炫耀。當時,這個女孩子買兩塊Minnie·Pearl炸雞隻需要72美分。此時的奧普拉已經有了一顆感恩的心,因為她知道她的成功不僅僅是因為她自己的勤奮和努力,更離不開那位可愛老師的諄諄教誨和良好的指導,所以她不惜血本的給老師以回報。
年少時候,奧普拉看到電視和電影裏出現的非洲人感到很丟臉:隻要學校裏有人問她“你從非洲來的嗎?”她就感覺很丟臉。她不想讓任何人談論這一點。她在教室的時候一說起這些,人們總是會提到侏儒,還有……非洲人原始、野蠻的行為……奧普拉記得自己當時特別想快點逃過那個時期。那些袒胸露乳的國家地理圖片又如何呢?但這都讓她覺得很丟臉。
與此同時,奧普拉是唯一一名競選副主席的黑人學生。她的競選宣傳畫上寫著這樣的標語:“給你的生活增添一點色彩吧。請投偉大的奧普拉一票。”她在學校健身房裏舉行了生日派對,並承諾讓餐廳提供不錯的夥食,在舞會上邀請樂隊進行現場表演(一半黑人,一半白人),而不是播放唱片。這樣,奧普拉當選了。
雖然今天的奧普拉已是百萬富翁、社會名流,但她並沒有因為手握萬貫家財而變得驕橫、目中無人,相反,她對家人和朋友,對同事和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仍有著很強的責任心,而這又何嚐不是對感恩之心一種最好的詮釋呢?
人生啟示
無論你是何等的尊貴,或是看上去怎樣的卑微;無論你生活在何地何處,或是你有著怎樣特別的生活經曆,隻要你常常懷著一顆感恩的心,隨之而來的,就必然會不斷地湧動著諸如溫暖、自信、堅定、善良等這些美好的處世品格。
用感恩的心態麵對生活
每一個成功的人能夠走到今天,其實他們都應該感謝那些傷害、絆倒、蔑視、遺棄他們的人,是他們塑造了一個人的成功,一個獨立、堅強、自尊、自愛的成功的人,如果沒有他們在後麵的鞭策,也許這些成功的人還在當初生活的起點上原地踏步。人的一生每經曆一段磨難,一段挫折,都會為你帶來許多人生的啟示,把來自各方的壓力都轉化為推動自己奮進的動力。
當我們懂得對別人寬容,願意付出關心時,就會常常開心;當我們學會對自己解除苛刻,不再追求完美,不斷練習勉勵自己,就能保持樂觀;當我們能夠用自己的點滴平凡回報生活,就會獲得更多的能量。從最初感恩父母開始,我們學會了感恩老師,感恩同學,感恩鄰居,感恩同事,感恩家人,甚至感恩送給你一次微笑的陌生人;在學會感恩上蒼,感恩歲月,感恩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的同時,能夠學會感恩挫折,感恩坎坷,感恩一切讓你成熟的人和事時,我們就成熟了,堅強了,心靈就淨化了,所以對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人都值得用微笑相迎。
美國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娛樂界明星、商場女強人,也是慈善活動家,在2003年的《福布斯》世界100富翁排行榜上,奧普拉在美國黑人億萬富翁中名列第一位。
奧普拉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中說:“其實,這整個世界,我們所居住的宇宙,就像個大教室,等著我們一個學分、一個學分去學習,有時必須重修、補考,甚至被“當掉”。我的秘訣是,毫不遲疑地打開試卷,用真正的我去麵對,從中學到自我改進,追求更深層次的理解、被理解與成長。”
在這一次的演講中奧普拉談到了三件事:感覺、失敗與快樂,這些並不是什麼說教性的語言也不是大家都不愛聽的一些大道理,而是每個人都能體會到的一些情感,她談到了這些情感對我們的深刻影響。
在談到感覺時她說:“我們怎麼知道是對是錯?不要慌,你總是知道的。感覺,就像你生命中的GPS導航器,會引導你做或不做。你的情感會帶領你,竅門是每次做決定時先管住你的自我,細細問你的心。我做的每個對的決定,都來自內心的感覺。”
奧普拉認為當你不知道該如何做決定時,靜下來,完全地靜下來,直到你聽見自己內心的聲音。這不僅會改善你的生活,也會讓你在職場工作中增加自己的競爭力。今天,個人成功的路徑不再靠邏輯、規則、線性思考,而是感情、喜悅、動機。
奧普拉認為沒有任何人的一生風平浪靜,每一次危機、每一個困境、每一度失意,她都會這樣問自己:“你學到了什麼?”隻要我們從摔跤中學到教訓,就站起來,拍拍灰塵,繼續走下去。否則,失敗總是會換一種樣式,繼續出現在你麵前,你得補考,考不過就得再考。奧普拉自己對失敗就是這樣認識的。
她在非洲為一貧如洗的女孩們辦學校。她說發現她給她們的,遠不及她們給自己的,那就是樂觀。有首詩寫道:“不要為贏得戰役而活,不要為結局而活,要為當下而活。”你得活在當下,因為不論過去有多少歡樂和痛苦,現在都用不上。
同時,詩人也指出:不要隻為自己而活。想要得到真正的快樂,除了活在當下,你還得為一個比自己更大的意義而活。那或許是偉大的理想,或許是感恩生活的每一天,或許是感恩社會上的每一個人,無論是對自己有幫助的,還是從未謀麵的陌生人。人在往前行的過程中必須學會有所回饋,生命中最可貴的,就是你能夠回饋的東西。
當你受傷時,就去撫慰受傷的人。當你痛苦時,就去幫助痛苦的人。當你陷入一團糟,唯一走出迷霧的辦法,就是帶別人走出迷霧。這個過程,不僅會讓你成為團體的一分子,更是感恩心態的最好詮釋。
因此,不論你在哪個領域,就讓你的工作成為一種回饋吧。這將使你的生命更有價值,也會讓你感到快樂。
人生啟示
成功的人會感謝所有曾經走進過他們生命的人,因為是他們教會了自己如何麵對生活。如果說這個世界不公平,或者讓你感受波折與苦難,那也不必煩躁和憂鬱,更不要厭世,隻要你報著感恩的心態去麵對,那麼世界不是每天的陰雲,而是滿天的明媚。
做人做事經常換位思考
有人說人的一生隻在做兩件事情,一是做事,一是做人。其實,做人和做事體現在一個過程中。做人體現在做事的過程中,做事反映做人的道理。但仔細說來,做人和做事還是有區別的。有的人做事可能做得很好,可做人就不一定做得好。曆史上的培根,就被認為是做事有條理而做人不受人尊重的人。還有清華大學的一位博士因為鄰裏糾紛用木棒把鄰居打死的惡性事件,引來社會輿論的關注。人們評價的一個基本傾向就是他做事可以,做人不行,不會做人。可見,為人處世的道理對人的影響有多大。
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在一般意義上,可以有兩種解釋:其一是做事的道理,怎樣才能把事做好,其二是在做事中的做人道理,在做事的過程中如何體現人的價值和尊嚴。學會為人處世的基本道理,就是要學會與人交往,學會與人相處。這是使社會和諧發展的保證,也是一種藝術和能力。首先,要學會與人交往,一是要認識人必須與人交往,二是要認識與人交往才是人的存在方式。學會與人交往,必須把交往的願望變成實踐。在實踐中才能學會與人交往。其次,學會與人交往,學會與人交往的基本道理,就要把握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你需要別人怎樣對你,你就怎樣對待別人,也就是要學會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換位思考,既是一種做人的原則,也是做人的一個方法。學會換位思考,可以使人能夠從更全麵更客觀的角度處理問題,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的思維方式。再次,要學會與人交往的藝術。與人交往,需要研究交往對象和交往的實際效果。經驗告訴我們,會不會與人交往,懂不懂與人交往的藝術,在交往的實踐中效果是不一樣的。有時你有良好的交往願望,但卻得不到好的交往效果。
與人交往的品質和能力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性逐漸被人們認識,沒有良好的品質和能力,要想在社會生活中取得成功幾乎是不可能的。
從密西西比州一個貧苦人家的女孩,到“脫口秀女王”、“傳媒女皇”,46歲的偶像巨星奧普拉·溫弗瑞走過了艱辛的人生曆程,如今在職業、精神和感情上都處於人生的頂峰。她是多媒體時代的風雲人物,拍電影、上電視、捐助慈善事業,又用一本新雜誌征服了世界。無數婦女讀過她的雜誌,看過她的脫口秀,買過她推薦的書,因此有人曾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奧普拉的時代。
有人感到不可思議:奧普拉到底靠什麼秘訣,總能領風氣之先?她最新的雜誌就專門闡述這個問題。她的月刊《O》4月份創刊第一次上市便獲得開門紅,開始是雙月刊,第7期以後已發行200萬冊,銷量直逼《時尚》和《名利場》等暢銷雜誌。盡管有新女性的個性主張和名人的心靈寫真,但《O》與大腿和性從不沾邊,它秉承了奧普拉談話節目的一貫做法,鼓勵讀者從心靈出發,自我改善。她幾乎永遠抓住時代前進的脈搏。在這個感情泛濫的時代,奧普拉的競爭對手們往往以招供個人隱私為話題,或者是展示功能紊亂的個人和家庭,以揭露和羞辱困境中的人為樂事;而奧普拉卻想辦法撫慰和幫助他們,讓他們感覺好一點。《O》雜誌使得溫弗瑞的狂熱追隨者中增加了新的群體,即那些沒有時間看她在電視和銀幕上表演的人。
在20世紀80年代的電視秀中,奧普拉為那些受到心靈折磨的人群開掘了一個出氣孔,讓他們痛快地把壓抑釋放出來。觀眾信任她是由於她經常地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地為廣大觀眾著想,或者可以說她就是他們中的一員,她讓自己的工作班子和觀眾對每一個受虐待的兒童滿懷同情。而且作為公眾形象,奧普拉也從不隱瞞自己的痛苦,比如她童年時遭受過性侵犯,還有她為減肥付出的代價。1988年,在經曆了可怕的液體飲食之後,她的體重得到完全控製,當她出現在電視上時,觀眾無不敬佩她的毅力。從此,她與“國王世界”續簽了5年的合同。到了1993年,不但“國王世界”成為製作遊戲節目和談話節目的最大企業,而且奧普拉的節目也成為全國第一的談話節目,觀眾逐步增多,並且吸引了許多男性觀眾。
在現代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正在加深和擴大。以地緣為主的交往模式正在被更廣泛的交往模式所取代,這就需要人們格外地注意交往。交往品質和交往能力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而在交往中尤其值得我們注意的便是換位思考的意識和能力,因為它直接影響著我們交往的品質和事業的成功。
人生啟示
站在對方的立場進行思考,確實需要忍耐和包容,需要拿出非常的勇氣和大度的心胸,需要自我安慰和準備做出犧牲,不過在這個過程中才能真正地實現自我的價值,最終走向成功。
不要埋怨,不要怨恨
我們從呱呱墜地那一刻開始,就被賦予生命,賦予責任。從孩提時的不諳世事,到年長時的沉穩謹慎。這是一個過程,成長、蛻變、矛盾、掙紮的過程。索性直到今天,偶有閑餘,回首往事,發現以為深刻的記憶,可以淡然一笑。以為無法逾越的困頓,已然迎刃而解。
原來成長所帶來的不止是傷口,更多的是財富。包括耐力、信念、堅韌、勇敢。
笑著麵對,不去埋怨,不去怨恨不是避世的理由,是睿智的條件。
笑著麵對,意味著遇事不驚,不躁,從容以對,樂觀、積極地應對。不去埋怨,意味著凡事必先律己,對自己負責,才能對別人負責。對人,對事,我們都需要這種境界。
每天,我們始終麵臨決策,做與不做,是與不是。這是生命的饋贈,讓我們的思維不會靜止。無論判斷是否正確,我們始終是在解決問題,即使錯了,及時扭轉,證明我們總是在不斷地完善,向好的方向轉變。
生活中處處充滿壓力,輕而易舉地得到,不勞而獲,隻是偶然,即使得到我們也不會懂得去珍惜。古羅馬皇帝奧勒留的《沉思錄》中講道,不要心懷怨恨,這使我們深受啟發。貧窮青年總會遇到很多不如意的事情。但這些事情也是能激發人前進的強大動力,人往往就是在克服困難中前進的。因為每一次迎接挑戰,都是一次增強個人能力的機遇。
將童年怨恨深埋在心底,會使人思想變味,在得意時忘乎所以。許多高官之所以墮落,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超脫童年的境遇,懷著仇視的心,用弱肉強食思想對待他人,用索取的心態對待社會,不認為法律的最高規範作用,最終做出超越道德、違背法律、違反良心的事情,走向了人生的邪路。所有社會都存在貧富差距,都有官民區別,都有權力大小之分。當一個人得勢的時候,必須超脫怨恨,用更加寬宏的境界來對待外物。當人不得誌的時候,更不該去埋怨別人,怨恨社會,很多時候,或許我們應該自己照著鏡子,拍著自己的胸膛問自己一下,“每一件事兒我是否都全力以赴了……”
對待你自己的種種缺陷,你也不要自我怨恨。每個人都有毛病,道德上、智商上、情商上、謀略上真正完美的人很少,甚至就沒有。孔老夫子、馬克思、愛因斯坦這樣的偉人都有缺陷,何況你我這樣的普通人!問題在於,知過要改。
還可以再想一想,在我們讀書時,又有多少人比我們優秀,比我們會唱歌,會跳舞,會搞人際關係。而我們自己呢,除了會學習,其他一切都是笨笨的。所以,到社會上一時落在別人後麵,不要著急,要相信這是綜合素質比較的自然結果。有的人在很早的時候就得到了領導的賞識,並且充分地施展了自己的才能。有的人則一直沒有好機會,而且才能也不差。所以,既有少年得誌,也有大器晚成。人的一生是個馬拉鬆,誰笑到最後,尚未可知。最重要的是,人要享受這個過程。每一天都應該過得很快樂。缺點暴露了也是一種快樂,至少讓自己有了改正的機會。
奧普拉大學退學一年後,巴爾的摩(它是美國大西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地方電視台曾讓她播報晨間新聞,對當時22歲的奧普拉來說,這是一件十分得意的事兒,心想終於可以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了,成為一個知名的主播。
可當奧普拉到40歲時,她卻說很高興當時的美夢並沒成真。因為一開始她的“感覺”就不對。先是電視台要求她改個名字,改成一個比較容易記,帶點甜姐兒氣質的名字。她越想越不對,心想,不管好記不好記,那終究是自己的名字。因此堅持不換名字,接著電視主管又說他們不喜歡奧普拉的長相。的確,奧普拉跟傳統的主播美女長得真不像,甚至連神似的感覺都沒有,他們把奧普拉送進美容院,把頭發燙起來,不消幾天,她的卷發全垮下來,怎麼梳也不行,最後奧普拉隻好全部剃光,重頭來。但最讓奧普拉難以忍受的是成天播報那些意外事件的悲慘新聞。雖然她知道記者的職責,隻是記錄報道。但直覺告訴她,她必須為這些人做點什麼。於是她開始在報道火災的同時,也給災民送上毛毯。8個月後,奧普拉被新聞台開除了,但受製於簽的合約,他們把奧普拉轉去主持一個談話節目。奧普拉一上場,立刻感覺這才是自己真正要做的。因為她發現電視不隻是娛樂,也能幫助人。
在這個過程中奧普拉並沒有埋怨領導,怨恨社會對自己的不公,而是以寬容和豁達的態度去接受,並慢慢的做了一些改變和努力。正是她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提高自我,最後才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最終走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