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人與人的差異,就差異在毅力方麵,就差異在耐力方麵。我們會發現,很多人是沒有耐力的,這表現在哪些方麵呢?比如,很多事情人人都想做,但是真正又有幾個人,老老實實地去做了呢?隻有有耐力的人,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地,堅持做下去了,有一天就能收獲成功的果實。
擁有 18 個世界冠軍頭銜的鄧亞萍,2008 年 11 月 29 日將英國劍橋大學的經濟學博士學位收入囊中。這個曾因個子矮而被踢出局的運動員,一次次刷新自己的人生高度,一次次令人刮目相看。
鄧亞萍總是那麼令人心服口服。她所驗證的“強者恒強”的道理,並非源於外在的權力所賜,而是在於其內心的強大,在於其人生目標的清晰與堅定。
在 2003 年攻讀博士學位之前,她先後在清華大學和英國諾丁漢大學拿到學士和碩士學位。國外大學與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界限分明,“贏者通吃”在那些大學裏基本沒有市場。在劍橋大學近 800 年的曆史中,還是第一次有鄧亞萍這種重量級的世界頂尖運動員拿到博士學位。
短短十年間,鄧亞萍的人生和職業角色多次改換:乒乓球奧運冠軍、劍橋大學留學生、奧組委市場開發部工作人員、奧運村部副部長、國家體育總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但是她的求學夢始終未變。下一個人生目標會是什麼?鄧亞萍說,自己還會秉承運動員吃苦耐勞、腳踏實地的精神做事情,並且有自信實現目標。這一步步走過來,就是因為心裏有夢想、腳下實踐的是頑強拚搏的運動員精神——非凡的自信、吃苦與堅持。
在運動場上叱吒風雲的優秀運動員,通常有著超乎常人的毅力與耐力,但不論國外國內,許多運動員都缺乏恒定持久的人生設計和目標,這也是不少運動員,哪怕是退役前擁有巨額收入的運動員退役後很快陷入人生和事業困境的重要原因。而競技運動作為青春事業,常常是短暫的。
不管什麼樣的事業,什麼樣的經營方式,沒有一段長期、持續的積累、發展,任何事業都無從談起。人與人其實也沒有什麼區別,也沒有所謂的高等與低能之分,差別不過是某某人,能夠專業、專注地做下去,堅持做下去,僅此而已。
當一個人能夠專業地、專注地做下去,像樹根一樣,牢牢地紮根在生長的土地上,再不可思議的奇跡都能發生。
海倫·凱勒於 1880 年出生,1968 年逝世,活了 88 歲,經曆了兩個世紀。她出生後 19 個月便患了一場猩紅熱,重病奪去了她的聽力和視力,變成又聾又瞎,同時嘴巴也發不出聲了。看來這麼一個五官三廢的一歲半的幼兒一輩子也沒有什麼希望了。
可是世界上還真有奇跡,後來由於她的頑強不屈、刻苦奮鬥和老師安妮·蘇利文小姐教導有方,當然還由於她有出眾的天賦,因此她從七歲開始受教育,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學會了讀書和說話。她學懂的文字有英、法、德、拉丁、希臘五種之多,而且知識淵博。從24 歲大學畢業後到她逝世這 60 多年的期間,她的主要職務是寫作和講演,她跑遍美國各地,周遊世界各國,全心全意為聾盲人的教育和福利事業貢獻一生,曾受到許多國家的政府、人民和高等院校的讚揚和嘉獎。1959 年聯合國發起“海倫·凱勒”世界運動。
1904 年,也就是海倫 24 歲那年,她以優等成績通過了大學畢業考試。
海倫大學畢業之後,投身於為聾盲人服務的事業,她跑遍全國為聾盲人學校的籌建募集基金。同時她筆不停揮地從事寫作。還在大學時代她就寫作了著名的《我的生活故事》。以後她陸續寫出了《我生活的世界》、《石牆之歌》、《走出黑暗》、《我的老師安妮·蘇利文·麥西》、《樂觀》、《海倫·凱勒在蘇格蘭》、《海倫·凱勒:她的社會主義年代》等 14 部著作。書中提到的《倘若我能看見三天》是海倫給《大西洋月刊》寫的一篇散文。
海倫的一生經曆豐富,除了見於她本人的著作之外,別人研究她的著作數以百計。美國曾出版過著名的傳記作家約瑟夫·拉希的一部800 多頁的巨著《海倫和老師》,材料最豐富,圖片也很多。拉希把老師與學生寫在一本書裏是很有道理的。安妮當海倫的老師達 50 年之久,和海倫結成不解之緣,贏得了“海倫的另一半”的美名。馬克·吐溫稱讚這師徒二人“組成了一個完美無缺的整體”。海倫自己也說:“要是沒有老師,我不知道我能做什麼。”
沒有什麼事情是很容易完成的,也沒有什麼事情簡單如探囊取物。天才也是勤奮出來的,要完成目標,沒有過人的耐力和毅力通常,隻能半途而廢,而與夢想擦肩而過。擁有強大的耐力和毅力的人,堅持下去,終有一天能實現自己的目標。