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做好細節,成敗往往就在不經意間(1 / 3)

《哈姆雷特》reference_book_ids\":[7111990303451515912,6885615257843141645,7070317133669862414,7261897841927261218]}],\"8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寵兒》reference_book_ids\":[71257143453878876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1,\"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7},\"quote_content\":\"《寵兒》reference_book_ids\":[71257143453878876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0,\"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6},\"quote_content\":\"《寵兒》reference_book_ids\":[71257143453878876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1,\"start_container_index\":8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07},\"quote_content\":\"《寵兒》reference_book_ids\":[7125714345387887646]}],\"8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7,\"start_container_index\":8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3},\"quote_content\":\"《寵兒》reference_book_ids\":[7125714345387887646]}],\"2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4,\"start_container_index\":2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0},\"quote_content\":\"《秘密》reference_book_ids\":[6875174664776190989,6936055544910187557,7025500151082929182,6973970075241942024,7127730319574174756,6959122744688512013,707785630010468250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2007年,奧普拉曾捐資4000萬美元,在南非創辦奧普拉·溫弗瑞女子領袖學院,資助南非貧困女孩到此求學。她甚至親自為每個姑娘挑選了枕頭,還耐心細致地檢查了磚縫之間的水泥。開學儀式上,她與南非前總統曼德拉共同出席,並向後者承諾,願為改變種族歧視盡一份力。此時的奧普拉已成名,但是還能夠耐心細致地對待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兒,這更顯得尤為可貴,也正是這種細致的態度成就了奧普拉的輝煌人生!

做事要有計劃有條理

成功,令人傾心,每個人都向往成功,但並非每個人都能成功。成功是需要計劃的。在計劃之前,我們必須明確:你所指的成功是什麼?可能是萬貫家產,可能是幸福婚姻,可能是貌美嬌妻,也可能是和諧的人際關係、優雅的工作環境……當然還有更多的可能。

都說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想靠運氣成功並且真正成功的人恐怕為數不多,真正勇攀高峰後所領略到的成功的圖景,是耀眼的,所有的成功者回憶其勇攀高峰的過程,回憶其泥濘的成功之路上的深淺不一的腳印,必定會露出幸福如花的微笑。而靠運氣成功的,成功後至多感歎一下:“我真幸運呀”,他可能難以回憶勇攀高峰時的摸爬滾打——如此而已。這種成功者的未來,是令人擔憂的。

成功不會等你,成功是需要計劃的。人的一生,可能有過很多的夢想,但有沒有哪一個夢想真正地讓你刻骨銘心過?很多的夢想,可能都想過,然而,想想過後就忘記的大有人在。確定自己的夢想,並為之行動——從現在開始,不必等到明天,因為明天你可能又會有第二個“可以等到明天再行動”的夢想。這,是成功計劃的第一條。

那些在生活中沒有獲得成功的人是本來就打算失敗的嗎?顯然不是。問題在於他們根本就沒有什麼打算,沒有明確而具體的人生目標,因此,他們的生活隻是在隨波逐流,在不知不覺中耗盡了自己的一生。

哈佛大學的愛德華·班菲德博士經過多年研究,發現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區別在很大程度上是基於個人對於時間的態度而定,班菲德把這個結論稱作“時間觀念”。

他發現那些成功的人都是有長期時間觀念的人。他們在做每天、每周、每月的活動規劃時,都會用長遠的眼光考量,他們會規劃5年、10年,甚至20年的未來計劃,他們做決策和分配資源時,都是以未來長遠的目標為準則。

在另外一方麵,班菲德博士發現那些失敗的人都隻有短期的觀念。他們幾乎不做長遠計劃,他們更著重短期的歡樂而非長期的經濟保障,更關心眼前的利益而不是未來的成功與成就。因為這樣的態度,他們選擇短期計劃,而導致長期的困苦生涯。這項發現可以說是所有成功學研究中最重要的一項。也就是說,為了要達到自己想要的成就,你一定要用長期的眼光規劃人生及事業。

好好問問自己,到底什麼才是你人生中真正想要的?你希望人生有價值而快樂嗎?你希望事業成功嗎?你希望擁有很多的財富、漂亮的汽車和豪華的別墅嗎?你希望能到世界各地旅行,親眼看看各種名勝古跡嗎?你希望有個幸福的家庭,希望得到孩子的尊敬嗎?

不管你心裏有什麼樣的希望,在做這樣的夢時,就必須有對事業生涯的長遠規劃的意識,並準備為此付出長期而艱辛的努力。要知道獲得成功的機會並不像火山爆發般瞬間噴薄而出,而是緩慢的一點一滴的一個積累過程。

《奧普拉脫口秀》雖已淡出熒屏,但奧普拉卻並不會離開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節目的停播絕對不會結束奧普拉傳媒巨星的身份,而是反映了她力求轉型的夙願。關於她決定停播這檔如此成功節目的原因,外界眾說紛紜,但最可信的解釋是她打算把精力投向自己即將推出的有線電視網。這家與探索傳媒合資成立的有線電視網估計今後將會有七千萬用戶。

其實早在十多年前,眼光長遠的奧普拉就已經開始為打造自己的“傳媒航空母艦”而悄悄醞釀了。1996年,她利用脫口秀的影響力推出了奧普拉讀書俱樂部,不僅推動了業已蕭條的出版業,還通過自己的圖書推薦左右著最佳暢銷書排行榜。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巴特勒認為,奧普拉的圖書推薦對圖書銷售所起到的促進作用前所未有。她在電視上推薦的每一本書,幾乎都能從無人問津迅速躥升至暢銷書排行榜的頭幾名。讀者、作家、出版商全都仰賴於奧普拉的“點石成金”。

不僅如此,奧普拉還風風火火地創辦起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雜誌《噢,奧普拉》。雜誌主編、電影製片人、娛樂公司老板、政治參與者、慈善家,她在諸多社會和商業角色上轉換自如,遊刃有餘。很多與奧普拉共事過的同事都認為:“她身上肩負的並不僅僅是一檔節目或一本雜誌,而是一項使命——通過電視讓世界變得美好。”有人甚至將之譽為“奧普拉精神”。

成功離不開好的計劃,計劃是成功的必備條件。即使已成功的奧普拉仍然還在為更高更偉大的夢想而努力,但這一切都始於她不斷地、有條不紊地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計劃和安排,合理地規劃著自己的人生。

人生啟示

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開始,但開始了並不意味著就可以輕易成功,從開始到成功還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需要我們認真地計劃,發揚執著的精神。

別讓計劃和夢想成為空談

拿破侖有句名言:“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話激勵了無數處在職場底端苦苦掙紮的職場人士,確實,人需要有夢想,這樣在職場拚搏中才有激情和方向。但是並不是有了夢想就能成功,相反,因為夢想而成功的人非常少,大多數看似胸懷大誌的人,現實中卻一直在走下坡路,最後一事無成,甚至鬱鬱而終。職場中,我們常常聽到一些人大談他們的夢想,每一個夢想聽起來都很美好,但在現實中,我們卻很少見到他們真正堅忍不拔、全力以赴地去實現夢想;他們往往熱衷於談論夢想,把它當做一句口頭禪,一種對日複一日、枯燥貧乏生活的安慰。有些人甚至帶著夢想活了一輩子,卻從來沒有真正地去嚐試實現夢想。

奧普拉曾一度十分支持奧巴馬,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幫助奧巴馬當上總統,以達成自己的願望,經過無數次的努力和積極的行動,她的這個如“天方夜譚”般的願望最終實現了。

奧普拉在加州舉辦的募捐活動結束後不久就開始為奧巴馬到處奔波,和蓋爾一起飛到愛荷華州,在得梅因和錫達拉皮茲市進行演說,據說這兩場演說的聽眾都有一萬人之多,之後她又迅速趕往哥倫比亞、南卡羅萊納州、曼徹斯特、新罕布什爾州等地進行演說。眾所周知,她每到一個城市,記者席上就會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電台攝像機,等著記錄她的活動演說。 起先,她顯得有些不自在了,說她感覺自己已經越位了。她再一次提到《簡·皮特曼小姐的自傳》,以及那位受奴役的女子是如何尋找“救世主”,帶領她的民族走向自由。“哦,我相信,2008年我找到了皮特曼小姐所提問題的解決辦法。我找到了答案!這和我們民族所問的問題一樣,‘你是救世主嗎?是不是?’我今天來告訴大家,那位救世主就是……巴拉克·奧巴馬!”到了秋天,希拉裏和奧巴馬的支持率超越了其他六位民主黨候選人,走在了前列。其中希拉裏深受女性選民的支持,而奧巴馬的忠實支持者主要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以及反戰爭激進主義者。他在愛荷華取得了勝利,希拉裏則主要在新罕布什爾州領先。超級星期二,也即總統競選初選日那天,她贏得836張選票,而奧巴馬則贏得845張。兩人勢均力敵的競賽一直持續到2008年6月7日。那天,希拉裏正式宣布終止競選活動,公開表示支持奧巴馬。在競選活動的最初幾個月,奧普拉一直獨自為奧巴馬高舉名人火炬。但是,到了2008年1月27日,卡羅琳娜·肯尼迪公開宣布她對奧巴馬的支持。作為約翰·肯尼迪的女兒,她寫了一篇文章,題目為《像我父親一樣的總統》,後來被刊登在《紐約時報》上。她寫道,“從來沒有人像我父親那樣鼓舞過我。但是,這是我第一次遇到這樣一個適合當總統的人。不隻是為我,也為新一代美國人。”

後來,奧普拉出現在UCLA的Pauley Pavilion裏,到場助陣的還有卡羅琳娜·肯尼迪、瑪利亞·施賴弗以及米歇爾·奧巴馬。當時,她勇氣十足,對著那些批評家侃侃而談。奧普拉堅信《秘密》當中的各項原則。她用這本書來支持奧巴馬,回家製作了一個願望板:看到它、相信它、然後得到它。她將奧巴馬的照片放在願望板中央,還放了一張自己在他就職演說那天打算穿的禮服照片。然後,她頭腦中開始出現自己期待的那種成功。等到奧巴馬8月份獲得民主黨提名之後,奧普拉開始心悅誠服,認為他是命運之子,注定會當選總統。“很高興我去年那麼早就做出決定支持他……就算喪失節目的所有讚助商,我也會這麼做,《聖經》裏有一段文字寫得很妙,‘假若一個人得到了整個世界,但是卻喪失了靈魂,那又有什麼用呢?’如果我沒有公開支持巴拉克·奧巴馬的話,那我知道自己肯定會丟掉一部分靈魂。”選舉日那天晚上,奧普拉穿著一身開衩豔綠色裙子,在格蘭特公園和興高采烈的12.5萬人一同為芝加哥人們最喜愛的奧巴馬助興,慶祝他成為美國第一位有色人種總統。她當時激動得熱淚盈眶。站在曆史的正確一方,她深知自己或許在創造曆史方麵起到了一定作用。“我主要負責向大家宣傳奧巴馬,因為他當時還沒正式當選,”她說,“我期待他能當選總統。而且我認為我也做到了。”

有夢想不一定能成功,它隻是成功的第一步,夢想能否真的將你帶向成功,關鍵要看兩點:一是你所設想的夢想是否可能實現,一個空洞的、虛無縹緲的夢想給人的隻有誤導和迷惑;二是你有沒有將它付諸行動,沒有行動支撐的夢想是空談,是白日夢;甚至像迷藥一樣迷惑你的一生。而要讓夢想轉化成現實,那就需要你的勇氣和行動;很多有夢想的人之所以失敗,就是他所夢想的和自己每天做的並不一致,腦海裏憧憬著夢想,但每天手頭上都是做些與之毫無關係的事情,最後讓夢想胎死腹中。

人生啟示

大家都知道,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意思是說,去做才有機會成功,不做就永遠成功不了;走路未必能走到目的地,但不走就永遠到不了。因此,做與不做是不一樣的,要去做,而不是空談。

勇敢邁出第一步

很多人無法取得成功的最大問題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展示自己。隻有當你在機會麵前展示自己,全力以赴接受挑戰時,才有可能成功。瞻前顧後,止步不前隻會讓你的一生碌碌無為。勇敢地嚐試新事物,可以發現新的機會,使你邁進從未進入的領域。生命原本是充滿機會的,千萬別因放棄嚐試而錯過機會。

人生如流水,有時打轉,有時飄蕩,有時一瀉千裏。有時,緩緩移動,有時又像漩渦般不停空轉,有時甚至靜靜地停滯不前。你最好掙脫那種慢步調,積極地投入急流中去麵對各種挑戰。

由於沒有勇氣嚐試而無法獲得成功的事情在我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多次。也許你也選擇了許多事情,並進行了嚐試,最終卻沒能取得成功。但是如果你就此停步,沒有勇氣繼續嚐試下去,那你就會永遠沒有成功的機會。

如果你總是敢於嚐試,能勇敢地邁出第一步,就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有的時候,人們總是太固守規律了,太刻板了,以至於一開始就知道結尾了,所以他們總是習慣於用慣性的思維去看他們眼前的事物,其實他們並沒有親自去嚐試一下,他們就像老馬一樣,從小到大都沒有趟過一次河水,總是聽別的馬說那條河是深還是淺。他們會把別人的想法,像真的一樣告訴你,並讓你不得不相信。

想做就去做!隻有做了,你才能真正懂得它對你意味著什麼,敢於嚐試,勇敢地邁出第一步是開啟成功大門的鑰匙,往往好運就在嚐試之中,就在你勇敢的第一步中。

有些人對指正他人得失十分拿手,對人生的道理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他們不知道:真正的勇者應該是親身投入人生的戰場,即使臉上沾滿汗水與灰塵,也會勇敢地奮戰下去。遇到挫折或錯誤時,他們會修正自己重新再來。為了達到自己崇高的目標,他們會盡最大努力去爭取,即使未達到理想,他們也不會泄氣,因為他們知道勇敢嚐試後而失敗,遠勝於畏首畏尾、原地踏步。

真正的成功人士在每個機遇來臨的時候,總是積極地迎接、大膽地嚐試、全身心地投入,盡力去開拓、去完善;在多數人還不認可的時候,他們已經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所以這些人的成功是一直伴隨著他人鄙夷眼光的,但這樣的成功更值得欽佩,因為它來之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