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年頗好創作,經常寫一些隨感、雜談等手稿。一次,他投寄了一篇新創作的小說給雜誌社,一直也末得到回音。實在忍不住了,便給雜誌社寄去了一封信,信上不著一字,隻有一個大大的“?”。幾天後,該雜誌的主編回信一封,信中也同樣一個字沒有,隻有一個大大的“!”。青年看了後,哈哈大笑,連聲稱妙。原來,他去信中的“?”表示詢問,問自己的稿子怎麼樣,能不能發表。聰明的主編猜出了他的意思,用一個“!”表示稿子不錯,馬上就可出版。一問一答,無須語言從中做橋,隻需心靈的相互溝通。讀來自有可笑之處。
這種方法有時也可用於特殊的場合,特殊的形勢。
明末,清兵入關占據北京後,即準備南下,當時,遠居江西的巡撫郭都賢並不了解這一情況。他的一位好友當時正在北京,打算寫信告訴他早做應急準備,但苦於清兵盤查嚴密,無法傳送。後來他想出一個辦法,令家人連夜動身,晝夜兼程,給郭都賢送去一個禮盒。郭都賢打開一看,隻見第一格中是紅棗,第二格中是梨,第三格中是生薑,第四格裏是西瓜。琢磨了半天,終於悟出其中奧妙。原來這是好友寄來的無字信,告訴他形勢不妙,應“早離江西”(紅棗——早,梨——離,生薑——江,西瓜——西)。那麼,如何把信息再反饋給好友呢?謹慎考慮後,命人給朋友捎去兩味中藥,一是蠶蛾,一是蟬蛻。“蠶蛾”的“蛾”諧字“我”,“蟬蛻”的俗名為“知了”,兩位藥加起來意為“我知道了。”後來,郭都賢在清兵入贛之前,便棄官歸鄉,隱姓埋名。明亡後,削發為僧,以終天年。
在山東濰坊一帶流傳著一個中藥傳書的佳話,也同樣使用了這種“心有靈犀,無須言語”的方法。
一小商自幼喪父,母子倆相依為命,艱難度日。其母含辛茹苦將他養大成人。為謀生計,隻得暫別老母,外出經商,一走就是三年。一日,小商突然接到家書一封,打開一看,並無信函,隻有一張藥理處方,上列八味中藥。生地、知母、獨活、相思子、乳香、當歸、熟地、一見喜。小商不解,便持藥方到藥鋪請教老中醫,老中醫問明小商的身世後,也沒有給他明確答複,隻是又開了一味中藥:“茴香”,讓他拿回去細細琢磨。小商苦思良久,方才大悟,遂連夜啟程返鄉。回家後,方知母親因思子心切而患病,老中醫查明病因,便為小商寄去藥方一貼:生地——赴外經商多年;知母,獨活——告訴你母孤苦無靠;相思子——思兒心切;乳香——應記哺育之恩;當歸,熟地——速速返鄉;一見喜——母子團聚。而那位外地中醫也同樣以藥代言:茴香——回鄉。
故事中的兩位中醫在傳達信息時,並沒有使用正常的方式,而是以藥代言,讀來回味無窮,幽默多趣。
“心有靈犀,無須言語”式的幽默術能給人一種含蓄、新奇的感覺,讓人平添不少樂趣。但由於它的隱晦性,往往容易給人造成歧義,影響了信息的順利傳達,所以在應用時,盡量淺顯一些,明朗一些。
10.將計就計
沿著對方的邏輯爬下去,照樣能爬出驚喜和幽默。
所謂“借竿上樹,順藤摸瓜”式幽默術,就是在應對時,引用對方言論,以其人之語還治其人之身,在詼諧機智中致對方於尷尬之地。
這種方法多用於攻擊性應對中。當對方從某一角度、某一方麵對你進行嘲諷、侮辱時,你可以抓住其話語中的某個破綻,按照對方的邏輯推下去,從而得出一個令對方無地自容的自然結論。既使自己脫離困境,又給對方以有力回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