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34002946963164174,7240820578934852660]}],\"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4},\"quote_content\":\"《我的父親母親》reference_book_ids\":[6934002946963164174,72408205789348526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start_container_index\":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2},\"quote_content\":\"《我的青春歲月》reference_book_ids\":[715540464752237261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小故事,大道理
但凡成功的領導者,都善於講故事。華為公司創始人、總裁任正非不僅是一位偉大的企業家和商業思想家,還是一位講故事的高手。30多年來,他給華為的員工講了很多個故事,在華為廣為流傳。
任正非很少公開演講,他的言論主要見於華為內部講話或接受媒體訪談,其講話中經常穿插一些小故事。這些故事生動樸實,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發人深省,非常有感染力,讓華為人聽得熱血沸騰,不知不覺產生共鳴。
任正非喜歡看書,學識淵博,善於總結提煉,能夠把枯燥無味的事物講得妙趣橫生;把盡人皆知的事情講得新穎別致,耐人尋味;還能把複雜的大道理用簡單直白的幾句話講透,做到大道至簡,讓人心悅誠服。
講管理理念很容易流於空洞,讓聽者乏味。但任正非通過寓言、哲理、典故、見聞和形象的比喻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如力出一孔、扁鵲大哥、狼狽組織等故事,大家都能從這些生動、具象的故事中得到啟發。
在創業初期,任正非經常把外國的電信巨頭比作大象,把華為比作老鼠;把競爭對手比喻為獅子,把華為比喻為“土狼”,並號召華為員工以100比1的兵力蠶食獅子的邊緣戰場,直至腹心,使獅子的優勢變得越來越微弱。經過30多年發展,昔日的老鼠已變成獅子,當時的那些大象,有的已經倒下。其實,任正非在那時就給員工種下了華為精神的種子。
任正非講給華為人的100個故事: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自序行伍出身的任正非喜歡講戰爭故事,用軍事術語描述商業運作。如一線炮火、紅軍藍軍、少將連長、伊爾2戰機、班長的戰爭等等,他講得激情投入,員工們聽得熱血沸騰,從而引發代入感,聽完之後,工作一天的勞累也煙消雲散了。再加上故事生動有趣,振奮人心,而且易記,因此深受華為人的歡迎。
實際上,每一個軍事術語,都代表著任正非在管理中對組織、對哲學、對人才、對戰略的獨家解讀。在華為人的反複提及和討論中,這些故事幫助他們達成了共識,最終成為華為獨特的管理文化。
任正非講故事頗具幽默感,這往往讓故事變得更有趣,更能引人入勝,激發員工鬥誌。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任正非在員工大會上問道:“你們知道,2000年之後華為最大的問題是什麼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不知道。”任正非告訴大家:“是錢多得不知道如何花。”(會場上一片大笑。)他不動聲色地接著說:“深圳空氣很潮濕,你們買房子的時候,客廳和臥室可以小一點,但是陽台一定要大一點,天氣好的時候,別忘了經常在陽台上曬曬錢,否則你的錢就發黴了。”當員工們聽到老板給他們描繪的整天“曬錢”的生活場景,大家都歡欣鼓舞,幹勁衝天。這就是故事的力量。由於任正非采用了極其幽默的方式,這個故事一直流傳至今。
講故事是傳播企業文化、價值觀,激發員工鬥誌,開拓員工眼界,提升員工思想境界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作為華為人的精神領袖,任正非經常向員工傳遞公司的價值觀和公司願景,並引領他們朝著目標邁進。
特別是在華為創立之初,任正非經常給員工講故事、講未來,慷慨激昂地向員工傳遞他的理想,向員工描繪華為未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1994年,任正非說出了令人震撼的十年狂想:“十年之後,世界通信市場三分天下,華為必有其一!”當時,華為還十分弱小,很多人都覺得他是癡人說夢。誰也沒有料到,任正非把自己的願景變成了現實。2004年,華為成為國際通信設備行業三巨頭之一。2017年,華為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最大的通信設備廠商,實現了從追趕到超越,三分天下,華為獨大。
2019年5月,美國將華為列入“出口管製實體清單”,禁止華為從美國公司購買技術和零部件。一年後,美國又使出終極“撒手鐧”,切斷華為全球所有芯片來源。
在至暗時刻,一向低調的任正非頻繁接受中外媒體采訪,回應外界關切,大講華為的故事,從容淡定,談笑風生。從曆史到現實,從國家到個人,從科技到生活,他侃侃而談,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企業和企業家堅強與豁達的一麵,也讓人感受到改革開放40多年浸潤下一位中國企業家的豪情、智慧與修養。
其實,華為的遭遇,是非曲直,中國人自己最清楚。相信世界上絕大多數不帶偏見的人,心中也自有一杆秤。
給人印象深刻的是,任正非在接受采訪時,將處於極度困難時的華為比作二戰期間的一架伊爾2戰機,“被打得像篩子一樣……依然堅持飛行,終於安全返回”。任正非告訴員工,“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自古英雄多磨難。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並引用美軍馬丁·鄧普西上將說的話來激勵華為人:“要讓打勝仗的思想成為一種信仰,沒有退路就是勝利之路!”這個故事並不複雜,卻把華為人永不屈服的決心和堅強鬥誌表述得淋漓盡致,向全世界傳遞出華為人的心聲和向死而生的雄心壯誌!
華為遭遇如此不公、受打壓如此暴烈,連任正非的家人都受到牽連,但任正非並沒有氣急敗壞,沒有怨天尤人,一再表示華為“要虛心向美國學習”,“願意采購美國芯片”。這更加彰顯了這位當代中國企業家的胸懷與格局,增強了世界對華為的信心,贏得了世界大多數合作夥伴的信任和支持。
在美國步步緊逼之下,缺少芯片的華為於2020年11月出售了榮耀,通過這種方式讓榮耀渠道和供應商得以持續生存,這是華為斷臂求生的自救之舉。任正非在送別榮耀時表示,希望新榮耀“做華為全球最強的競爭對手,超越華為,甚至可以喊打倒華為”。他的胸懷、格局令無數人發自內心地敬佩,而他在出售榮耀後的送別會上的講話,堪稱中國商界2020年度最強音!這是近幾年來我看到的中國企業家最好的演講之一。
小故事,大道理。任正非把講故事當作給華為人“賦能”的一種獨特方式。一個個生動的故事,用鮮活的生命力,撞醒、激發、創造著華為人的生命,他們“力出一孔,利出一孔”,把華為推上了讓競爭對手難以企及的高度。
每個人都愛聽故事,講故事勝過講道理。任正非告訴我們,講故事也是一種領導力。所以,管理者要學會講故事,講好故事,好故事勝過百萬雄師。
本書精選了任正非講的100個經典故事,這些故事深入淺出,可讀性強,濃縮了任正非的商業思想、管理哲學、人生智慧的精華。學習華為,從品讀任正非講的故事開始,相信這100個故事定會讓您受益無窮,開啟您的智慧人生,助您成就一番事業!
第一部分 苦難與堅守玉米餅
任正非1944年10月25日出生於貴州省鎮寧縣,他的父母在一個偏遠貧困的山區任教,生活條件異常困苦,任正非兄妹七個,他排行老大。
那時,一家九個人,全靠父母微薄的工資來生活,有時候連孩子幾塊錢的學費都交不起,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即使在這樣的環境下,任正非的父母依然堅持讓孩子們都上學讀書,沒有讓他們放棄學業。
在任正非的心底,20世紀五六十年代留給他的印象最深刻的畫麵,是每天早上母親塞在他手中的一塊玉米餅,而這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2001年2月,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一文中寫道:
我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我在19歲之前沒穿過一件新衣服,直到高中畢業從沒有穿過襯衣。直到上大學時,媽媽給我做了兩件襯衣,我當時拿著新襯衣,真想哭。因為,我知道我有了襯衣,弟妹們就會更難了。因為上學的孩子多,每到新學期母親就開始為子女的學費發愁,經常要到處向人借錢。
在那個物質極度缺乏的特殊年代,最讓人難忘、難以忍受的就是饑餓了。我從小到大,最深的記憶就是吃不飽,我最大的夢想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
雖然為饑餓所折磨,作為長子的我不敢隨便動家裏的存糧,因為我知道父母也一起挨餓,而且還要留給弟妹們吃。
在高三那年,母親經常早上額外塞給我一個小小的玉米餅,支撐我上學讀書。
1963年,我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現合並為重慶大學),但此時家裏的經濟狀況更加捉襟見肘,弟妹的處境也更加艱難。母親竭盡全力為我準備了兩件襯衣和一條拚接起來的被單,陪伴我度過了四年艱苦的大學生活。
其他弟妹有些高中、初中、高小、初小都沒讀完,他們後來適應人生的技能,都是自學來的。
任正非時常想起這段往事,感慨地說:“我能考上大學,小玉米餅的功勞巨大,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如果不是這樣,也許我創辦不了華為這樣的公司,社會上可能會多一名養豬能手,或街邊多一名能工巧匠而已。現在回顧來看,艱苦的生活以及心靈的磨難是我人生的一種寶貴財富。”
【故事點評】
任正非的青少年時期是在極度貧困中度過的,從小到大,他最刻骨銘心的記憶就是吃不飽,最大的夢想是能吃一個白麵饅頭。饑餓貧寒的經曆讓任正非養成了不自私、不貪婪的品性,讓他常懷感恩之心,並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而這些基因,都是他從父母那裏傳承下來的。家庭對他的性格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有理由相信:任正非身上的企業家特質主要是在苦難的生活經曆中塑造的,而這些特質必然會深刻地影響任正非,讓他明白“活下去”的重要意義。
半夜扒火車回家看望父母
1963年,19歲的任正非考上了重慶建築工程學院。三年後,“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諸多領域的工作都陷於停滯,有的地方甚至出現“武鬥”。在“文革”時期,任正非的父親任摩遜(中學校長)被關進了牛棚,受盡了折磨,甚至想自殺。
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我的青春歲月》中講述了他在重慶讀大三的時候,因為擔心父親,在半夜偷偷扒火車回家看望父母的故事。
1967年,在重慶“武鬥”很激烈的時候,我擔心父親,晚上扒火車從重慶回到貴州看望父母。因為沒有來得及買票,在火車上遭到紅衛兵的毒打。
我說補票,被紅衛兵嚴詞拒絕,幾個人上去硬是把我推下火車。下車後又挨了車站工作人員的一頓打。
沒辦法,我隻好步行十幾裏路回家,回到家裏已經是三更半夜了。父母見我回來了,來不及心疼,就催促我明日一大早回學校。因為父母怕人知道,受牽連,影響我的前途。
第二天一早我就走了,又回到重慶。
臨走時,父親把他的一雙舊皮鞋送給我穿,並囑咐道:“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學而優則仕是幾千年證明了的真理。”“以後有能力要幫助弟妹。”
背負著這種囑托,任正非堅持把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製等課程自學完,還將樊映川的高等數學習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學習了邏輯、哲學。他還自學了三門外語,當時已到可以閱讀大學英語課本的程度。
由於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家裏的孩子隻有任正非堅持讀完了大學,他的弟妹有的連高中都沒讀完,就輟學了。後來,他們為了適應社會,都是自學成才。任正非認為:“現在來看,物質的艱苦生活以及心靈的磨難,是我們人生的一種成熟的機會。”
任正非回憶說:“我當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沒念及爸爸那時是做苦工的,泥裏水裏,冰冷潮濕,他更需要鞋子。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太自私了。”
【故事點評】
一個人的青春歲月是他一生中最寶貴的記憶。任正非大學期間刻苦學習,因為他背負著父母的期望,深知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改變命運!如果說貧苦的童年生活塑造了任正非的品格,那麼青年時期的大學學習經曆,則奠定了他的戰略思維,其中的發展軌跡非常清晰。如,任正非創辦華為後非常尊重人才,在華為推行“知本主義”,不斷激活華為人及企業組織的內在活力等。
難忘的軍旅生涯
1968年,任正非大學畢業後在一家建築工程單位任工程師。1974年任正非應征入伍,成為基建工程兵。
任正非之所以選擇當兵,是因他認為“那時當兵比作為普通老百姓的機會多一些,就積極想去當兵,覺得當兵是一種光榮”。
任正非所在的部隊是成立於1966年的基建工程兵部隊,也是解放軍體係中新成長起來的一個新兵種。周恩來總理曾勉勵這個嶄新的兵種:“能工能戰,能文能武,以工為主。”
任正非入伍後很快就參與了一項大規模的軍事工程建設任務,這項工程的代號叫作“011”。
任正非入伍後不久,正值西南地區的戰略地位凸顯,國家領導人意識到在西南地區興建一座大型兵工廠來增強新時期的國防實力刻不容緩,因此組織決定從基建工程兵部隊中挑選一批精兵強將去完成這項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能參加這次任務,任正非感到非常高興。因為,這項任務是要在貴州安順地區興建軍用飛機和航空發動機製造廠,這裏是他的家鄉,他有機會請假回家看望父母和弟弟妹妹們。
後來,部隊派有文化、又懂一點技術的任正非參與遼陽化纖總廠工程的建設任務。
2001年2月,任正非在《華為人》報上公開講述了自己這段艱苦的軍旅經曆。
當時中央希望要讓中國每個人每年都能穿上一套新衣服,就從法國引進了世界最先進的化纖設備,興建了一個大型的化纖廠。這個化纖廠在遼陽太子河邊上,生活條件非常艱苦。
部隊進入施工現場時,數十平方公裏的現場,沒有一間房屋,部隊全部都睡在草地上,當時是七八月份。後來工廠撥款建了大批的土坯房,漏風、漏水。那段時間我的體會:一是,接觸了世界最先進的技術;二是,吃著世界上最大的苦。當時法國生產的化纖設備,自動控製水平非常高,至少當時全中國還沒有這麼先進的工廠,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什麼叫世界先進技術,還學會了吃苦。我們住的這種土坯房,既不抗凍,也不防風,最低溫度可以達到零下28攝氏度。當時中國處於極度困難時期,肉和油的供應極少,主要食物是很難吃的雜交高粱。我們一邊學習最先進的技術,一邊過著最原始的生活,這就是那段時間的經曆,用一個詞總結,就是“冰火兩重天”。但那段時間,我過得很快樂。那時在其他地方讀書太多是要受批判的,唯有在這個工廠還可以看書,因為不學習就搞不懂這些現代化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