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查理所從事的曆次戰爭中,由他父親所發動,但是他父親並未將之結束的阿奎丹戰爭是他進行的頭一仗,因為這場戰爭看來是易於獲勝的。那時候他的兄弟還活著,查理請他協助。雖然他的兄弟沒有能夠按照諾言提供援助,查理還是以最大的精力進行他所從事的事業,在他所努力爭取的目的完全達到以前,他懷著不屈不撓的毅力,既不間斷,也不鬆懈。魏法爾死後,胡諾爾德想占領阿奎丹,重新挑起幾乎已經結束了的戰爭。查理迫使胡諾爾德放棄阿奎丹,撤退到加斯康尼。他甚至連加斯康尼也不許他停留。他渡過加龍河,派使臣到加斯康尼人的公爵盧普斯那裏去,命令他把逃亡者交出來,並且威脅他立刻照辦,否則就要開戰。盧普斯做得更明智,他不但交出了胡諾爾德,而且連他本人和他所管轄的省份也都歸附於查理的統治之下。這場戰爭結束以後,沉寂一時的薩克森戰爭重新爆發了。沒有一次戰爭比薩克森戰爭更持久、更殘酷,沒有一次戰爭需要法蘭克人付出更大的力量。因為薩克森人同住在日耳曼地方的大多數種族一樣,生性凶暴,崇信鬼神,敵視我們的宗教,他們並不認為破壞和違犯上帝的法和人的法律是一種恥辱。另外也有一些原因可以隨時引起騷亂。因為除了在少數地方有茂密森林和綿亙山脈阻隔,明確地劃分了疆界以外,雙方的領土差不多處處都在空曠的平原上毗連;每一邊都經常發生殺害、搶劫、放火的事件。法蘭克人被這些事情激怒了,他們竟至認為不能再滿足於報複,而應該向他們公開宣戰。
於是戰爭開始,一直延續了三十年,雙方交戰至為激烈,但是薩克森人的損失比法蘭克人為重。假如不是薩克森人背信棄義,戰爭或許結束得早一些。不知道有多少次他們承認自己失敗,向查理國王懇求歸降,不知道有多少次他們答應遵從他的命令,馬上交出了應交的人質,接納了派去的使臣。有時候他們是這樣地畏怯和懾服,乃至答應放棄崇拜魔鬼,願意信奉基督教。但是他們雖然有時候打算聽從他的命令,卻總是急於破壞諾言。因此沒有法子知道他們究竟會這樣做,還是會那樣做,因為戰爭開始以來,他們幾乎沒有一年不是又作許諾又背約食言的。
雖然這場戰爭延續了這麼多年,他親自同敵人交戰不過兩次——一次是在德特莫爾德地方的奧斯寧山附近;另一次是在哈薩河畔,——這兩次戰役發生在同一個月內,其間隻隔數天。敵人在這兩場戰役裏被打得大敗懾服,以至他們後來再也不敢向國王挑戰,而且除非在有利地形的掩護下,也不敢抵抗他的攻擊了。
在這次戰爭裏,法蘭克人和薩克森人雙方都有許多出身高貴和職位顯要的人陣亡,但是戰爭終於在第三十三年停止了。當時在世界各地所爆發的反對法蘭克人的戰爭是這樣頻繁,這樣嚴重,而國王又以這樣的技巧來指揮作戰,以致觀察家有理由懷疑究竟是他的不畏艱辛,還是他的鴻運更值得令人欽羨。意大利戰爭比薩克森戰爭早兩年即行開始,雖然戰事從未間斷,但是他在世界任何地方的事業卻沒有因而中輟,而且無論在哪一次戰爭裏,盡管條件艱苦,也從未訂過停戰協定。因為這位國王,這位在當時統治世界各國的諸王中最英明、最高尚的國王,從不因為所需要付出的辛勞而拒絕承擔或從事任何事業,也從不因為害怕危險而退縮。他了解他所承擔或完成的每一件工作的真實性質,因此,他從來不因為失利而受到挫折,也從來不因為僥幸走運而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