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要擁有正確的處世態度(1 / 3)

不要事事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是人類自身在漸漸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心理特點或者說是一種天性。應該說,這沒有什麼不好。人類正是在這種追求中,不斷完善著自己,使自身成為這個世界萬物之精靈。如果人隻滿足於現狀,失去了這種追求,那麼人大概現在還隻能在森林中爬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對事物總是要求盡善盡美,願意付出很大的精力去把它做到天衣無縫的地步。可見,追求完美並不是件壞事。

但是,人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也不可能事事都完美。追求完美固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但如果過分追求完美,而又達不到完美的標準,就很可能產生浮躁的心理。過分追求完美,往往不但得不償失,反而會變得毫無完美可言。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老和尚為了選拔理想的衣缽傳人而設想了一道非常奇妙的考題。一天,老和尚對一胖一瘦兩個得意門生說:“出去給我揀一片你們最滿意的樹葉回來。”兩個徒弟遵命而去。沒過不久,胖和尚就回來了,遞給師傅一片並不是很漂亮的樹葉,對師傅說:“這片樹葉雖然不完美,但它是我看到的最好的樹葉。”而瘦和尚在外麵轉了半天,最終卻空手而歸,他對師傅說:“我見到了很多很多的樹葉,但怎麼也挑不出一片最完美的,所以沒有一片是我最滿意的。”

那麼,考試的結果是怎樣的呢?可想而知,胖和尚成了衣缽的傳人,因為他更懂得萬事隨緣,世上本無完美之事的道理。

也許,在生活中,我們都會遇到這樣的情景,一心隻想盡善盡美,最終常常是兩手空空。“揀一片最完美的樹葉”,人們的初衷總是美好的,但是如果不切合實際地一味找下去,最終往往隻會吃盡苦頭,直到有一天你才會明白:為了尋求一片最完美的樹葉而失去許多機會,是得不償失的。況且,人生中最完美的樹葉又有多少呢?

天空不夠完美,因為它有時布滿陰霾,甚至出現狂風暴雨。大海不夠完美,因為它總是呈現驚濤駭浪,甚至卷人入底。米洛斯的維納斯不夠完美,因為她失去了雙臂。可以說,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是被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都有一絲小小的缺憾,隻要你不苛求,就會發現天空是那麼藍,大海是那麼闊,維納斯是那麼美。

居裏夫人說:“完美催人奮進,但苛求反而成為科學進步的大敵。”人世間許多的悲劇,正是因為一些人熱衷於追求虛無縹緲的最完美的樹葉,而忽視了平淡的生活。其實,平淡中往往也蘊含著許多偉大與神奇,關鍵是看你以什麼樣的態度去麵對它。

生活中的“完美”,隻是一種“好”的程度,而真正的完美是不存在的。不管是什麼貓,能捉耗子的都是好貓;不管西瓜圓不圓,味道甜的就是好瓜。在生活中,不要妄想什麼“完美”,隻要你過得充實、精彩,在幸福的時候能發現並體驗你的快樂,在痛苦的時候能回憶並審視你的過去,樂觀地麵對人生,你的生活就是完美的。

也許你會說,追求完美者也並非都是兩手空空的,有的追求完美的人斬獲頗豐,她們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例如網球女選手維納斯·威廉姆斯。

在2004年的法國網球公開賽上,女選手維納斯·威廉姆斯取得了17場連勝的驕人戰績。她對記者發表勝利感言時說:“我還不夠努力。有時候,我獲勝心切;有時候,我求勝心又不夠強;有時候,我不遵從教練的指導;有時候,我不聽從自己的安排。我討厭在任何事情上犯錯,不僅是在球場上。”

可見,威廉姆斯不論是在球場上還是在生活中,都追求完美,不容許自己有絲毫錯誤。有人說,正因為威廉姆斯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非常高的標準,她才能發奮圖強,斬獲佳績,追求完美是她達到目標的健康動力。可是,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保羅·休伊特說:“我並不這樣認為”,“過於追求完美的人往往忽略了完美主義者脆弱的一麵,譬如沮喪、厭食和自殺。”

休伊特和心理學教授戈登弗萊特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研究完美主義。他們發現,完美主義者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完美主義者,都有這樣或那樣的健康問題,譬如沮喪、焦慮和飲食紊亂等。但在很多人眼裏,“完美主義者”這頂帽子並不難看,因為追求完美才能達到優秀。事實上,追求完美和追求優秀是兩回事。

可以這樣說,追求完美,有時也是一種錯誤,那是一種苛求,對自己是一種折磨。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我是必要的,但不要苛求,學會善待自己,才是應該努力的方向。

完美是一種美麗的構想,但又有誰能達到十分完美的境界呢?人生的價值在於追求,追求完美,追求現在比過去好,追求未來比現在好,可什麼都隻能近乎完美,並不能向我們想象得那麼完美。所以,親愛的女孩,要想擁有更輕鬆的生活,就必須學會不苛求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不追求完美,因為我們都不是完美無缺的。越是極早地接受這一事實,就越能極早地擁有輕鬆的心態。

好女孩,從來不記“仇”

阿根廷著名的高爾夫球手羅伯特·德·森多是一個非常豁達的人。

有一次森多贏得了一場錦標賽,領到獎金支票後,他微笑著從記者的重圍中走出來,到停車場準備回俱樂部。這時候,一個年輕的女子向他走來,她向森多表示祝賀後,又說她可憐的孩子病得很重,也許會死掉,而她卻不知怎樣做才能支付起昂貴的醫藥費和住院費。

森多被她的遭遇深深地打動了,他二話沒說,掏出筆在剛贏得的支票上飛快地簽了名,然後塞給那個女子,說:“這是這次比賽的獎金。祝可憐的孩子早日康複。”

一個星期後,森多正在一家鄉村俱樂部進午餐,一位職業高爾夫球聯合會的官員走過來,問他前一周是不是遇到了一位自稱孩子病得很重的年輕女子。

“是停車場的孩子們告訴我的。”官員說。

森多點了點頭,說是有這麼一回事,又問:“到底怎麼啦?”

“哦,對你來說這是一個壞消息,”官員說,“那個女子是個騙子,她根本就沒有什麼病得很重的孩子。她甚至還沒有結婚哩!你讓她給騙了!”

“你是說她根本就沒有一個小孩子病得快死了?”

“是這樣的,根本就沒有。”官員答道。

森多長長地籲出一吃,然後說:“這真是我一個星期以來聽到的最好的消息。”

森多擁有豁達的心靈,擁有一顆金子般的心,這讓他對身邊的事情充滿寬容。當他聽到被騙的消息後,沒有暴跳如雷,沒有抱怨,而是因為並沒有人真的病重而釋然。雖然說寬容他人並不容易,但我們並不能因為不容易而不去這樣做。

有這樣一個童話故事,很能說明這個問題。

據說,原先的啄木鳥與最普通最平凡的鵲雀們無異,也是有著短短的喙,不惹人注目。那時的它很壞,有過許多不光彩的曆史記錄,讓動物們很是討厭。它曾偷過鬆鼠賴以過冬的食糧;也曾把小白兔種的蘿卜踐踏得不成樣子;還曾把小熊的蜂蜜私自拿過來喝個精光……總之,它臭名昭彰。

小動物們再也忍受不了了,便求助於智慧神去降伏這個壞家夥。智慧神同情小動物們的遭遇,爽快地答應了。

智慧神找到了啄木鳥,對它說:“我知道你是很有本事的。現在整個森林正麵臨著一場劫難,你能否出麵處理處理呢?”

本來遭受著小動物們唾棄的啄木鳥此時居然得到了智慧神的恭維,自然是受寵若驚了。它也很想改變自己在小動物們心目中的看法,於是果斷地答應去拯救麵臨劫難的森林。

這時候的森林正如智慧神所說的那樣麵臨著劫難。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是一個萬惡的精靈把數以萬計的會飛會爬的蟲子們撒向森林,企圖以此逼退法力無邊的對手。

看到密密麻麻的害蟲在吞噬著森林,啄木鳥感到不寒而栗束手無策了。

智慧神不忍心看著森林受災,也為了能讓啄木鳥棄惡從善,便又一次出現在啄木鳥跟前,鼓勵道:“孩子,不用怕,努力去完成你的任務吧,我相信你一定能行!”這飽含期待的鞭策給了啄木鳥無窮的勇氣。啄木鳥狠發毒誓,非要把森林裏的害蟲消滅個幹淨,否則絕不罷休。

啄木鳥開始行動了。一隻隻害蟲被它吞進了肚子。啄木鳥越吃越有味,越吃越有勁。害蟲們被逼得無路可逃了,有的幹脆就鑽進樹幹裏去。啄木鳥這下可犯難了:該怎麼辦呢?

智慧神得知情況後,也很為啄木鳥著急,她親自去求大善之神援助。

大善之神聽了來意,便動用了法術,讓啄木鳥的喙變得長長的,還帶有一把尖鉤。啄木鳥有了長而帶鉤的喙,啄吃起樹幹體內的害蟲就方便多了。

森林又恢複了往日的生機,恢複了蓊蓊鬱鬱的景象。為了獎賞啄木鳥,大善之神沒有收回啄木鳥的長喙,而是讓其受用無窮。

看著啄木鳥的轉變、成長,智慧之神欣慰地笑了。

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不好的一麵,每個人都難免犯錯誤,所以我們要寬恕他們的缺點,用一顆寬容的心和愛去喚醒他們。另外,我們還要知道,任何壞人都可以變成好人。

美國前總統林肯幼年曾在一家雜貨店打工。一次,因為顧客的錢被前一位顧客拿走,顧客與林肯發生了爭執,雜貨店的老板為此開除了林肯。老板說:“我必須開除你,因為你讓顧客對我們店的服務不滿意,那麼我們將失去許多生意。我們應該學會寬恕顧客的錯誤,顧客就是我們的上帝。”

在許多年後,林肯當上了總統。做了總統後的林肯說,“我應該感謝雜貨店的老板,是他讓我明白了寬恕是多麼的重要。”

對別人的缺點,要包容,包容才會讓人有空間改過,而指責和批評,不但不會讓人改過,隻會讓人更加難堪,並且也不會讓對方更好。在生活當中,兩個人能夠相遇、相識,那便是緣分。如果你們因為仇恨而相識,不可否認的是,在你們的心裏已經牢記住了對方的名字,如果你因為整天想著如何去報複對方而心事重重,內心極端壓抑,那麼倒不如放下仇恨,寬恕對方。或許,因此你可以多一個可以談心的好朋友。

從前,吉柏和馬沙是朋友。有一次,他們一起去沙漠旅行。兩人行至一處山穀處,馬沙失足滑落,幸而吉柏拚命拉他,才將他救起。馬沙於是在附近的大石頭上刻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救了我一命。”兩人繼續走了幾天,來到一處河邊,吉柏跟馬沙為了一件小事吵了起來,吉柏一氣之下打了馬沙一耳光,馬沙跑到沙灘上,寫下:“某年某月某日,吉柏打了馬沙一耳光。”

當他們旅遊回來後,吉柏好奇地問馬沙,為什麼要把吉柏救他的事刻在石頭上,而把吉柏打他的事寫在沙上。馬沙回答:“我永遠感激吉柏救了我,至於他打我的事,我會隨著沙灘上字跡的消失而忘得一幹二淨。”吉柏很是感動。

記住別人的優點,忘記別人的缺點,這是智者的做法,更是偉人的美德。親愛的女孩,十幾歲的你往往疾惡如仇,對身邊人曾經犯下的錯誤一直記在心裏。其實,這樣是不對的,因為誰都可能犯錯,隻要肯改正,就值得寬恕。學會寬恕別人,就是學會善待自己。仇恨隻能永遠讓我們的心靈生活在黑暗之中,而寬恕卻能讓我們的心靈獲得自由,獲得解放。寬恕別人,可以讓生活更輕鬆、更愉快。寬恕別人,可以讓我們有更多的朋友。寬恕別人,就是解放自己,還心靈一份純淨。我們說,“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容的最高境界,不要記著朋友過去的過錯不肯忘記,隻有學會寬容,才能讓友誼之路更加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